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门储蓄变化看我国高储蓄率

2013-09-10 06:07青海省委党校袁复强
中国商论 2013年24期
关键词:储蓄率储蓄国民

青海省委党校 袁复强

1 我国国民储蓄率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储蓄率不断攀升,自2007年起已超过50%。从我国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的储蓄率比较来看,我国储蓄率高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具有高储蓄传统的东亚国家。从图1来看,自1992年起,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就已经维持在40%左右,到21世纪更是明显快速增长,2000年至2009年,储蓄率已经上升约16个百分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高额的国民储蓄率虽然满足了经济改革时期投资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使投资率多年维持在40%以上,保证了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但过度依赖于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其必然的缺陷。宏观经济学认为,储蓄大于投资,即出口大于进口,这时一国国际贸易处于顺差地位。但贸易顺差并非越大愈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已使得我国内外经济失衡,从而也致使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这对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来说并非好事情。同时,我国过高的储蓄率也颇受国际社会的非议,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公开指责我国高储蓄率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和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即所谓的“储蓄国责任论”。为摆脱内外困境,根据我国的国情及经济发展现状,我国政府于2005年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所以说,高储蓄率已成为研究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关键。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9年资金流量表中的实物交易部分)。

2 我国国民储蓄率结构变化分析

2.1 储蓄(saving)的内涵与分类

储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经济行为。狭义的储蓄是指个人把节余下来的或暂时不用的资金有条件地存入银行等储蓄机构的一种信用行为,即日常所说的存款。广义的储蓄是指各部门在产出或收入用于消费后剩余的部分。在资金流量表中,储蓄专指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后的余额。

一国总的储蓄被称为国民储蓄(national saving),国民储蓄按照部门通常可划分为居民储蓄(household saving,又被称为住户储蓄)、企业储蓄(corporate saving,又被称为公司储蓄)和政府储蓄(即government saving,又被称为公共储蓄)。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包含了资金流量表中的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企业机构部门两部门的储蓄,两者被统称为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即政府的财政收人和政府的消费性支出两者之差。而政府储蓄与财政结余是有区别的,财政结余是资金流量表中政府部门的总储蓄,即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人与其全部财政支出两者之间的差额。从数量上看,前者要大于后者。所以,一个国家总预算为赤字,但政府储蓄有可能是正的,因为预算开支中包括了资本支出或投资。

2.2 从结构变化看我国国民储蓄率

从我国目前所编制的18张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1992~2009年)来分析,近20年来,我国部门储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部门储蓄率和各部门储蓄在国民储蓄中的比重,均发生较为显著的改变。

表1 1992~2009年我国储蓄率及储蓄部门分布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9年资金流量表中的实物交易部分)。

从表1和图2不难看出,在1992~2009年间,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整体上,居民部门的储蓄率呈现下降趋势,而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则呈现上升趋势。在21世纪以前,居民成为我国国民储蓄率的最大贡献者,而后,企业的力量快速上升,与居民呈相当之势,共同推升国民储蓄率。到了2009年,企业不论是储蓄率还是储蓄额占比,都已取代居民成为我国国民高储蓄的第一大推力。而其间,来自于政府的推动力也是稳步增强。

从1992至2009年的17年间,居民储蓄率始终在20%上下浮动,呈阶段性变化,总共下降了1.5%。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有一段时期出现较大的下跌,2001年后逐渐回升,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再次下降,在变化过程中同国民经济浮动同向发展。而居民储蓄额在国民总储蓄中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且幅度较大,共下降了16.4个百分点。企业储蓄率总体有了较大上升,17年间提高了69.92%。其间,2002~2004年有一次显著的跃升,升幅达7.5%,而在2004~2006年间大幅度下降后则呈稳步上升状态。相应储蓄率的大幅增长,企业的储蓄占比也由1992年的31.7%上升到了2009年的42.2%。17年间政府的储蓄率上升了54.41%,储蓄额提高3.8%。从发展态势上看,政府储蓄率在1992~2000年间处于低位徘徊,自2000年开始稳步上升直至2003年,其2003~2006年间的变化却与企业部门呈相反方向,而两者变动幅度基本一致。

通过分析1992~2009年居民部门储蓄率下降,而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储蓄率上升和企业部门储蓄占比已超居民部门等事实,可以合理地得到这样的结论:近年来,推升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企业和政府两个部门。

3 各部门储蓄变化的具体原因分析

居民、企业、政府三部门在我国国民储蓄中的储蓄行为和特征有较大区别,各部门的储蓄率取决于该部门的储蓄倾向和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占比,即该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储蓄变化的原因分析如下。

3.1 居民储蓄率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加为居民储蓄的猛增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多方面问题和对未来各种风险及将来收入的不确定,迫使我国绝大多数居民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额。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居民投资渠道不畅,储蓄存款是城镇居民拥有金融资产的最主要形式。再者,从历史角度看,受崇尚低调、节俭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居民乐于储蓄。这众多的因素都提高了居民的储蓄倾向,而造成了居民储蓄率历史性的高位。对于近年来居民储蓄率的小幅度下降,从表l中居民部门储蓄占比的较大降幅不难看出,那是因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下降了,且其影响系数大于储蓄倾向。

当前,政府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就是想通过降低居民储蓄倾向而达到降低居民储蓄率的目的,而其政策效果不明显是因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的影响系数与居民储蓄倾向相当,抵消了它的影响。所以,想要真正降低居民储蓄率,只能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占比,直至其上升的影响系数小于储蓄倾向下降的影响系数。

3.2 企业储蓄率迅速上升的原因

根据上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我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储蓄率的迅速上升。企业储蓄率的过快增长是因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政策和体制导致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樊纲曾指出,我国的财税体制存在问题,进而导致企业储蓄率不断攀升,尤其是国有企业中占有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把资源性和垄断性收益作为本企业的利润存入银行,而这些企业上缴的红利与企业的红利总额相比较是特别少的,仅为红利总额的5%~9%。其次,我国的职工工资较发达国家职工相比普遍偏低,对于企业而言,工资成本仅占到企业运营成本的10%,而发达国家工资成本要占到企业运营成本的50%。再者,国企的改革使得企业效益上升,盈利增加,而同时改由国家支付职工的医疗、福利、养老等诸多开支,企业的大部分社会负担被剥离了。因此,企业的末分配收入大幅度上涨,从而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储蓄。

投融资体制也对企业储蓄率产生了重大影响。国有企业因缺乏适宜的投资渠道将大部分留存红利转为本企业的银行储蓄,而对于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更是十分困难,表现在贷款、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方面。这些企业就通过预留大量红利来应对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和日常资金需求。企业效益的大幅增长,大量的红利留存,必然双双提高企业的储蓄倾向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从而使得企业储蓄率迅速上升。

3.3 政府储蓄率变化的原因

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政府财政收入所包括的三个部分是:国家财政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及制度外收入。这三部分收入中尤其是后两项使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大幅度的提高。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政府储蓄的快速上升,一是因为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快速增长;二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政策体制“重投资、轻消费”,所以,作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消费、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服务的净支出一直较少。尤其在社会、卫生、保障、教育等方面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财政高收入、低支出,直接令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以快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速度增长,而政府储蓄倾向也在同时提高,政府储蓄率快速增长是必然的结果。

4 总结与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国民高储蓄率曾经主要以居民高储蓄为主,但近年来,国民高储蓄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企业和政府两大部门。鉴于过高的国民储蓄率已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桎梏,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为将我国国民储蓄率降至合理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4.1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相应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职工的工资水平,最为重要的是完善我国不同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并由专门的部门实施严格监督和执行,建立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另一方面,采取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即“减税降负、促进消费”,实施结构性减税。政府应大幅度降低对企业征收的税费,从经济角度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应从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多角度综合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等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税负水平。同时,注意垄断型国有企业进行变相的资本转移。

4.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人民的消费倾向。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第一,从教育、医疗、住房、保险等多方面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使居民转变储蓄可以成为保障的传统观念。第二,要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我国政府的财政应当是公共服务型财政,而非投资建设性财政,政府应当为社会及居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免费公共服务,扩大政府消费支出。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社会底层阶级的收入及社会保障,减少预防性质的储蓄,不断缩小我国现在较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增加居民消费。

4.3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拓宽个人和企业的投融资渠道

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健全、高效的金融体系,而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很好地调控现有的高储蓄率。金融体系的建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市场的大力发展;第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第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增设;第四,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第五,投融资机制的不断完善。以上几个方面的建设对于居民而言,会有更多的金融资产选择,而不仅仅只是在银行保障性储蓄,这样可以使居民资产收益率增大,从而使居民储蓄率降低。对于企业而言,融资渠道增多而成本相反降低,对自有资本的依赖性会逐渐降低,企业也就不会把自有资本的积累作为扩大投资的主要方式,进而企业储蓄率就会下降。

4.4 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改善企业红利分配制度

我国现有企业的发展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从粗放经营阶段进入精细管理阶段。企业的转型升级应从新科学、新技术的研发以及高效管理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先进经验及科学管理模式,改变从前以降低工资、节约成本创造盈利的方式,提高企业给员工支付的报酬;另一方面,要改革企业现有的股息分红政策,加大国有企业对政府进行分红的力度,建立上市公司定期分红制度,降低企业留存收益。

[1]汪伟,郭新强.收入不平等与我国高储蓄率:基于目标性消费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09).

[2]张向荣.解读我国高储蓄率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J].档案,2011(03).

[3]董青马,胡正.我国高储蓄率是超额货币供给的原因吗?[J].经济体制改革,2011(03).

猜你喜欢
储蓄率储蓄国民
一直难忘
高地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居民持久收入水平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
人生是一种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