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藏家是如何炼成的

2013-09-13 11:03何泛泛
读者欣赏 2013年3期
关键词:赵孟頫收藏家藏家

文/何泛泛

唐李世民、张彦远;宋郭若虚、米芾;元赵孟頫、王芝;明项元汴、董其昌;清周亮工、卞永誉、乾隆、安岐……这些知名的书画收藏家,或举私家之财,搜罗所见名作,不遗余力,乐此不疲;或耗国库之资,访求各地佳品,孜孜不倦,至死不渝。那么,古代藏家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

帝王权贵

在古代,若说最容易成为大藏家的,莫过于帝王了。君临天下,自然可以耗国库之资,满足自己的书画癖好;可以搜尽天下奇珍,藏于内府。

唐太宗李世民偏爱书法,尤好王羲之法书。贞观年间,他广征天下,搜访法书名画以充实内府。《唐朝叙书录》载:“贞观六年正月十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之书,钟、王等真迹一千五百十一卷。”这数量巨大的法书收藏大多得自于进献与搜访两个渠道。

唐太宗以后几代皇帝莫不如此。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皇帝为搜求法书名画,多次派遣名臣充当搜访使,赴民间搜求名画。做过搜访使的,开元年间有张悱,天宝年间有徐浩、史维则等。“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因进献书画而得到官爵和财货的,在唐代史料中多有记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或有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赉。”

在所有的帝王中,乾隆帝可谓中国古代最大的书画收藏家。“其祖康熙以罚没方式,收缴索额图、明珠藏品;其父雍正抄年羹尧家,得到大批珍贵书画。”乾隆则以天子的权势,通过访求、抄家罚没、捐献纳贡、谕旨洽购等诸多方式,广收博采历代书画名作,藏于深宫禁廷。朱绍良在《关于乾隆及其书画收藏之我见》中说道:“宋荦的书画收藏,历经两代相传蔚为可观,到了乾隆时代被迫‘献纳’进入内府;安岐父子收藏质量最高,经过沈德潜‘斡旋’,不得已卖与清宫;精明绝顶的高士奇,玩弄康熙进献假画,被乾隆将其书画‘一网打尽’,充入内府库房;冯铨、孙承泽、梁清标、张先山父子的收藏,后来也未能逃过一劫,最终被乾隆收入内府;苏州的古董商归希之,盐商江孟明、陈以谓等人的收藏品也难逃一道圣旨的勒索,尽被罗至宫中。”

更让人羡慕的是,乾隆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藏于故宫养心殿西暖阁,不时展玩,爱不释手,一生竟对《快雪时晴帖》题跋达73次之多。在这间不到8平方米的屋子里,东墙悬挂着乾隆帝书写的“怀抱观古今,深心托毫素”对联,西墙上是通天满幅的由郎世宁、金廷标合作的《人物观花图》。治国理政之余,乾隆从书画佳作中感悟诗情画意带来的静逸、灵秀、浪漫,领略书画之美的妙不可言。

有记载,画过或临摹过《萧翼赚〈兰亭序〉图》的画家有阎立本、顾德谦、支仲元、朱绍宗、钱选、赵子俊、仇英等。现今存世画作多为无款或后添款,多数托名顾恺之原本。此图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赵孟頫款本,用笔自然,画面轻松,无临摹作品惯有的特点。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是位书画收藏家,善于从古人书画中汲取创作灵感。其绘画长于山水,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这幅《仿董北苑〈溪山秋霭图〉》即是例证。

商贾世家

帝王毕竟屈指可数,一般人想要成为大藏家,还有一个捷径,就是有个好收藏的爷爷或爸爸。

唐代张彦远就出身缙绅之家,家族显赫。其高祖张嘉贞、曾祖张延赏都“相继鸠集名迹”,收购了不少书画精品。张家与当时唐朝的另一收藏世家“淠公”交好,经常交换书画赏玩,“琴尊自乐,终日陶然,士流企望莫及也”。其祖父张弘靖就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收藏家,张彦远所编《历代名画记》和《法书要录》即出自于家藏。

北宋王溥,因为喜欢书画,家藏非常丰富。儿子王贻正,更是以高价搜访名迹,并往来于开封和洛阳两地遍寻历访,致使家藏书画更加丰富。《图画见闻志》载,王贻正曾给太宗献画十五卷,太宗只取八卷,退还七卷,“乃是王羲之墨迹、晋朝名臣墨迹,王徽之书、唐阎立本《老子西行图》、薛稷《画鹤》”。

明末江应全,在扬州以经营盐业发家。其子日照,继承父业,江日照的曾孙即江世栋。江世栋继承四世家业,“以殷富之家称于徽、扬”,并且家富收藏。他除了经商外,还以艺术赞助人的身份在扬州地区收购书画艺术品。著名画家石涛就是江世栋赞助的画家之一。石涛称其“先生非他人,乃我知心之友,为我生我之友,即无一文也画”。王世栋留给子孙的,除了家业,更有大量的字画古玩。所以江世栋的儿子江恂后来亦是一位知名的艺术收藏家。《扬州画舫录》里称赞他“工诗画,收藏金石书画,甲于江南”。

寄籍嘉兴的汪砢玉,其家族四世收藏。其父汪爱荆,与项元汴交好,家有凝霞阁以贮藏书画,收藏之富,甲于一时。在《珊瑚网》中,汪砢玉详细记录了自家的收藏。董其昌曾观其家藏,回信中有“楼头综观群玉之府,重以劳醴竟日,行时更辱嘉贶,公家父子高情,何时可忘也”之句,可见其藏品规模。在《珊瑚网》中,汪砢玉更是就“陆天游《溪山清眺》”一图谆谆告诫“后之人宜世守勿失,庶留此一段嘉话”。

书画家

若不是权贵,又没有家藏,在古代还能不能成为一个大藏家?当然可以。你还有一条捷径可选—自己做一名书画家。历代优秀的书画作品,传达了丰富的审美情趣,代表着历代书画家的智慧。为了欣赏、临仿,师法古人,书画家大多爱好收藏历代书画名作。

北宋最大的私人收藏家米芾,善书画、精鉴赏。他的收藏除了购买之外,还通过交换获得,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一次,他和蔡攸乘舟泛于湖光山色之间,蔡攸拿出一幅王羲之的《王略帖》让米芾观赏。米芾见了爱不释手,要求蔡攸送给他,或与他交换。蔡攸不同意,米芾跃上船舷,大声说:“你若不给我,我还不如跳到江里死了算了!”蔡攸见状,只得把《王略帖》送给他。

米芾收藏书画到底如何?他本人没有留下完整的记录,只能从他的《书史》《画史》中略知一二。“余家收古画最多,因好古贴,每自一轴加至十幅以易贴。”据不完全统计,能够指出名目的就有60多轴,如晋戴逵《观音像》、六朝《英布像》等。米芾就是因为不断品评所藏古代书画名迹,才写下《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书籍,成为一代鉴藏家。

当时石涛的主要顾客多是徽商家族,而石涛早年曾在黄山居住,在宣城的时候也数次游览黄山,所以他为他的赞助人绘制了不少黄山题材的胜景图。此幅《山水清音图》不作上留天、下留地的程式化构图,而是截取崇山峻岭之一段,通天贯地,为石涛细笔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也许项元汴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眼光之精,而在于他的目光之远。当漆工出身的仇英刚刚混迹艺术圈时,项元汴就看中了这只“绩优股”,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为仇英及其女儿仇珠提供优越的环境,让他进入“天籁阁”,观摩、临摹项元汴收藏的历代书画精品。在“天籁阁”经过十余年的学习,仇英终成一代大家。仇英出名后,项元汴又出高价收购他的画作,一时仇英成了当时市场价格最高的画家。仇英此幅《松下论道图》轴,用笔精谨中颇带率意,意境简远古雅,为其晚年之作。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也是书画收藏家。1286年,江南地区有二十余位博学多才的汉人,应忽必烈之邀入京,赵孟頫也在征聘之列。此后十年他因兵部郎中公务之需前往各地执勤而周游北方各省,1295年返回吴兴,带回一批在北部搜得的古画。据《赵孟頫文集》及存世的晋唐宋书画名迹,我们可知他曾寓目、收藏和品题过不少古代书画名迹,如晋人顾恺之《洛神赋图》《秋嶂横云图》,唐人韩滉《五牛图》、王维《松岩石室图》、李思训《蓬山玉观图》,五代董源《溪岸图》等。

这些珍贵的收藏,成为赵孟頫临摹的良师。他的书画技艺也因此大幅提高。他曾在《题苏轼书醉翁亭记》中说,“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而他见到苏氏法书,则“岂止长一倍而已”!观赏古书画,使他能师法古人,技艺大进,如他临摹王羲之《兰亭序》不辍,他的书法柔润虚和,蓄有王氏秀逸之姿;而赵孟頫所作《红衣罗汉图》《洞庭东山图》等,也明显有晋唐遗风。

书画商人

如果你以上几种都不具备的话,那就做个书画商人吧。通过书画生意,你也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代大藏家。当然,这种机遇可就小得多了。

明代收藏大家项元汴就是这类的典范。据后代不完全统计,项元汴收藏过的书画作品在千件以上,其中宋、元两代的就有500余件,五代以前的有50多件,而且多为传世名作。就书法来说,单是王羲之的书迹就有8件,如《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瞻近帖》等。像唐怀素的《自叙帖》、宋苏轼的《阳羡帖》和米芾《苕溪诗卷》等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都在他手里。他收藏的绘画作品,更是如雷贯耳,闪耀古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王维的《山阴图》、韩幹的《照夜白图》、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仇英的《汉宫春晓图》、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等。

项元汴是怎么把这么多的稀世之宝弄到手的?有人说他家产丰饶,是被王世贞称为“天下富家居首等”的十七家之一。但是他再有钱,也买不了这么多价值连城的名家书画。他收藏的王羲之《瞻近帖》价值银2000两,当时可购买千余亩良田。可他手里还有上百件这样的作品呢!也有人说他善于经商,理财有方,还经营钱庄等生意,以商养藏,这同样不能令人信服。

实际上,项元汴的收藏得益于他的人脉,得益于他在收藏中流通,在流通中收藏,通过书画买卖来收藏精品。他曾与文徵明有过交往,时间虽不长,却受益匪浅。文徵明大他五十多岁,更多见于史籍的是文徵明的两个儿子文嘉(字休承)、文彭(字寿承)。为了确保藏品质量,项元汴请以鉴别宋代书画闻名的“文氏二承”(即文彭、文嘉)长住项家,专门为他从事鉴别工作。藏书家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说:“项墨林每遇宋刻,即邀文氏二承鉴别之,故藏书皆精美绝伦。”有了这3人6只法眼,项元汴“所藏古器物图书甲于江南”、“海内珍异十九多归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明清五百年画派概论》说:“项元汴收藏之博,古今无两。”

在宋元鼎革的激变中,赵孟頫自觉充当延续、保护中原传统书画的领袖,刻苦努力,收藏古人名作、学习古人,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匡时救弊的灵方”。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就是收藏古书画带来的感受。此作为赵孟頫《人骑图》,画一着唐装之文官执鞭骑马,着意表现文人含蓄儒雅和沉稳的个性。画风得唐人之富丽,亦不失文人之清雅,将重彩与淡彩有机地合为一体,更多地汲取了北宋李公麟的笔韵。

精神贵族

好了,在前几条都不符合的情况下,你还有最后一种方法让自己成为收藏家。那就是像古代那些真心热爱书画的收藏家一样有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有绝尘脱俗的人格魅力和不可逾越的道德操守。他们收藏书画,是一种虔诚的热爱。即便是君临天下的帝王,在收藏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也不一定超过这类收藏家。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并非出身于世家贵胄,但二人一直把收藏视为生命的第一需要。每次在相国寺收藏到藏品,二人则“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夫妇二人经常于饭后,在归来堂品茗对坐,相互以所藏古物命题稽考对方,“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1126年,金兵侵掠中原,她和丈夫逃亡南方,装载了五十车金石、古玩同行,但大量的藏品无法南运,只好留存家中。分别时,李清照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如此多的藏品,于是问赵明诚,若真发生不测,那该如何是好?赵明诚悲怆万分地告诫李清照:如遇急难,先丢辎重,再弃衣物,然后依次是书册、卷轴和古器,而夫妇二人所收藏的《赵氏神妙帖》最为珍贵,不能失去,若非万不得已,只能与李清照共存亡。

1129年,赵明诚在行旅中患病去世。李清照在晚年为《金石录》作序时,她与赵明诚数十年珍藏的文物已经荡然无存,于是才有了“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的感叹。

乾隆初年客居天津的安岐,“貌携神清,性好古,精于鉴赏。筑古香书屋数椽于沽水上,中贮牙签万轴,余尽商周秦汉青丝宝器、唐宋元明名家之翰墨也”。有感于书画的流落飘零、聚散无常,安岐不惜斥巨资收藏书画,在坊间巷陌搜求历代佳作,历四十年所得,编成《墨缘汇观》六卷,著录数百件书画名作,记述质地、内容,间予评介,以保存流传。他在《自序》中称:“余性本迂疏,志居淡泊,自髫年以来,凡人生所好者,如声色之玩、琴弈之技,皆无所取,唯嗜古今书画名迹以自娱。每至把玩,如逢至契,日终不倦,几忘餐饮。自亦知其玩物之非,而性之所好,惜不能已也。”

猜你喜欢
赵孟頫收藏家藏家
藏家之友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记旅美收藏家翁万戈先生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藏家之友
可疑的手印
藏家之友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