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芳/ 文
(作者系海立集团董事长。该文为作者在第15届中国国际工博会质量创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稿)
海立股份是上海电气旗下的上市公司,总资产75亿元,主营业务空调压缩机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主要在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日立)。上海日立是海立股份和日本日立合资的公司,1993年成立,投资总额是57380万美元,员工人数7000人,年生产能力1800万台制冷压缩机(含各子公司),在南昌、印度建立两个子公司。产品有七大系列,覆盖了家用空调制冷所有领域,主要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抓住中国空调产业20年发展机会,坚定专业化道路,从成立之初年产25万台压缩机,现在做到年产1800万台空调压缩机,产销量排名全球前三。
从家电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制造业转型,可以对比2012年中国和日本数据。冰箱,日本是440万台,中国是5590万台;洗衣机,日本是430万台,中国是3418万台;彩电,日本是837万台,中国是4263万台;空调,日本是770万台,中国是4860万台。而汽车,日本是529万辆,中国是1930万辆。历史上,日本汽车最高销售量在1999年777万辆,中国今年汽车突破2000万辆。从冰箱、彩电、空调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的消费品是日本的10倍,主要的理由就是中国人口是日本人口的10倍,中国的家庭数量大概是日本家庭的11倍~12倍。中国的家庭更加小型化。我们去过日本都知道,日本地域面积这么小,轨道交通那么发达,每年还有近600万到700万辆的汽车销售(参见表1)。
中国相比美国、日本、欧洲人口众多,这意味着消费市场的巨大,因此中国国内市场消费力度和潜力远远超过这些国家。当前中国的家电、汽车等行业的产业规模都达到了千万级水平,中国制造业的装备水平、规模水平都已经大大超过了欧美和日本。20年前,海立压缩机规划是年产140万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2008年海立建设南昌工厂,年产600万台,一个工厂产量就能满足相当于日本一年需求的压缩机市场,生产设备和物流的自动化程度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们把20年前参加制定海立压缩机规划的日本专家请回来,他说:“沈总,你们做了我们一辈子做梦都想做的事情。”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中国制造业由于中国有那么大的市场,产业规模巨大,那么中国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一定要跟上去。制造工艺、研发手段、生产管理方式以及信息化等要适应中国的产业规模,势必要寻求新的突破和变化。
表1 2012年中日国内家电及汽车市场规模比较
信息技术,尤其是无线互联网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无线互联网发展后对云端技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就会提出要求并产生促动,现在就是“大”“移”“平”“云”这四个字。高端家电的发展,一定要将白色家电和互联网联起来。前不久到广东参观了广东志高的“云空调”。云空调就是只要有网络,可以用手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控制开关,风速、温度等。在空调内部放置wi fi 终端,与路由器连好后设置地址码,登陆网络平台下载志高云端。后续购买的志高空调,不论家里有几台,不用到每个房间里调温度,通过志高云端就能控制每个空调的状况。通过售出到全国的“云空调”,志高可以了解到人们使用空调的习惯、使用时间、环境温度等,这就是空调使用的大数据。
再说不同时段电价差。在高温季节,30%电力是为空调服务的,在电价较高时间段,家庭用电可以调整,比如让冰箱停一会,温度下降1~2度,电热水器也不要开启,避开用电高峰。数据显示,全球智能家电市场规模2015年将扩大至150亿美元。人们对智能家电的要求日益提高,智能化、云端融合、人机交互已成行业发展趋势。目前看来我国智能家电还处于更新换代期,因为家电和手机相比,更新换代需要较长的时间。消费者不会像更换手机一样去频繁更换家电产品。要继续撬动这个市场的消费潜力,重点在于研究主流消费群体也就是80后人群的消费习惯和需求。
公司自1996年开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累计投资2亿多元。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效益虽难以用数字来计算,但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E化传统制造业,建成管理职能全覆盖、经营主流程全过程、应用对象全方位的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覆盖战略、营销、采购、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质量、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等业务流程。主要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办公信息化系统,主要是电子邮件、电子审批、文档管理。第二块是经营管理系统,包括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SCM采购系统、MAXIMO设备、HR人力资源等。第三块是研发PLM系统。
2009年,子公司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时,形成“两地三厂”的跨地域制造格局,销售和主要管理职能在上海。为发挥“两地三厂”综合优势,建立“管理延伸,流程一致,职能对接,矩形汇报,独立核算”的异地管理模式,建立链接两地的信息化基础构架,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企业的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
海立信息化有两大重点:研发数字化和数字化工厂。根据全世界80%空调在中国制造,每年生产1亿多台,在国内销售4000多万台的情况。公司立足于行业特点,将研发和制造作为信息化的重点领域。
研发信息化。主要是应用大量的仿真软件,以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海立在2002年完成PDM系统构建,后来又升级为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开发流程的标准化、项目进度可视化、试验验证内容标准化。
智库。智库是2008年到三星去交流后决定建立的。当时三星接待的高层领导说,其他的即使在一夜之间消失没有,只要这个智库在,企业就可“再生”。很是吃惊。2009年,海立探索电子化、系统化的知识管理方法,建成智库系统,建立多维度的知识地图,员工可随时开展网上、自主、选择性学习,促进公司知识显性化和提炼,并达到快速培养人员的目的。到现在为止,研究报告有210篇,质量案例分析有867篇,授权专利193件,手册348份,项目总结391篇,特别是设计、生产、质量失败的案例有312篇。智库系统是企业内部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和学习平台。
制造信息化。海立是一个现代化的制造型企业,其面临的制造特点和质量标准有:大批量——每天要生产6万台压缩机;多品种——七大系列500多个机型;高效率——流水线、按天调整计划;高质量——场外不良率30PPM;高精度——产品精度U级;低成本——生产过程不良率低。还有一个低库存。根据大批量、多品种、高精度、高效率的生产特点,确定了JIT精益生产体系,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地域集成联动的“数字化工厂”。
“数字化工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ERP基础上,建立适应本行业生产运营特点、支撑生产制造协同运行、并向上下游供应链延伸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产品端到端的集成管理;从产销计划、采购、生产到发货全过程的监控,对跨地域的各个工厂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统一部署、运营管控;打破时空阻隔、达成异地同步高效管理,解决异地管理中物理距离对运行效率的影响。
生产管理方面,建设MES制造执行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集成联动、实现两地三厂生产计划集中排产、制造过程实时记录和可视化监控,随需应变,提高应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减少了在制品库存。建造制造中控室,作为三个制造区域的生产控制中心,将三个制造区域的生产、物流、设备等多种信息展现在同一平台上,监控周期从天缩短到分钟,同时实时、在线、集中管控生产进度,实现生产运行敏捷化反馈与控制。
采购管理方面,建设SCM采购管理系统。根据生产规模大、交付周期短的行业特点,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联动,装配物料自动缺料计划和订单下达,提高应对生产紧急调整时的响应速度;对供方送货全过程的多点监控和预警,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搭建统一的数字化供应商互动平台,订单下达、货物接收、出库使用至付款流程全程电子化,供应商品质与送货绩效展示与沟通,实现采购业务规范化和高效化,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整个网上采购的供方达到142个,网上采购物料种类2699个,网上采购的金额大于40亿元。
全过程质量追溯和主动质量防错方面,综合应用了条码技术、多系统集成、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联网等手段,实现了从原材料、部品生产到成品装箱出厂全过程的质量追溯链,防止质量问题扩大化。通过前后道工序质量数据联动,实现主动质量防错,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如果在客户那边出现了压缩机质量问题,条形码一扫就可以追溯到供应商的零件、批次。
海立信息化近期重点包括商务智能(BI)和移动应用。
基于网络化、系统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引入商务智能技术,通过动态报表、图形分析等强大的展现工具,对数据仓库进行多维度分析,促进对市场及时做出反应、快速决策。
针对营销人员驻外及移动特点,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处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将CRM系统与移动应用进行集成,驻外营销人员可以在移动终端及时发起新产品需求项目,随时随地反馈客户信息、捕捉商机。
今年,海立实施国际化战略。投资4.5亿元建设印度工厂,将形成年产200万台空调压缩机生产能力。在国际化过程中,信息化作为企业的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将得到更全面的建设和发展,并将中国制造的技术和管理在异地快速有效的复制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支撑海立一体化管理实现。在印度的这个工厂承载的两个金砖国家的员工的是“金砖之梦”,海立梦与印度员工的梦想。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的地位无人能替代,因此中国的制造业是转移不出去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固步自封。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准;通过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展望未来,信息化建设是中长期的,每年根据运营管理调整而滚动调整,提高IT投资的系统性、预见性和科学性,在海立 “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海立将通过努力为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