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振海 梁晓飞
今年以来,尽管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山西头上的“资源诅咒”却首次失灵,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摆脱“资源诅咒”,山西追根溯源,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勾勒出一幅“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三晋新版图。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一度占据山西经济总量的80%。高污染、高耗能之外,经济运行也常随煤炭价格“坐过山车”。
记者梳理山西省统计局1978年至2012年的统计数据后发现,“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已使山西经济上演过四次大起大落。1981年山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降至0.8%;1991年为4.2%;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降为7.3%;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山西经济增速仅为5.4%。
山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立波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原因可归结到过去的投资结构上,而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始作俑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山西就确定了全国能源基地的定位。2000年以来,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要想富,挖黑库”的观念盛行,大量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向煤矿,逐渐形成资源型经济的“抽水机”效应。投资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趋于畸形,“一煤独大”形成。然而,今年以来,尽管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山西头上的“资源诅咒”却首次失灵,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9%。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普遍认为,如果没有三年多来转型跨越的积极进展,没有大规模的项目落地和建设,一句话,没有投资结构的根本性调整,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肯定又一次陷入“滑铁卢”。
山西经济一扫颓势,这一变化可追溯到2011年山西省提出的“五年投资5万亿,平均每年1万亿”的投资目标。近年来,投资对山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2012年甚至达到历史最高点75.8%。
数据显示,2012年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9176.3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山西投资总和的3.7倍、“十五”时期的1.5倍、“十一五”时期的45%。今年上半年,山西投资增速居于全国第十位,中部六省和周边五省第一位。
投资规模扩张的同时,山西重点优化投资结构,在传统产业、“两高”产业上狠下决心做减法,在新兴产业、非煤产业上下大力气做加法,建设和储备了一批决定未来的重大项目。
“煤炭大省”非煤产业投资远超煤炭,“抽水机”效应开始减弱。今年上半年,山西非煤产业投资完成1025.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煤炭工业投资完成440.9亿元,同比下降8.1%。山西非基础设施类项目完成投资963.3亿元,同比增长37.9%;基础设施类项目完成投资650.8亿元,同比下降7.3%。
新兴产业成为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传统主导工业投资增速明显减缓。2012年,山西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特色食品等新兴产业投资增长48.3%。与此同时,在节能减排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下,传统的“两高”产业投资比重下降。在连续几年淘汰落后产能之后,今年山西又淘汰300万吨焦炭、300万吨水泥和160万吨钢铁产能。
投资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山西三大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2∶55.7∶38.1调整为2012年的5.8∶57.8∶36.4。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内部结构中,高耗能行业增长明显放缓,工业新型化步伐加快。
数据显示,炼焦、化工、建材、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8%,下降到2012年的30%左右。煤炭、食品、煤化工、医药、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等优势行业增加值的比重由50%上升至70%。今年上半年,山西装备制造业连续5个月增速保持在40%以上。
山西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侯正平表示,在投资结构的带动下,山西产业结构正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
与此同时,山西民生领域的投资保持稳步增长。近年来,山西先后实施了“五大惠民工程”和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12年,山西民生领域投资完成1784.2亿元,同比增长23%,为经济的协调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