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创新视角下企业间信任行为的博弈分析

2013-09-07 03:23王亚君博士生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0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边界信任困境

■ 王亚君 博士生 魏 龙 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 430070)

传统视角下的企业博弈分析

传统企业的博弈行为可分为两类,即基于交易成本的博弈行为和基于内部结构的博弈行为。基于交易成本的博弈行为体现在企业与市场间的博弈,相关生产信息的搜集将降低博弈风险,生产信息收集得越全面,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的关系越清晰,博弈的依赖度越低。基于内部结构的博弈行为体现在大规模企业内部各生产部门之间博弈,其博弈方向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博弈,但基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必然引导其整体状态趋于最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组织模式和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在相当一大部分企业中,交易成本不再是决定企业业务选择策略的依据,核心竞争力则成为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的博弈行为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将从组织创新的视角下对企业的信任和博弈行为进行分析。

图1 博弈状态转换图

组织创新视角下的企业信任行为分析

组织创新是指任何组织机构,即使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仍将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化,从而提高组织活动整体效益的过程。现代企业组织有别于传统企业组织,在组织形式和发展意愿上有很大的不同。在组织边界、经营边界、管理边界等方面,传统企业组织有明确的企业边界,发展意愿上倾向于纵向一体化,即将更多的供应商业务纳入企业组织内部,尽可能多占据生产链的更大比例,将汲取生产过程的全部利润作为目标。而现代企业组织将更多地专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非核心业务作为非关注点,尽可能地外包,以使自身有限的资源更加集中在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无论是组织边界,还是管理边界等,均无清晰的企业边界。刘晓峰、惠晓峰(2009)指出服务外包的目的在于整合供应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最终提高发包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吴炯、胡培(2004)应用合作博弈的观点论证了企业参与者的资产专用性以及相互间的交易比率在确定企业边界中的作用。可见,传统企业组织倾向于将合作业务纳入企业内部的科层组织,而在组织创新的视角下,现代企业组织倾向于将内部通过科层组织实现的非核心业务转向给合作方,通过契约来完成。而契约的不完善性、风险性等特点,使得企业必须采取更多的信任行为,企业组织的进一步创新则成为企业采取信任行为的推力和动力。即在组织创新的视角下,企业将更倾向于采取信任行为,张维迎(2002)指出,与法律相比,信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而信誉是外包博弈中一项关键的影响因素。组织创新将推断更多的企业采取信任行为,使得企业横向间的合作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契约将成几何级数增长。王呈斌、徐剑刚(2007)分析了企业与政府间的博弈,指出从离散博弈模型来看,企业政治行为是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从连续非对称博弈模型来看,企业相对规模在政企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张阳(2009)认为知识外包能否成功实现,关键取决于重复博弈机制和双方的诚信基础。

企业信任行为的两方单次博弈分析

企业信任行为的两方单次博弈,是指合作业务仅有两方,且合作仅限一次博弈,是市场上出现最早的一种博弈,如工业企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等。

假如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A和B,A为发包方,即提出合作的要约方,B为接包方,即履行合约的实施方。A可选择信任B或不信任B,信任即发包,不信任则不发包;B可选择守约或不守约,守约即按要约履行,失约则为不履行或不按照要约履行。事先两方并不知道对方将会采取何种策略,则可出现如表1所示的四种状态(信任,守约)、(信任、不守约)、(不信任,守约)、(不信任,不守约)。

对表1的四种情况进行赋值(见表2),即(a11,b11)、(a12,b12)、(a21,b21)、(a22,b22),由两方策略选择动机和博弈悖论可知,a11>a21=a22>a11(如a11非最大值,则企业A将无发包的必要;如a21非最小值,则企业A无选择合作伙伴的必要,任一企业合作即可),b12>b11>b22=b21(与企业A选择策略的因素类似,赋值的大小将成为守约与否的动机)。根据博弈论的均衡状态分析,该博弈将存在(信任、守约)、(不信任、不守约)两个均衡,如果两方均无法确定对方会采取何种策略,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则会出现(不信任,不守约)的均衡。

表1 两方单次博弈状态表表2 两方单次博弈状态赋值表表3 监督、惩罚博弈状态表表4 监督、惩罚博弈状态赋值表

然而,在组织创新的视角下,发包方A更倾向于采取信任行为,接包方B将在利益导向下选择违约,从而博弈处于(信任、不守约)的非均衡状态。由此,A为使合作能够顺利完成,必然会预设监督和惩罚措施,使B在守约和不守约的策略上重新进行权衡,从而两方将在监督与履约上重新进行博弈,即出现如表3所示的博弈状态。

同样对表3进行赋值如表4所示,则aa21>aa11>aa22>aa12,bb22>bb11>bb21>bb12,原则同上。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单次两方博弈的前提下,A必然选择信任加监督的策略,B必然选择守约的策略,但该均衡并非最优均衡,未达到效益最大值,将有外部其他行为来改变其状态,属于不稳定均衡。如其监督成本在有外在行为影响的情况下可降低或抵消,或其他因素导致B主动倾向守约时,将促使均衡状态向(不监督、守约)转变,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这一情况。

企业信任行为的两方多次博弈分析

企业信任行为的两方多次博弈,是指合作业务仅有两方,但将会拥有多次合作的机会,即出现多次博弈,是市场上较为普遍的一种博弈,也是在形成一定合作关系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博弈,如大部分服务外包业务等。

如前文假设,多次博弈中任何一次博弈A、B均可分别采取信任/不信任、守约/不守约的策略,则两方的博弈状态仍与表1一致。但在策略选择上,A仍倾向于信任并监督,B在考虑到后续合作的基础上,将倾向于守约,因此该类型博弈将形成(信任/监督、守约)的均衡状态。而A鉴于对B市场行为的分析,认为B选择不守约的概率将缩小,其相应的监督成本亦会大幅下降。该均衡虽为次优均衡,但已可接近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属于半理想状态。但当某一次博弈中,B的不守约收益(b22)大于其后续守约收益时,B将倾向于不守约,而A根据历史信息仍采取信任策略时,均衡将被打破,出现博弈困境局面。即A将因一次博弈的失败而导致灭亡,从而打乱了市场运作的正常秩序。

为避免博弈困境的出现,常规对策为提高违约成本,在该博弈中,即提高B的后续守约收益,使某次的不守约收益很难大于后续守约的收益。因A已作为B的博弈对象,而博弈困境正是由A而出现,为达到避免困境的目的,则需引入更多的企业来参与博弈。

企业信任行为的多方多次博弈分析

企业信任行为的多方多次博弈,合作业务将涉及多方,且拥有多次合作的机会,即出现多次博弈,是市场上最普通却最难分析的一种博弈,如外包业务的寻求合作等。

为简单起见,本文首先分析多方单次博弈,笔者先选定A、B、C、D四家企业,A、C为发包方,B、D为接包方,可形成A-B、A-D、C-B、C-D的组合进行博弈,分别形成如表1所示的博弈状态。由于接包方D的参与,因此A在与B的博弈中,策略选择上不再仅限于信任,其将更多的获取信息对B和D进行判断以确定哪一方更可采信。同样,由于C的加入,在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的实际情况下,B或者D在选择守约策略的决心上将呈现下滑趋势,将导致(信任、守约)、(不信任、守约)、(信任、不守约)、(不信任、不守约)四种状态均可能发生,即无均衡状态。

在多方多次博弈中,A或C在选定某一对象作为合作伙伴时,类似两方多次博弈,将依据合作对象对预期收益的期望值,从而采取守约作为应对策略,因此其自身将选择信任作为首先策略。同时,将有效的利用市场竞争因素,调动合作对象的积极性,进一步降低不守约的概率,从而有效地降低自身的监督成本。而B或D在履约过程中,将更多地倾向于守约策略以期获得后续的预期收益,即使出现针对A或C的博弈困境,因考虑到C或A的存在,自发地调高了后续收益预期,是博弈困境较难或推迟出现。

由上可见,多方博弈可利用市场竞争因素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并避免前文中提到的困境局面,多次博弈可利用预期收益降低合作对象的不守约概率。当发包方和接包方数量趋近于无限大时,监督成本将等于零,出现博弈困境的阈值将是接包方的不守约收益无穷大,同时当博弈次数趋近于无限大时,接包方的不守约概率将等于零,由此将出现(信任不监督,守约)的最佳均衡状态,亦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达到稳定状态。图1简要描述博弈的几种状态转变。

综上所述,组织创新迫使更多的企业仅关注核心竞争力,非核心业务将成为阻碍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屏障,为适应新技术经济下的竞争,企业必须将该类业务外包,即必须采取信任行为,才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更高程度上提升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稀缺性。然而外包市场的出现,使得信任行为受到博弈的冲击,唯有促进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创造更多的外包机会,才能出现多方多次博弈的最优均衡状态,即(信任不监督、守约)。但这是在市场信息完善并透明的前提下呈现的均衡状态,即市场信息充分、准确、共享且易获取。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该类市场信息不可能完全充分、准确,因此对市场监管者提出了新的命题—从组织创新的角度,建立外包市场的信任机制,同时如何尽量保障信息的满足博弈的需要,以及采取措施保障博弈均衡状态的最优化。后续研究有待笔者进一步展开。

1.刘晓峰,惠晓峰.基于博弈论的服务外包供应商选择的信任机制.商场现代化,2008(2)

2.吴炯,胡培,舒建平.企业的两重边界性及其合作博弈解释.管理科学学报,2004(4)

3.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2(1)

4.王呈斌,徐剑刚.企业政治行为的非对称博弈分析.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5.张阳,王希泉.基于博弈论的知识外包战略主体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

猜你喜欢
边界信任困境
拓展阅读的边界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信任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思考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