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贺贺
摘要: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作用的日益显著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日渐庞大,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推进其城市融入的进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心理问题的表现,并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学校、企业、政府四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调试。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城市融入;调试
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全国总工会主持的《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的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9%。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心理健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讨论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型人力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表现
1.盲从心理
心理学上认为:在青年期后期,即18岁到23岁,是个体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全国总工会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之前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个体由于缺乏知识
或者其他原因(如情况不熟悉)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的引导时,便会产生从众行为。面对城市多样化的价值标准,选择的彷徨决定了“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最简单方式之一就是模仿”,当实际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新生代农民工就会产生挫败感。
2.自卑心理
新生代农民虽然受过较长时间学校文化的熏陶,但其价值观的形成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从农村开始的,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城市生活的背离。另外,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工厂,其成长历程不会像其父辈那样经历重重磨难,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权力诉求和人格尊严。当面对所从事工作的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环境相对较差却又无力改变的现状时,新生代农民工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孤独心理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描述社会变迁中非物质文化变迁滞后于物质文化变迁的现象时,提出了“文化惰距”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对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因子具有一定的惰性,与社会变迁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因此,新的文化因素输入会遭到抵制,最终延缓社会变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的因素输入城市,必然会遭到来自城市居民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抵制。于是,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抱着过客心理,行为上注重短期效益。过客心态和排斥情绪加剧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对立与分离,因此在同城市居民的交往中常常有消极预期和体验。另外,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在外务工,缺少家庭温暖的状况会让他们更加孤独。
4.自我防御机制不成熟
依据“相对剥夺”理论:老一代农民工由于有迁出地情况的比较,对在迁入地的不公平遭遇往往有较高的认可度;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他们对生活满意度的参照群体主要是迁入地居民。当他们较多的体会到与迁入地人群的地位差距时,便会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和被歧视感。有些人最终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显示自己的存在,并借以获取生存资源。2011年2月24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法治蓝皮书: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约占全国城市刑事案件的1/3,且犯罪率仍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二、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原因
1.自身———定位偏差,心态消极(1)自我定位偏差,被动接受现状
城乡差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别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体主义贫困观”认为,个体能力不足、素质不高、懒惰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会产生“我是农村人,我天生就比城市人低一等,我没有资格获得被人的尊重和认可”等消极思想,虽然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不满,但是却很少通过努力去改变现状,积极行动少,消极抱怨多。
(2)心理承受力差,抗挫能力不足
“标签理论”认为,某人或某个群体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这个人或群体的生活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他们可能不得不继续扮演越轨者的角色,做出反社会行为。从第一代农民工开始,城市民众极易将农民工与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再加上媒体的大肆渲染,农民工的刻板印象一直延续至今。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城里人对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持有偏见。长期的排斥和刁难迫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甚至恶化为不择手段获取财富的行为。
2.企业———培训忽视,引导缺失
(1)培训力度不足,员工忠诚度弱化
这里的技术不仅指狭义的从业技能,还包括维权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等能力。基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合同期短的特点,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企业,常常忽略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全国总工会于2010年6月完成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未接受过企业任何培训的人数比重较高,自外出务工以来,没有参加过任何企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1.1%,高于传统农民工(59.1%)2个百分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当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时,员工会出现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等情绪,长此以往,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失去信心,频繁地调换工作,最终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
(2)人文关怀缺失,组织凝聚力下降
截止到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为农民工心理健康培训而设置组织机构,各地对农民工的教育也大都服务于就业率,侧重于技能培训。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均呈现出如下共同特征:管理重视制度建设忽视人文关怀,重视正式组织的管理层面忽视非组织的沟通;单纯追求工作业绩,忽视对员工思想动态的关注和情绪的疏导。《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关系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32.4%),而传统农民工认为是“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过大”(23%)。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得到来自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关怀和关注,但大部分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方面的工作的不到位,迫使组织凝聚力下降,组织给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日趋薄弱。
3.政府———制度改革滞后,舆论规范失责
(1)制度改革滞后———教育资源分配失衡
政府有关农民工相关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已经让农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和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拉大了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的距离。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滞后。纵观我国目前已经出台的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政策,不难发现,大部分政策均集中于农民工培训的措施和步骤,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少涉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教育培训的保障措施。
(2)舆论规范失责———增加城市融入阻力
在媒体大肆妖魔化的舆论导向下,农民工闭塞、自私、贪心、爱占小便宜的刻板印象已经“深入人心”。加之占有资源多的城里人在交换关系中“给予”多于“收获”的地位,城里人往往选择回避与农民工交往。身处不被认同的环境中,新生代农民工为了照顾自己的自尊,往往将交际圈限制在亲友、老乡的范围内,同时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日趋疏离。若政府不采取措施对媒体的言论进行适当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道路将会更加崎岖。
三、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调试对策
1.自身———积极应对挑战,重塑正面形象
(1)加强自我修养,塑造积极心态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新生代农民工应自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工作中要勤于动脑,勤于向别人请教,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品,并力求有所创新。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技能培训班、外语培训班,全方位提升自己。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掌握疏导不良情绪的办法,学会及时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主动同周围的同事邻居沟通,积极构建人脉圈,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克服排斥心理,树立主人翁意识
情绪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所以,城市居民的冷漠只是新生代农民工过客心理产生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则是身份认同模糊。基于此,新生代农民工要正确认识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巨大贡献,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城市生活中去。其次,要强化自己同社区的联系,主动参与社区娱乐活动、重大决策等。
2.企业———构建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心理引导机制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忠诚度
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企业和市场对接最严密,它最清楚市场的需要,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任务交给企业完成,是最好的选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企业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持续的培训和开发,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成长,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动机,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需求期望,提升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最终达到企业发展和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双重目的。
(2)建立心理引导机制,提升组织凝聚力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动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娱乐生活。部门主管可以根据平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了解,权变地实施引导工作,定期地访问排查。定期开展联谊活动,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交流的平台,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企业可正确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功能,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情感和成长的需要。比如: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互相信任的特点,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互相批评,在无形中达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能力的目的。提高企业的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管理,真正做到靠待遇留人、靠事业留人、靠感情留人。
3.政府—加快制度建设,规整媒体导向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扶持农村教育事业
首先,要优先考虑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问题。对全国城镇化率、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规模进行总体预测和制定总体目标。力争全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全国每年至少解决400万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城市落户,享有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待遇。另外,政策倾斜,保证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确保教育部门在城乡间分配教育资源时,尽量做到城乡教育齐头并进,切实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2)规范媒体舆论导向,塑造积极时代形象
规范媒体舆论导向,打造全新时代形象。政府应引导媒体塑造和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形象,让市民重新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并大力宣传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加强市民认同,鼓励市民接纳。另外,政府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大力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正面形象,通过影视作品塑造优秀典范,消除市民误解和偏见的同时,也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树立学习的榜样,助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0(02):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新华网,2013(02):01.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2012至2013年度重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村多元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和关系调试研究。(课题编号:SSKLZDKT2012093)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