谢 建,王俊峰,周 明,梁珊珊,党书毅,李 军
2型糖尿病(DM)随着病程延长,相关慢性并发症也随之增加,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DCM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易被误诊为缺血性心肌病,因此DCM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慢性糖尿病患者远期预后的改善非常重要,但目前临床上并无早期特异性诊断DCM的指标。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poor R wave progression,PRWP)是指正常的R波振幅随胸前导联(V1~V4)依次增加的特征消失,即R2<R1和/或R3<R2和/或R4<R3。心电图PRWP现象并不少见,一般认为是前壁心肌梗死的表现。PRWP与DCM是否相关目前报道并不多,本研究拟探讨PRWP对DCM的诊断价值。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2012年在我科住院确诊为DCM患者82例,年龄63岁±12岁,男性52例,女性30例,DM患者32例,年龄64岁±13岁,男性22例,女性10例。DM的诊断按照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DCM 诊断标准[1]:糖尿病病史;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绞痛等症状。其中第1项加第2~5项中任意一项,并排除高血压病、原发性心肌病及冠心病、高血压和瓣膜病等导致的继发性心肌病,临床诊断为DCM。DM患者入选前均需排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病变。PRWP则根据Zema的诊断标准[2],RV3<3mm,RV2≤RV3为R波递增不良。
1.2 分组 将DCM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3组:心功能正常者为DCM 1组(n=30),心功能Ⅱ级分DCM 2组(n=28),心功能Ⅲ级~Ⅳ级为DCM 3组(n=24)。DM患者为对照组(n=32)。各组年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后首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统计各组PRWP的阳性率,比较各组间有无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与DM组相比,DCM各组的PRWP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M3组与1组相比,PRWP阳性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DCM组及DM组PRWP阳性率比较
Framinghan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心衰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男性患者增加2倍~3倍,女性患者较正常人增加5.1倍。正常人群中心衰的发生率为1%~4%,糖尿病患者则高达12%。其他研究也得出一致的结论[3,4],且这些研究均校正了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影响。针对糖尿病独立于高血压、冠心病之外促进心功能不全的现象,Rubler等[5]在1972年提出DCM的概念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指出,心肌病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伴有心机械和/或心电活动障碍的一组心肌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DCM被归类在继发性中。糖尿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是早期表现为舒张功能不全,晚期以收缩功能不全为主,容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DCM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疾病进程,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内膜纤维增生,毛细血管基膜增厚,血管管腔变窄,使心肌发生广泛而持久的慢性缺血缺氧,造成心肌退行变性和广泛的小灶性坏死,最后导致心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和各种心律失常。临床上DCM易误诊为冠心病,但从冠心病诊断“金标准”——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来看,冠心病侧重于冠脉主干,较大分支的狭窄引起的缺血,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不全是心肌缺血坏死引起的,影像学检查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而DCM是心肌内微小血管损害、弥漫,二者不尽相同,但有并存的可能。
PRWP是非常常见的心电图现象,正常人出现PRWP的可能性较小,多见于病理状态下,如前壁心肌梗死、心室肥大、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故R波递增不良可由很多因素引起,对其临床意义要结合病史、临床才能做出正确判断[6]。
本研究中,与无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CM患者心电图出现PRWP概率明显增加。而在不同DCM组间,心功能Ⅲ级~Ⅳ级的DCM患者与心功能Ⅰ级DCM患者相比,PRWP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故PRWP可能是DCM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一个敏感指标。
[1]侯伊玲,陈彦婷,王淑萍,等.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16:688.
[2]马向荣.临床心电学字典[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116-117.
[3]Thrainsdottir IS,Aspelund T,Thorgeirsson G,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lucose abnormalities and heart failure in the population based Reykjavik study[J].Diabetes Care,2005,28:612-616.
[4]Devereux RB,Roman MJ,Paranicas M,et al.Impact of diabetes on cardiac structure and function:The strong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00,101:2271-2276.
[5]Rullber S,Dulgush J,Yuceogl YZ,et al.New type of cardiomyopathy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glomeruloselerosi[J].J Cardiol,1972,30(6):595-602.
[6]彭静.心电图胸导联R波上升不良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