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互动发展壮大内蒙古县域经济

2013-09-11 09:00文|张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农牧业三化农牧民

文|张 辰

目前,内蒙古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要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用农牧业产业化解决农牧民收入问题,用新型工业化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用新型城镇化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现“三化”互动,城乡共荣,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牧业产业化是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农牧业产业化符合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农牧业现代化思路,为内蒙古地区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组织载体,是实现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的创新之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事关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大计,是内蒙古地区城乡互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特色农牧业是指利用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牧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是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牧业类型。它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营利性。内蒙古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草地资源以及生物物种资源,具有深厚的特色农牧业发展优势。在确定主导产业的时候,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优势特色产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优势突出的农牧业经济,为农牧业产业化奠定基础。同时,发展特色产业要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高科技为手段组织和安排生产无公害产业化产品。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现阶段,龙头企业带动是我国农牧业产业化的一种重要组织类型,它不仅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的功能,又具备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功能,是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中枢。走农牧业产业化道路,要把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使龙头企业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市场需要配置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较大的范围内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在农牧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形成规模经济,把分散的农牧业生产引向国内外更大的市场;为农牧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服务,解决农牧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农牧民提供科技服务,提高农牧民素质;促进农牧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减少农牧民的经营风险。

优化生产布局,促进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是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内蒙古地区在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要建立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延伸农牧业产业链。内蒙古地区工业化污染程度较低,有条件延伸初级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产业,走农牧产品转化升值的特色农牧业品牌化道路。在此基础上,要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套改革,鼓励引导集约化经营,使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克服没有规划、各自为战的低效率生产模式。出台比较完善的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政策,创造农牧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条件,促进农牧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从而形成以生产基地为载体的区域化特色农牧业产业布局。

二、新型工业化是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目前,内蒙古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存在规模小、程度低,布局分散、结构不平衡,特色产业与高端产业发育不足等问题。新型工业化是改变内蒙古县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状态,提高县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科技创新是内蒙古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与东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相比,内蒙古整体来说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部分地区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如果不借助于高新科技的力量,靠走传统工业化道路,短期内实现工业化根本不可能。不论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工业布局,还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工业;不论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还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科技支撑和自主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都居于我国中下游水平的内蒙古来说,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打破传统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粗放型增长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基本通信业务和各种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需求;要着眼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制定、完善和落实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信息化建设对产业发展的有力拉动作用;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用信息技术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降低传统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

壮大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壮大产业集群是内蒙古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重点。内蒙古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改革投融资体制,推动工业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适当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转变分散布局、孤立生产、效率低下的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形成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专业装备制造业基地等示范性新型工业化产业园区;要把改造传统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培育优势较大的六大产业集群:能源及化学工业产业集群、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集群、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集群、重大装备制造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群,打造名牌,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发展产业集群的资金需求。

发展民营经济,深化市场化改革。民营经济具有机制灵活、勇于创新的特点,与市场经济天然相融,它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树立和增强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内蒙古县域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各级政府要更新观念,摈弃偏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范围,取消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允许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公路、电信、生态、公交和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矿产资源的开发;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公有制企业重组,在投资核准、融资贷款、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施同等待遇,使民营经济成长为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新型城镇化是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内蒙古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内蒙古农牧业将不断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农牧业的科技含量、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将逐步提高;配套公共设施将逐步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内蒙古的“三农三牧”问题必将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政策的支持仍然是内蒙古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内蒙古要落实好、利用好国家对内蒙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用地、城镇用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要积极争取国家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边境口岸城镇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要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内生经济力量带动城镇化进程。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推进城镇化,就必须改革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附加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权利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土地使用、社会保障、就业管理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统筹放开户籍限制,降低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门槛;要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改革和完善农地征用制度,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要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面向所有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制度;要建立包括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内容的城市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要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促进就业。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往往代表区域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随着内蒙古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改变农业产业比重大、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低、农民进城难就业的局面,是城镇化的题中之义。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酒店业、餐饮业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品位,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型产业以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聚集更多的农业人口;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信息产业、物流配送业等新兴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扩大就业、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要充分利用优良的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要在提高综合承载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上下功夫,打造宜居宜业城镇。

猜你喜欢
农牧业三化农牧民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