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敏,张锦丽,李 玲
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20% ~79%[1-4],且抑郁症状出现早、发展快,在未进行抗抑郁治疗的情况下2周即达高峰[5],导致患者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低[6-10],消极对待各种功能康复训练,神经功能康复延迟[11],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与分组 对象为北京军区总医院263临床部神经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的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12]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13];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总分17~35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14~29分[14];④首次发病;⑤入院前2周未用过任何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及抗精神病药;⑥服药前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大致正常(有临床意义异常除外)。排除标准:①严重的躯体疾病;②明显失语及意识障碍;③药物依赖;④具有心、肝、肾等严重躯体疾病者。将入组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男48例,女52例;平均年龄(61.1±15.7)岁;治疗前 HAMD 评分(26.7 ±3.9)分、HAMA评分(24.8±8.1)分。研究组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62.1 ±14.9)岁;治疗前 HAMD 评分(25.5 ±4.9)分、HAMA评分(26.9±7.9)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和积极心理干预,禁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或者联合其他抗抑郁的药物,研究组加用氢溴酸西酞普兰胶囊(四川珍珠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051397)20 mg口服、1/d。疗程为6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分别进行HAMD、HAMA评分,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治疗期间详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评定均由专业医师进行,评测者不参加治疗。
1.4 疗效评价 以HAMD、HAMA总分和治疗的减分率作为主要统计指标,疗效评价参考文献[7],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减分率≥75%为显效;20% ~75%为好转;<25%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 +好转)例数/总例数 ×10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α=0.05为检验水准。
2.1 HAMD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1、2、4、6周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治疗后2、4、6周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s,分)
注:对照组: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心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氢溴酸西酞普兰胶囊;与本组治疗前相比bP <0.01,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a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2周 4周 6周研究组 100 25.5 ±4.9 21.4 ±3.9b17.8 ±3.3ab12.1 ±2.3ab8.4 ±2.0ab对照组 100 26.7 ±3.9 20.2 ±4.2b18.7 ±4.1b12.6 ±2.8b8.8 ±1.9b
2.2 HAM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1、2、4、6周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治疗后2、4、6周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疗效 研究组抑郁、焦虑总有效率为44%及50%,对照组抑郁、焦虑总有效率为31%及19%,研究组抑郁、焦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4 安全性评价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退出,未发现有颅内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表2 两组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s,分)
注:对照组: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心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氢溴酸西酞普兰胶囊;与本组治疗前相比,bP<0.01,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a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2周 4周 6周研究组 100 26.9 ±7.9 21.2 ±4.2b18.1 ±4.1ab14.8 ±3.6ab12.3 ±1.9ab对照组 100 24.8 ±8.1 20.8 ±4.9b18.6 ±3.9b15.9 ±4.3b12.9 ±2.1b
表3 两组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患者疗效比较(例)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躯体疾病,抑郁和焦虑已成为脑卒中的重要并发症,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状态可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15-19]。常规的心理干预亦能部分缓解抑郁伴焦虑状态。西酞普兰是一种作用很强的选择性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20-23],不仅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而且对各种形式的焦虑症状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4-27],且不良反应少,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28],适合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
本研究表明,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效果好、起效快,症状改善更明显,与有关报道一致[29-32]。该药不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且不良反应较轻和最轻度镇静的特性更适于老年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患者,可作为首选药物长期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1]龙洁,刘永珍,蔡焯基,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5-148.
[2]谢宪平,吴凡,雷治国,等.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临床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3):406-407.
[3]周莉华,康林,陈娅薇.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综合治疗效果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2,11(7):537-538.
[4]刁增利,葛庆峰,李海涛,等.抗抑郁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血压以及炎症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8,24(12):1236-1237.
[5]冉超群,黄燕,杨萍,等.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83.
[6]卜力,李凌,李占江.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3):410-413.
[7]宋冬玲,王梦欣,王福芳.综合干预联合药物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2008,23(11):1040.
[8]何燕玲,马弘,张岚,等.综合医院就诊者中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9):748-751.
[9]杨秋霞,曹雪霞.老年抑郁症86例误诊误治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7):45.
[10]鲁建瑞,祝秀娟,金兰花,等.路优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8,24(A01):29.
[11]唐修学,夏丽萍.43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2):16-17.
[1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6.
[1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1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2-202.
[15]康立惠,耿玉清.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0,5(9):866-867.
[16]程伟进,胡红玲,卢喜金,等.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比较[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14(4):34-35.
[17]金丽华,李勇.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现状[J].中国医药,2008,3(6):379-381.
[18]张帆,胡大一,杨进刚.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2):140-142.
[19]黄维站,崔孝菊.女性更年期抑郁症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6):916-918.
[20]王祖新.另一SSRI西酞普兰[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2):75-77.
[21]马丽娜,李耘,冯明,等.抑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65.
[22]周盛年,于会艳,刘黎青,等.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5):442-444.
[23]许方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80,83.
[24]常发伟,马亚平,林源.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1):10-11.
[25]李丽,丁妮,薛峰,等.单相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与脑功能异常的关联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30(1):32-36.
[26]李强,李永真,耿彩虹,等.艾司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87-88.
[27]周芳珍,谢焱,陆金进,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观察[J].四川精神卫生,2012,25(3):157-160.
[28]刘光健,刘荣俊,王云甫,等.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对照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3):153-154.
[29]谷岩,徐广明,郭建兵,等.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9,9(4):335-338.
[30]李进,申文武,刘阳,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试验[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8):552-556.
[31]王东明,刘琳琳,刘锡亮,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0,23(2):77-79.
[32]李国荣,唐建良.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8,4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