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自然哲学起源论的差异

2013-09-07 09:32马福浚刘燕
潍坊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五色谓之起源

马福浚,刘燕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山东大学,济南 250100)

自然哲学来源于哲学家对自然界的观察理解,自然哲学起源元素的确立显示出东西方哲学家不同的思维逻辑和审美喜好,影响着现代的发展。

东方的自然哲学起源论在周幽王时期基本确定了以金、木、水、火、土为组成万物的五大元素的五行论,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相生相克,构成了“五行”,而这种相生相克的运行规律被誉为“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记载了天帝赐予大禹的治国九法第一法“五行”的内容和特点,五行的第一是水,依次是火,木,金,土。水可以向下起润湿的作用,会产生咸味;火向上燃烧则产生苦味;木可曲可直产生酸味(木结果酸),金属可以加工成不同形状产生辣味,土可以种植百谷能产生甜味。掌握这些规律能更方便领导者使用五行元素造福百姓,发展生产。

五行源于地上万物的归纳,揭示了世界不停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例如木代表生命力,需要水的浇灌才能成长(水生木)。世间万物都经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消失的整个过程,即金、木、水、火、土的物质状态。五行论可以应用到诸多方面。《黄帝内经》也把金木水火土的属性与人体五大脏器特点结合,提出五脏相生相克的顺序,针对五脏的五行属性来医治疾病,保持健康。五行还与五色(白、青、黑、红、黄)、五方(东西南北中)等关联,影响到人们衣食住行等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

“五色”一词最早在战国时期被提出。《周礼·考工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五色的内容:“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如图1。这种色彩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特定的象征意义。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等道德规范联系起来。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赋予色彩以美学思想。儒家认为色彩之美在于其装饰暗示了人的美德,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观念的影响非常大。如我国戏剧脸谱中的色彩,不同色彩寓意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如图2。这种把色彩与人的道德伦理联系起来的色彩观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道家主张淡泊无为,在色彩上追求自然的朴素之美。道家认为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白(无色)相生、相和。所以阴阳高于万物,黑白高于五色。道家选择黑色和白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白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有无相生。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依因缘存在而无实体性的,所以说,色尘事物,一切皆空,色即是空,这里的空与道教的无的意思有相似之处,这可以看出中国的“色”的哲学特征。

西方自然哲学的起源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伊奥尼亚派ionia。与东方自然哲学起源不同,西方没有共存并列地位的起源元素,而是认为四大元素:地、水、风、火中的某一元素为主宰,其他三种形态只是主宰元素的不同时期的存在状态而已。

希腊七贤之一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他之所以持这种看法,“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原料,热气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也许是因为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而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创造的,是永恒的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和熄灭。他认为火是世界的本源,火与万物的循环可以理解为火的运动,在不同环境中演变为气、水、土形态。阿那克西美尼则提出气本原说,“气的形状在最平稳的状态时看不到,在热、冷、潮湿的运动中通过浓聚和稀散表现出区别:发散而稀疏时成火,浓聚成风,凝结变云,再凝结成水,更高程度的凝结形成大地;气浓缩到最密集时为石。”

猜你喜欢
五色谓之起源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圣诞节的起源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万物起源
五色人小组
钱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