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继红
胆囊是肝脏的邻近器官,而肝脏是人体血浆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当胆道系统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到肝脏功能,进而影响凝血系统[1]。为了探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在胆道疾病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本院测定62例胆道疾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现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72例均为从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到本院普外科治疗的胆道疾病患者,均符合《临床肝胆病学》相关诊断标准[2],且均经CT、弹道造影及临床病理学诊断确诊。男39例,女33例;年龄22~81岁,平均(38.7±5.8)岁;胆囊炎22例,急性梗阻胆管炎20例,胆囊结石18例,胆管结石8例,阻塞性黄疸4例。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男26例,女14例;年龄20~80岁,平均(37.9±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测定方法 两组均使用SF-80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及厂家配套试剂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取两组2 ml空腹静脉血,将其加入装有0.2 ml 1.109 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剂的塑料试管内混匀,进行10 min 2500 r/min的离心处理,分离上层血浆,采用Quick一期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s表示,正常范围为11~13 s,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范围3 s记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比较 胆道疾病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发生率高于健康体检组(P<0.01);胆道疾病组凝血酶原延长值大于健康体检组(P<0.01),见表1。
2.2 胆道疾病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关系 在胆道疾病组,阻塞性黄疸患者较其他胆道疾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发生率高(P<0.05),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值与其他胆道疾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1 胆道疾病组与健康体检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比较
表2 胆道疾病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关系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诊断外源性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实验,也是评价临床抗凝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胆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胆囊作为肝脏的邻近器官,胆囊发生病变会影响肠道对维生素K的吸收,进而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研究显示,肝脏疾病患者凝血酶原延长时间与肝损害呈正比。
维生素K对氨基酸末端区域谷氨酸γ羟化具有催化作用,其是凝血因子 X、IX、VII、II以及蛋白 Z、S、C 合成的重要辅助因子[4]。当机体维生素K缺乏时,机体活性较低的去羟化前体合成增加,而无法发挥催化谷氨酸γ羟化作用而使凝血因子及蛋白合成障碍。维生素K是典型的脂溶性维生素,其吸收需要胆盐存在,而肠道菌群对胆盐代谢有较强的影响作用。胆道疾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容易引发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导致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文献报道,胆道疾病患者血浆中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其是凝血因子X减少最严重,凝血酶原时间发生异常。同时,胆道疾病患者一般采用抗菌药物治疗,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维生素K吸收及合成障碍,进而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异常[5]。本研究发现,胆道疾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发生率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值也大于健康体检者(P<0.01)。阻塞性黄疸及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对肝脏损害较重,出血倾向较严重,凝血功能系统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发生率也较高。本组中阻塞性黄疸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发生率最高(90.00%),其次是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50.00%)。
综上所述,由于胆道疾病患者会有不同成熟的凝血功能障碍,为了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凝血系统功能,降低死亡率,临床在对胆道疾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有必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1]周莺莺,汪建国.血浆凝血指标检测在肝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96-197.
[2]叶维法.临床肝胆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5-96.
[3]吴友根.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及意义.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03):147.
[4]朱政和,檀谊洪,肖玉根,等.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胆道梗阻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0):64-66.
[5]徐卫平.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的应用.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8(12):2783-2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