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文,陶宏,施爱明,余世全,张全英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药剂科,2.重症监护室,江苏 苏州 215004)
1例恶性综合征的药学监护
曹国文1,陶宏1,施爱明1,余世全2,张全英1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药剂科,2.重症监护室,江苏 苏州 215004)
目的:运用药动、药理学知识,帮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团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1例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的案例,临床药师全程跟踪患者情况,进行药学干预,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药学监护。结果: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在药源性疾病诊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恶性综合征;药学监护;临床药师
恶性综合征又名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是指在应用抗精神病药过程中出现的以持续高热、肌肉强直、意识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严重的心血管症状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由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发病率0.02%~3.23% ,病死率达20%[1-2]。现将笔者参与的1例抗精神病药中毒致恶性综合征的诊治经过及药学监护介绍如下。
患者,男,54岁,住院号:341122,于2011年12月24日清晨8时左右,因家属发现其神志不清,伴有双上肢抽搐,同时发现床旁多种空药盒(包括“佐匹克隆、奥氮平、利培酮”,具体量不详),急送当地医院,约6 h后转至我院。入院查体:BP120/80 mmHg,HR100次/min,神志昏迷,呼之不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瞳孔直径约1mm,对光反射欠灵敏,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腹部平软,未及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头颅CT:未见明显出血灶。诊断为“昏迷待查:药物过量,精神分裂症,恶性综合征”,入院后予以中心静脉置管,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托拉塞米利尿,复方氯化钠补液支持,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自由基、保肝,泮托拉唑护胃,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镇痛镇静,消除人机对抗,头孢西丁抗感染,肠内营养混悬液(百普力)、肠内营养乳剂(瑞代)肠内营养支持,阿曲库铵、吡贝地尔解除四肢及颈项强直,东莨菪碱抑制腺体分泌,奥氮平改善精神症状等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转精神病医院续疗。具体用药情况见表1,实验室检查值见表2。
表2 实验室检查值Tab 2 The outcome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2.1 根据药动学知识调整治疗手段,避免患者出现不必要伤害 患者因药物过量入院,医生欲行血液透析治疗。药师认为不需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将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达到净化的目的。临床常用于尿毒症患者人工肾替代治疗,也用于药物、毒物中毒的辅助治疗,但对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血液透析难以清除。有资料报道[3],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常规透析难以清除,如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80% ,则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也很困难。该患者所服药物:利培酮、奥氮平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88%、93% ,而左匹克隆虽然蛋白结合率低(45%),但半衰期短(5 h),易被代谢清除。行血液透析只能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痛苦,甚至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电解质紊乱、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透析相关并发症。同时考虑到患者目前使用利尿剂后,尿量正常(1 080 mL/12 h),没必要行血液透析治疗。医生采纳建议。
2.2 肌强直治疗方案调整 入院第2天,患者出现四肢及颈项强直,口角流涎,治疗上给予东莨菪碱改善口角流涎,泵入肌松剂阿曲库铵解除四肢及颈项强直。用药后口角流涎明显好转,四肢及颈项强直虽有好转,但时好时坏。考虑到抗精神病药物阻断中枢D2受体与恶性综合征有关[4],建议使用多巴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治疗。同时考虑到长期使用肌松药可产生耐受性,并可引起严重肌肉病变(肌肉萎缩和肌肉溶解),以致脱机困难[5]。医生采纳建议逐渐停用阿曲库安,4 d后肌肉强直明显好转。目前认为,引起恶性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抗精神病药物阻断多巴胺能受体,使其不能与多巴胺正常结合,并改变受体敏感度,从而起到竞争性抑制多巴胺能递质传递的作用,产生肌强直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6]。研究发现[7],抗精神病药物阻断 D2受体的程度与发展为恶性综合征的概率有着密切关系。在恶性综合征阶段,基底神经节的D2受体完全被阻断,当恶性综合征消失后该阻断不明显。而吡贝地尔是一种多巴胺能激动剂,可刺激大脑黑质纹状体突触后的D2受体及中脑皮质,中脑边缘叶通路的D2和D3受体,提供有效的多巴胺效应,提高受体多递质的敏感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多巴胺的作用效率,解除恶心综合征的肌强直症状[8]。
2.3 分析疾病特征及抗菌药应用指征,调停抗菌药 恶性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肌酸激酶升高、肌强直,部分患者也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升高[9],该患者因气道分泌物一般细菌涂片:革兰染色见到革兰阳性球菌,链状排列,同时考虑到 WBC、N%、CRP升高,医生认为患者体温升高与感染有关,予以头孢西丁抗感染治疗,药师认为使用抗菌药指征不明:(1)气道分泌物定植菌较多,涂片结果不一定是致病菌;(2)恶性综合症本身可引起 WBC、N%、CRP、体温升高;(3)2次PCT监测结果皆小于0.25 ng·mL-1。基于以上原因,建议停用抗菌药物。虽医师当时未采纳建议,但使用抗菌药2 d后,自行停用。后期,患者的体温、WBC、N%、CRP亦随肌酸激酶的下降而下降。
2.4 烦躁不安治疗的药物调整 入院第8天,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医师认为烦躁不安为人机对抗所致,欲加大芬太尼及咪达唑仑的剂量。考虑到患者入院8 d以来,一直采用补液、利尿等促药物排泄措施进行治疗,由于条件所限,无法监测抗精神病药的血药浓度,参考药物半衰期(奥氮平33 h,利培酮24 h,左匹克隆5 h),根据药物半衰期与其在体内蓄积量及排泄量的关系[10],药物停用时间皆已过4~5个半衰期,在体内基本被清除;且患者前期联用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未出现烦躁不安,目前烦躁不安症状不一定为人机对抗所致,宜考虑为精神分裂症复发所致。建议停用吡贝地尔,试用小剂量的奥氮平(5 mg,qd,鼻饲)。医师采纳建议,2 d后,患者烦躁不安的症状明显好转。停用吡贝地尔的原因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在体内已基本清除,大部分D2受体的阻断已被解除,继续使用吡贝地尔可引起精神症状。钟静玫等[11]所做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抗帕金森药物中,吡贝地尔出现精神性症状的可能性略高,但机理尚不清楚。
恶性综合征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至今未明,目前普遍认为与其阻断多巴胺受体(D2受体),引起基底及下丘脑的急性多巴胺传导阻滞有关。同时,抗精神病药物可使横纹肌肌质网,而导致肌强直。ATP消耗增加,肌细胞崩解,因而出现血清肌酸激酶增高,出现肌源性发热[12]。恶性综合征的治疗目前报道不一,较多的资料表明[13-14]:及时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早期应用肌肉松弛药硝苯芙海因等,酌情应用多巴受体激动剂溴隐亭等,恰当及时的输液治疗,防治并发症等这些措施是成功治疗本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患者由于药物供应关系,未使用硝苯芙海因和溴隐亭。未行血液透析治疗,肌松方面,使用多巴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同时积极地给予补液、利尿促进药物排泄,并使用东莨菪碱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减轻喉痉挛。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疗效亦可。对本例抗精神病药中毒致恶性综合征患者,临床药师参与了整个治疗过程,医师根据临床药师的建议调整了部分治疗方案,结果患者病情好转出院,说明临床药师在药源性疾病诊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1]Tsai HC,Kuo PH,Yang PC.Fever,conscious disturbance,and muscle rigidity in a 68-year-old man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J].Chest,2003,124(4):1598-1601.
[2]Montoya A,Ocampo M,Torres-Ruiz A.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in Mexico[J].Can J Clin Pharmacol,2003,10(3):111-113.
[3]陈楠.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0):898-900.
[4]王红星,白培深.对恶性综合征再认识[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2004,31(3):160-163.
[5]欧阳葆怡,杭燕南,吴新民,等.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09).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29(12):1061-1065.
[6]鲁玲,陈敏,李竟艳,等.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临床分析与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45-47.
[7]杨林.利培酮口服液致恶性综合征1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7,6(4):89.
[8]何芳,杨廷群,钟大奎.多巴丝肼联合吡贝地尔治疗昏迷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2012,47(7):627-628.
[9]李赛娇,白雪光,翁深宏.恶性综合征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9):1756-1757.
[10]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11]钟静玫,武绍远,马莎,等.帕金森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4):5836-5837.
[12]叶智宾,许律琴,刘鹰航,等.抗精神病药物致恶性综合征3例诊治体会[J].中国药师,2008,11(6):689-690.
[13]何继红,王黎萍,邵静松,等.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16例分析[J].中国药师,2011,14(10):1485-1487.
[14]孙振晓,于相芬,孙波.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6):422-423.
R969.3
B
1001-5213(2013)01-0074-02
曹国文,男,副主任药师,电话:0512-67783646,E-mail:sdfecaoguowen@sina.com
张全英,女,硕士生导师,主任药师,E-mail:sdfeyyq@163.com
20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