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柯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现代经济中,动态的外部环境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它对企业的发展及经营绩效提出了挑战。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一方面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受到经济体制嬗变的影响[1],战略决策与动态能力的有效匹配是企业适应动态环境、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现有文献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的宏观决策层面,此类研究概括性地对企业动态能力的解释性变量进行解析,并未对战略决策和企业动态能力受何约束和如何展现做出详实的解释。此外,动态能力难以测度的特点使得有关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定量化的研究仍处在摸索阶段[2]。因此,从微观视角分析企业动态能力的哪些方面是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要素,进一步推进动态能力定量化的研究值得深入展开。
本文试图在微观层面上剖析动态环境下的战略反应速度、企业动态能力及其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依据实证分析结果说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实现条件。具体而言,本文重点提出并构建了基于项目组合管理(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PPM)模式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变量体系,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战略反应速度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动态环境中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催生了快速战略决策以及战略反应速度的研究。Barr和Huff认为战略反应速度是企业能做到先于竞争对手决策以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先行因素[3]。实质上,决策者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及其战略反应速度均建立在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实现程度之上,快速战略决策是行为人通过认知环境信息,对环境变化做出即时响应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因此,战略反应速度是自决策者识别出环境的变化那一刻至其针对变化做出战略调整并付诸实施的那一刻的时间间隔。
目前,诸多学者出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以不同的视角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应当涉及到搜寻-选择-配置、技术吸收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市场感知能力以及组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整合[4][5][6][7][8]。在项目组合管理模式下,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明确的惯例或流程和产品创新[9][10][11]。当企业面对多项目的组合管理时,依据各项目的特征,嵌入了5个评审方式——初始构想甄别、再次构想甄别、主要资源支持、预备测试、产品结果审查,以选择各项目的不同起始阶段及合适的流程。而各评审的依据突出反映在PPM动态能力上,即关键人员、关键流程以及关键技术。
1.环境动态性对战略反应速度、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
环境的动荡性与复杂性越高,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与信息的不完全程度就越高。此时,战略决策者无法筛选环境中的所有现象与因素,而是基于其认知而聚焦于某一单个概念或单个逻辑上,将环境中的诸多因素进行简单化处理并迅速做出战略决策。同时,企业的资源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对资源的重新配置等方式提高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而通过提高组织文化强度以固化到企业内部。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1:环境动态性对战略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环境动态性对企业动态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战略反应速度与企业动态能力、企业绩效的关系
当企业面临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完全时,战略反应速度反映了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时效,意味着企业能否抓住机会、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那些对环境事件进行快速反应的企业,绩效普遍好于那些没有进行或反应较慢的企业[12]。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3:战略反应速度对企业动态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4:企业战略决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
环境的变化总是快于决策者的注意与理解,尤其是环境中的机会转瞬即逝。曹红军等认为动态能力强的企业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树立先发优势,改善绩效[13]。另外,动态能力将加强决策者对环境变化的认知,从而提高战略反应速度以及目标的效用。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5:动态环境下,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6:动态环境下,企业动态能力是绩效的关驱动要素,在战略反应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间起中介效应。
在样本选择上,首先是对样本行业的鉴定。已有学者将行业动态性区分为高动态性与低动态性[14][15]。本文鉴别出六个高动态性行业——电子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电脑软件、家电、服装、游戏和五个低动态性行业——钢铁、航空、电力、造船、石化。本文所选企业须达到以下要求:(1)企业在1999年以前成立;(2)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3)企业经营业绩在该行业中名列前茅;(4)企业中参与战略决策的部分管理者可以通过e-mail、电话等方式取得联系,方便访谈沟通;(5)公司的研发费用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披露或其他途径获得。最终有87家企业入围,每家企业可获得3份样本数据,总共261份样本数据。
1.环境动态性
一般而言,环境动态性包括动荡性和复杂性两个维度。Dess等曾采用将每年的行业销售额作为自变量带入回归方程的方法来计算环境动荡性[16],即将每个行业五年的销售收入与时间变量进行回归,再用回归系数的标准差除以行业收入的均值,所得数值越大,环境动荡性就越强。环境复杂性的具体算法是:先将单个企业的销售收入与整个行业的销售收入相比得出企业的市场份额,然后对行业中每个企业市场份额进行平方,最后将各平方值进行加总。显然,环境复杂性取值介于0-1之间。
2.战略反应速度
3.PPM动态能力
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包括半年报与年报),来自于上海聚源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聚源数据工作站”。本文涉及的大部分项目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有准确的汇报,如年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员工人数、研发支出、销售额增长率等数据均源自国泰君安数据库。二是各公司网站中关于行业事件、公司发展大事记、总经理致辞、公司处理危机事件管理措施的报告等资料,这些资料主要通过登录公司网站、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等渠道获取。本文大部分数据是定距变量,因而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法进行初步判断(如表1所示),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75以下,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表1 相关系数
1.环境动态性对战略反应速度和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
由表2可知,模型2引入环境动态性自变量以后,环境动荡性和复杂性与战略反应速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由于环境复杂性是一个负向指标,说明环境动态性越高,企业战略反应速度越快。模型4、6、8、10是引入环境动态性后的回归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环境动态性对组织文化强度无显著影响,然而环境动态性对企业资源配置多样化程度、研发支出比例和企业战略行为多样化程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综上所述,假设1、2获得验证。
表2 环境动态性、战略反应速度与企业动态能力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
2.战略反应速度对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的影响
由表3可知,模型11-14是引入企业战略反应速度之后的回归结果,数据显示企业战略反应速度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假设3获得验证。表4是战略反应速度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模型16、20和24是引入战略反应速度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反应速度对企业绩效的三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假设4获得验证。
表3 战略反应速度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3.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
表4中的模型17、21和25在引入企业动态能力后,调整后的R2以及 F值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可见,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假设5获得验证。模型18、22和26引入企业战略反应速度(自变量)以及企业动态能力(中介变量)后,企业战略反应速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显著水平明显下降,且企业动态能力四个维度均在0.001水平以及0.01水平上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可见企业动态能力具有中介效应,假设6获得验证。
表4 战略反应速度、企业动态能力对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受到有限理性的约束,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决策结果效用的高低。当环境动态变化时,固有认知的凝滞性迫使战略决策者付出更高的心智成本,以修正认知结构、提升战略反应速度。环境的动态变化越剧烈,战略决策者能用于思考、判断、决策的时间越少,为了能迅速做出战略反应,决策者将付出更多的行为努力。因此,对环境因素之间“逻辑链”具有较广泛认知的企业战略决策者,常常能保证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反应速度均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且企业动态能力在企业战略反应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最后,企业年龄、规模和性质对企业战略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实现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1]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郑慕强等.横向、纵向溢出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硬能力和软能力的作用 [J].财经论丛,2012,(3):111-116.
[3]Barr P.S.,Huff A.S.Seeing isn’t Believing:Understanding Diversity in the Timing of Strategic Respons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7,34(3):337 -351.
[4]Teece D.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131 -1350.
[5]Iansiti M.& Clark K.B.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apability:Evidence from Product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s and Mainframe Computer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289-437.
[6]Teece D.J.,Pisano G.& 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7]Wang C.L.& Ahmed P.K.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31-51.
[8]罗珉,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9,(1):75-86.
[9]Zollo M.& Winter 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66-73.
[10]Teece D.& Pisano G.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537-556.
[11]Nadkarni S.,Barr P.S.Environmental Context,Managerial Cognition and Strategic action:An Integrated View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13):1395 -1427.
[12]Baum J.R.,Stefan Wally.Strategic Decision Speed and Firm Perform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1):1107-1129.
[13]曹红军,赵剑波.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J].南开评论,2008,(6):54-65.
[14]Eisenhardt K.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543-576.
[15]项国鹏,张旭.环境动态性对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1):52-58.
[16]Dess G.G.,Beard D.W.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4,29(1):52-73.
[17]Eggers J.P.,Kaplan S.Cognition and Renewal:Comparing CEO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s on Incumbent Adaptation to Technical Chang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2):461 -477.
[18]Fombrun C.J,Ginsberg A.Shifting gears:enabling change in corporate aggressivenes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4):297-309.
[19]Stock G.N.,McDermott C.M.Organizational and Strategic Predictor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Success:An Exploratory Study[J].Technovation,2001,21(10):625-636.
[20]Ferrier W.,Smith K.,Grimm C.The role of competitive action in market share erosion and industry dethronement:a study of industry leaders and challeng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372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