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训练治疗小儿肌原性大便失禁

2013-09-11 02:09卢旭生张伟亮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揭阳515300
吉林医学 2013年18期
关键词:括约肌盆底收缩压

卢旭生,张伟亮(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 揭阳 515300)

肌原性大便失禁患儿的致病原因通常为肛门直肠畸形纠正术后并发症。由于手术本身可导致组织的破坏和身体的创伤,这会影响治疗的整体效果[1]。术后可导致患儿大便失禁,因此,实施细致的治疗措施,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宣教指导,为患儿进行细心的心理疏导,做好盆底肌训练的配合工作,使患儿以最佳身心状态积极治疗是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的[2]。2009年6月~2012年6月对肌原性大便失禁患儿进行盆底肌训练指导,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住的小儿肌原性大便失禁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11岁,平均(7.05±2.05)岁。所有患者均曾经接受肛门直肠畸形纠正术。根据是否坚持盆底肌训练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在住院期间应用生物反馈训练仪器进行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的生物反馈训练,由于大多数患儿及家长对此存在思想顾虑,首先应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施行盆底肌训练的有效性,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使患儿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训练姿势为侧卧,在肛门处插入肛门塞电极,通过观察盆底肌收缩转化的电信号掌握收缩情况,总结每次收缩情况,根据训练目标,设置肛门肌肉反应时间,调整收缩强度及持续收缩时间,并根据收缩情况及时调整盆底肌收缩的力量,调整至合适的力度。患儿及家属可通过显示器上的信号了解盆底肌收缩的情况,逐步加强盆底收缩的时间和强度,以尽可能达到设定的目标,从而有效地进行盆底肌的训练,出院后根据前期生物反馈训练确定的力度进行自主训练,也可反复仰卧抬臀训练,具体方法是患儿仰卧在床上,上肢平放在躯体两侧,躯体伸直,向上抬高臀部,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放平臀部放松,然后反复继续上述动作,每个动作持续时间和每天的训练量因人而异,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抬臀持续时间和抬臀次数,不可减小训练量,每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仪器训练和评估。

1.3 效果评价:分别从肛管压力、肛门功能评分两方面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肛管压力包括收缩压和静息压[3]。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肛管压力状况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收缩压和静息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儿的收缩压和静息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肛管压力的比较(±s,mm Hg)

表1 两组肛管压力的比较(±s,mm Hg)

注:1 mm Hg=0.1333 kPa

组别 例数 收缩压 静息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83.67±2.97 106.61±11.89 14.25±3.72 20.65±4.02对照组 30 81.42±2.53 101.47±11.04 13.16±2.84 13.84±1.86

2.2 两组肛门功能评分:治疗前两组患儿肛门功能临床得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肛门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肛门功能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3.25±0.42 4.92±0.47对照组 30 3.23±0.45 3.91±0.50

3 讨论

目前,治疗小儿肛门直肠畸形的方法是肛门纠正术,手术作为一种应激原,可使患儿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消极心理,术后早期肛门括约肌多有不同程度损伤,刀口的疼痛、及心理因素常可导致小儿肌原性大便失禁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就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从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治疗[4]。可见,患儿就医不仅要求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也需要更细致周到的服务[5]。医护人员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提高患儿及家属对于疾病的理解程度,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讲解盆底肌功能训练的重要性。生物反馈训练实际是辅助盆底肌收缩的训练,将盆底肌收缩的情况转化为信号,使患儿在信号的指导下掌握正确的收缩方法,使患儿在没有长期住院的条件下,在家中自行训练。指导患儿在肠蠕动恢复和肛门排气后进行规律的肛门提缩练习,呼气时放松肛门括约肌,吸气时提缩肛门括约肌持续30 s,反复5~l0次,3~5次/d。以减少静脉的淤血和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肛门括约肌的弹性和收缩力,加强控便能力,为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基础[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收缩压和静息压相当,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收缩压和静息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肛门功能评分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这一结果提示,盆底肌训练能有效提高患儿的肛门收缩压、静息压及肛门的功能评分,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儿的排便功能,应持之以恒的训练。综上所述,由于手术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患儿的生理功能,在患儿住院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给予适当的语言安慰和鼓励,改善患者情绪,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同时给予患者相关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后,要及时引导患者加强肛门括约肌以及膀胱功能的训练,盆底肌训练在小儿肌原性大便失禁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对患儿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进行盆底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以便患者能尽早、较好的恢复排便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1] 袁正伟,吉士俊,王维林,等.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的生物反馈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9,20(5):267.

[2] 刘贵林,高艳华,李浩宇,等.去神经带血管股薄肌移植肛门外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儿童肛门失禁[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1,12(1):1.

[3] 李 正,王练英,王维林,等.先天性无肛术后远期排便功能综合评定[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0,11(5):283.

[4] 肖元宏,刘贵磷,刘洲禄,等.生物反馈训练对儿童肛门损伤括约肌重建的疗效观察[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28(2):97.

[5] 郑美春,温咏珊,王玲燕,等.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实施盆底肌肉锻炼改善排便功能的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36):107.

[6] 孙小兵,王若义,李殿国,等.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后盆底肌训练的临床意义[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0,31(9):669.

[7] 朱德力,张 丽,王若义,等.盆底肌训练治疗小儿肌原性大便失禁的临床评价[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8,29(9):519.

猜你喜欢
括约肌盆底收缩压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排便的奥秘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经会阴超声评价女性肛门括约肌的研究进展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