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艺术”——感受2013上海艺术博览会

2013-09-10 13:53西土瓦
上海质量 2013年12期
关键词:艺博会席勒自画像

◆西土瓦/ 文

“重要的不是艺术”,写下这几个字,主要是作为艺术的外行,偏要感受“艺博会”,还要发表感想,表示重点不在评判“艺术”的意思。

作为一个外行,却每年一赴在上海举办的“艺博会”,今年是第十七届,如赶集般。同样选在秋天举行,同样我不购买艺术品,只为一睹秋天的艺术硕果——它们是如此的缤纷、芳菲,令人目眩神迷地游弋其中。特别是,艺术家本人也往往现身其中,让我从时空迷离中回到了纷纷扰扰的人与人交流、摩肩接踵的现实中。

吸墨和淬彩

一只大黑雄鹰,从书中跳将出来(图1);一池墨荷重重叠叠构筑着自己的世界(图2);虽然只有灰白黑,这位小女孩却朦朦胧胧如此柔美(图3)……

这就是“吸墨”艺术,传说中的“中国新水墨”。一种来源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创新之作,融合了当代的很多元素,极具个性和魅力。

我不知道这些画是否好卖,但却为之吃惊:当我退后拍摄“大黑鹰”时,险些撞到身后的“抢拍者”。这幅画实在离奇,“大黑鹰”跳离书本的瞬间仿佛翅膀都扇到了我,大有惊惧之感。如此逼真、如此活灵活现,真的不是传统水墨画所能表现的。

同样,那幽幽的墨荷,透露的是水底下的挣扎和水面上的平静,令人想起“出淤泥而不染”,竟是经历了如此纠集和努力。它是美的,露出水面的三分之一尤其如此。加上厚重的水面之下,这幅墨荷就意味深长了。

还有那柔美的女孩儿,清澈的大眼睛,她的未来会怎样?不过最近重看此画,却觉得画家另有深意:那朦胧的女孩儿,仿佛处在这几天上海的重度雾霾中,她的未来会不会遭遇伦敦雾都式的20年阴霾?真是境由心生呀。

在吸墨画的转角,竟然艳遇“淬彩”之画。它一反灰白黑,色彩是那样的强烈,却又古朴典雅,令人联想起古代的仕女,京都的艺妓,但它都不是。因为在传统梅花树桩之间出现的“花鸟”,张扬、变异,一下子让人惊骇起来(图4)……

其实在新水墨画中,我很喜欢题为“数码系列”的一组画。因为它与传统中国书画很像,不仔细看,感觉就是宋代的一幅山水画。但其实不是,尤其是笔法,大大的不同。后来才知道,此系列“新水墨”画已经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毛笔,很多地方采用的是香烟。这不禁让我恶心了一下。不过转念一想,香烟不用作抽,用作画,何尝不是香烟的“造化”。况且,效果好得出奇:那粗糙的皮纸,那烧焦的字迹(图5),像及了中国古代碑版的拓片,特别是香烟作画的烫痕,焦黄残缺若历经岁月剥蚀而成,形成了一种古朴的味道。有钱的话,收藏在家中书房里,倒是很“贴”。

1

2

3

4

5

6

7

8

与席勒、梵高“亲密接触”

本届艺博会,媒体早就炒作,有两幅画从未现身中国的大师画作来到上海。那就是席勒的自画像和梵高的铜版画。

果不其然,展出席勒那两幅画的奥地利斯坦纳画廊,占据了艺博会的好位置,身旁还有画廊的人守卫着,靠近了他会用手挡一挡。其实,这两幅画作都很小,每幅约一尺半见方,还真得凑近了看,不然就看不真切。

这位席勒不是德国诗人席勒,而是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他生于1890年,是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其画作线条及富表现力,人像作品大都瘦骨嶙峋的,表现纤细又敏感、孤独而强悍、羞涩而又自负的人物内心世界。席勒很自恋,大多画自己。这次的两幅,都是他的自画像,一幅是《自画像与中国彩灯》(图6),另一幅是《Wally Neuzil的肖像》(图7)。前者是他最著名的自画像之一,且因为了了中国元素——红红的中国灯笼的映衬,所以来得很是时候。

虽然两幅画加起来也就三尺来长,但感觉到的气场却很大,特别是走近之后,有一股热热的气息传播出来,近距离接触名画,与在手机屏幕观赏,确实大不一样。真的应该安排时间,去一趟巴黎卢浮宫了……

梵高的那幅是石版画,题为《伏案的作家》(图8),画的是他自己。梵高生于1853,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在中国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特别是他的那幅《向日葵》,以及后来他受精神疾病困扰割掉自己耳朵的故事。

这幅《伏案的作家》,创作于1881年。梵高用钢笔、铅笔和水彩绘制成了这幅作品。这幅画尺寸为33X24厘米,画中的作家穿着外套,戴着帽子,坐在椅子上,左手擎着椅子扶手,右手在桌上奋笔疾书……

《伏案的作家》的原作仍存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国家博物馆,2012年才被批准制作成了石版画,由于是限量版,所以这次开价虽然高达18.8万元,仍有人称“不贵”。但“不贵”还是太贵了,据说由于关税太高,最后这幅画“回家”去了。

对我等参观者来说,这幅画的价值,已经留下了。

艺术的价值

在艺博会现场,彼得-沃德克十分抢眼。他的那些造型独特的奇异鸟雕塑,再一次熟悉地在我眼前出现。可见,他的特别的“萌”,特别的可爱的动物们,应该是十分的好卖了,不然,怎么前年来、去年来、今年又来?据说,彼得-沃德克已经获得了2011年度纽约公共艺术奖,1958年出生的他已经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崇尚自然的公共艺术家。

其实,艺术家也很分裂,有的富如“土豪”;有的穷如“乞丐”。更奇怪的是,有些生前不出名,身后作品价格陡增。梵高、维米尔、莫奈……都这样。像彼得-沃德克这样的当代艺术家已经被世人赏识,算很幸运的。所以我们不得不说,“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人们的对画的接受力,感受力和认识力。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生活的镜子。他还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可见,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谓“高于”,这里是不仅指作品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凝聚、提升;同时,也反映了同代人或者后来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力、认知力、价值观。欣赏不欣赏艺术家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与人们的价值观、文化底蕴、个性禀赋等有关。

因此,有时候“重要的不是艺术”,今天的高价名画,当时没人赏识,不是说审美价值的不存在。许多作品,同时代的人也许不能够理解它,后代的人却又深刻地挖掘了它的艺术之美。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说,艺术是美的,但艺术只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目中。你认为它美它就美,你认为它丑它就丑。这也如同艺术家们,他们创作的是他们心目中的东西。如果一个艺术家只想着客户的需要而去创作,那他只能沦为一个“匠”,因为他是在生产着什么,而不是创造着什么。

最后,突然就想到了乔布斯。那是一个怎样的人啊,许多人都不喜欢他,甚至有一次他被自己公司的人赶出了公司,但他就是“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产品。他的产品之所以能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或者说连消费者自己都想不到的需求,很大的原因,在于乔布斯的气质更接近艺术家,追求完美到极致。

乔布斯成长的那个年代,接受了非同一般的艺术熏陶。他收集鲍勃-迪伦所有磁带,一听就是好几个小时;他还熬夜解读鲍勃-迪伦歌词小册子里的每一句话,这触动了他的思维神经;吉他、电子乐,都是他的心头所好。他还迷恋东方精神、印度教、佛教禅宗情,从中吸取智慧和认知。他还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以及工程师环绕的生活环境。

当然,还有他的独特的个性,使他能创造连消费者自己都说不出来的心底里的期许。所以成就了他“改变世界”的梦想——艺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希望这样一个卖艺术品的上海艺博会,带动如我般的外行人,多多感受美。感受良多,一定于生活、于工作、于社会大有裨益。因为,艺术是美的,但艺术只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当每个人心中有美,这个世界就更美好了。

猜你喜欢
艺博会席勒自画像
五月·自画像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我的自画像
自画像的内心独白
艺博会观察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如火如荼的艺博会
第14届广州艺博会多措施吸引高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