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
摘 要: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腐败问题对于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消除的社会弊端,因为它只能相对地减少,不能像某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可以根除,每个社会都有腐化现象。塞缪尔·亨廷顿在其名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对现代化和腐败的相关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通过对亨廷顿的腐化概念、我国产生腐化的一些原因及腐化新型特征的分析、针对腐化问题可采取的对策的探析来进行论述及自己对腐化问题的见解。
关键词:亨廷顿;现代化;腐败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65-02
腐败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人们在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得不承认腐化现象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难以根治的社会顽症。
什么是腐败?在现代化过程中滋生腐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腐败?在西方国家,有许多学者对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其中,以美国学者亨廷顿论述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特别是他在该书中对现代化与腐化关系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腐败滋生的现象进行了评析,使人在读完之后对有关腐化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全面,尤其对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同样也深受腐化困扰的中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腐败概念的简单概述
腐败指的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动机、方式与后果,都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腐败是指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力变异现象。狭义上的是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
亨廷顿在论述现代化与腐化问题时,首先对腐化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腐化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1]。这也是狭义上的腐化,并且将腐化的主体定为国家的公职人员。
二、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腐化的主要原因及腐化的特征
(一)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腐化的原因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在我国腐败现象也依然存在。那么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什么原因滋生腐败和并且不断蔓延深化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权力制约及监督机制的缺乏。在现代的中国,尤其在有的权贵阶层,很难实现有效的监督,他们利用手中不受民众监督的政治权利广泛进行各种谋私行为。在我国主要监督官员的机构是纪委和反贪局,但是它们有时受外界干扰不能真正地独立于其他机构去做好监督工作,其他渠道的监督又很少,发挥的作用也不大。比如群众监督,其实官员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很少,因为群众也不知官员在上任和卸任时的真实财产情况,很难做到实效的监督。同样中国新闻媒体又很难做到作为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监督责任。
2.权力寻租招租现象普遍存在。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轨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即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通俗点讲就是把权力商品化,变成谋取利益的工具,是权力腐败的一种现象。比如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它所带来的利益,成为权力腐败的原动力。招租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公职人员主动的用公权来谋取私利的行为,即一些政府官员主动设租的行为,这些现象加深了我国的腐败程度和范围。
3.腐败行为具有示范效果—“上行下效”。在中国,如果领导干部存在腐败的行为,一般在官圈内很少会进行检举监督,况且下级监督上级很难,相反他们会效行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有的人是自己主动效仿领导干部进行腐败,而有的人会被自己的上级领导带着一起腐败。“上行下效”也是目前导致腐败年轻化的主要原因,这些年轻官员一旦掌权马上会想办法“权力变现”。
4.社会的资源和权力的分配不均。改革开放之前的公有制度,分配较平均,贫富差距不会像现在这么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许多资源和权力都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而且随着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分配及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许多人没有资源和权力的人都想通过非法的手段来为自己谋取私利,他们就会寻找不正当且比较快捷的手段,那就是行贿。比如现在流行“拼爹”,实质上就是有关系走后门;或者是其家人利用官职的权力和资源来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谋取私利等等都是这类腐败的表现。
(二)目前我国腐败主要的新型特征
1.腐败的群体化。以前的腐败主要是个人的腐败,但是现在的腐败已经呈现出群体化倾向。一些腐败问题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
2.腐败的高层化。据2000—2009年关于官员腐败的基本情况及特征统计,其中一个就是省、厅级干部成为腐败的高发人群,不仅是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还是索贿案的主力军。
3.腐败的年轻化。在一篇《警惕官员腐败的年轻化现象》指出,职务犯罪高学历、低龄化现象已日趋明显,年轻官员特别是35岁以下的领导干部,大多刚成为部门领导就腐败。这种“35岁现象”腐败的危害远比“59岁现象”要严重得多,因为这些人可以掌握更多用来腐败的资源,可以腐败更长的时间,值得警惕。
4.腐败的国际化。目前,我国现在的腐败不仅仅局限于在国内,现在许多腐败呈现出内外勾结的情况。由于资本的国际化,一些腐化分子将巨额财产转移海外进行存款、投资等;有的涉案官员只要一出现意外情况就逃向国外,国家要想监督和查处具有一定困难。比如现在流行的“裸官”,即在其任职期间有意将妻儿送出国,独自一人在国内任职,这样一旦贪污败露后可立即逃往国外。
三、反腐败对策的探析
(一)建立制约行政权力的有效机制
腐败是世界问题,各个国家都有,只是其程度不一样而已。由于缺少有效制约权力的机制,我国官员腐败程度上比西方国家似乎严重。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源头,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所以治理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限制权力,将其分散,防止权力的扩大,因此防止腐败光靠教育不行,因为它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孟德斯鸠说过,当司法权和行政权合而为一的时候独裁就不可避免,所以防腐的关键应该在于权力的限制。国家的权力要避免过于集中,要将权力推向透明化。
(二)展开多渠道的监督方式
其实,在我国不缺乏监督,只是没有可靠的监督。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香港廉政公署,它是香港政府的独立执法机构,专门负责打击贪污。它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它在机构、人事、财政、办案方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使廉署从体制及运行上切断了与可能形成掣肘的各部门的联系,从而令反贪肃贪“一查到底”成为可能,同时它也受到民众的监督。在内陆,虽然也设立反贪局和纪检委等进行反贪,但它既不独立于行政机构与政党掣肘,同时也缺乏受民众监督,使得案件审判时当涉及权贵就无法公正中立不偏不倚,限制性很多。
随着网络、微博时代的不断推进,在“反腐”这一块,可以较好地利用网络或者微博反腐再加上新闻媒体的推动与配合。不仅对反贪具有很大的效果,对一些执法部门的执法也可以敲响警钟,不要太过低估网民的智慧,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各界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像前段时间典型的网络反腐事件如广州“房叔”、反腐倒逼“郑州房妹”真相,从源头爆料,到细节披露,到“辟谣”与证实,到立案查处,“房妹”事件历时近10天。这就是网络舆论推动真相浮水,可以看出网络或者是微博反腐已经成为监督官员的新型模式。
(三)高层反贪的决心十分关键
惩治腐败,单单仅靠法治不能遏制贪腐蔓延。我国有出台《反腐败法》,但是对反腐的效果不大。依据国际反贪机构“透明国际”的观点,反腐败的改革只有在高层领导人持之以恒的推动下,才能克服利益集团的抵制与官僚习性。我国这几年落马的贪官也算不少,国家也在积极地反腐,高层领导的反腐决心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高调宣誓反腐、用词犀利传达决心,相继出台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等出台,有望成为反腐的突破点;还有从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重要讲话可以看出,中共新领导层希望突破“越反越腐”的反腐困境和决心。只有从高层领导下定决心反腐,才能逐渐挽回因官员腐败问题长期困扰中国并已损害中共的公信力的局面。
(四)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
香港廉署的成功,除了之前所提到的一些原因,更重要的是,它诞生于香港经济起飞、中产阶层人数倍增、社会各方已对贪腐到了难以容忍的社会阶段。本来保持清廉是做官最低的要求,现在国家对一些腐败的人不会轻易使用死刑,对贪污的惩处力度不够,这也是好多贪污腐化的人宁愿用十几年的牢灾来换取金钱的原因。
正如亨廷顿所论述的,在美国反对利用公职来谋取私利的规定比反对利用财富获取官职的规定要严厉得多,而且人们也普遍遵守这些规定。现在群众对贪污腐败的态度虽然也是深恶痛绝,但是并没有像香港那样达到对腐败的“零容忍”的氛围。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在社会中形成对腐败的“零容忍”的社会氛围,对反腐是很重要的。
作为一个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一个历史现象,反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功的。香港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清廉地区之一,它也是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是政府与人民共同合力的结果,单靠某一种力量很难取得成功。反腐建设关系国家发展、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虽然在反腐过程中,我们目前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任重道远。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在中国实行一党执政的政党体制下,我们党更应该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走得更远;才能维护我们努力得来的各项成果;才能巩固党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5.
[2]郑江涛.试析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腐化现象[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3]江虎维.亨廷顿腐败“润滑剂”理论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4]熊光清.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J].社会科学研究,2011,(5).
[5]王世谊.当代中国反腐败问题探析[J].新视野,2011,(1).
(责任编辑:陈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