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2013-09-07 06:29孙颖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3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胸片天数

孙颖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孙颖

目的 观察积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胸片、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 其中积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加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48例, 仅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53例, 分别进行呼吸费力缓解时间、胸片恢复时间、住院天数、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的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95.83%, 对照组治愈率83.02%,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64%, 治疗组患者的呼吸费力缓解时间和胸片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降低, 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住院平均天数分别为(14.96±4.29) d和(19.34±10.84) d, 平均费用分别为(1.89±0.51)万元和(1.95±1.04)万元。结论 积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可以缩短患儿的住院天数, 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更具可行性。

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几乎都发生在37孕周前出生的新生儿, 胎龄越小, 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会越大, 主要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 表现为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急促、呼气呻吟、鼻翼扇动和吸气三凹征等典型体征, 胸片有特征性表现, 表现为两肺呈普遍性透亮度降低,可见弥漫均匀网状颗粒阴影和支气管充气征, 重者呈“白肺”,是新生儿常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积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旨在观察比较积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3年6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就诊, 经胸片、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治疗组48例, 男婴30例,女婴18例, 28周1例, 29~30周20例, 31~38周27例, 出生体重1.1 kg 1例, 1.2~1.5 kg 5例, 1.5~2.0 kg 30例, 2.0~3.2 kg 12例, 其中合并肺出血1例。对照组53例, 男婴35例,女婴18例, 28周4例, 29~30周18例, 31~38周31例, 出生体重0.9 kg 1例, 1.1 kg 3例, 1.2~1.5 kg 10例, 1.5~2.0 kg 29例, 2.0~3.2 kg 10例,其中合并肺出血1例, 合并纵隔气肿1例。

1.2 方法

1.2.1 治疗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方法 所有患者用药时间均在生后12 h内, 患儿处于远红外辐射台上, 心电脉氧监护中, 患儿仰卧位, 清除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 然后在可视喉镜下行气管插管术, 插管完成后, 观察透明导管, 吸气时管壁清亮, 呼气时可见明显的“白雾”样变化, 同时听诊双侧肺部, 呼吸音对称, 确认导管已进入气管内, 行胶布固定, 根据患儿体重, 选择肺表面活性物质剂量, 每支加2 ml注射用水, 将药品复温到室温, 以细塑料导管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按平卧、右侧卧、左侧卧、半卧位顺序注入, 每次注入时间为10~15 s, 每次给药间隔应用复苏气囊膨肺2 min, 注药全过程约15 min , 给药后禁清理呼吸道6 h。余常规基础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1.2.2 常规基础治疗方法 置患者于适中环境温度, 相对湿度维持在60%左右, 使用机械呼吸机辅助呼吸,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维持内环境稳定, 静脉补充足够热量, 应用抗生素加强肺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度, 检测血气分析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等, 及时复查胸片。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均为小样本,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无统计学意义, 呼吸费力缓解时间、胸片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4.96±4.29)d, 对照组的为(19.34±10.84)d, 治疗组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 另外,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平均费用分别为(1.89±0.51)万元和(1.95±1.04)万元, 基本无差别。

2.2 临床疗效的对比 ①两组均有死亡病例, 治疗组死亡2例, 治愈率为95.83%, 对照组死亡9例, 治愈率为83.0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并发症的比较:治疗组并发气胸1例, 继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例, 对照组并发气胸4例,继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例, 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并发肺动脉高压1例, 并发动脉导管未闭2例。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比较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意识到, 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中来。肺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 是由多种脂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脂类为主要成分, 约占85%, 其中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和磷脂酰甘油各占75%和9%, 其他尚有鞘磷脂等;蛋白质约占表面活性物质的13%(有SPA、SPB、SPC等)。其具有降低肺表面张力、保持呼气时肺泡张开的作用。由本文可以看出, 两组均有死亡病例, 但治疗组死亡2例, 治愈率为95.83%, 对照组死亡9例, 治愈率为83.02%,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并发症方面,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明早期及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患者的气胸、动脉导管未闭等并发症, 在呼吸费力和胸片恢复方面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 进一步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 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两组均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住院天数, 这要求我们在患者的病程中加强护理, 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 尽早撤离呼吸机, 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分析其原因, 我们考虑治疗组费用的高昂主要在肺表面活性物质上,随着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价格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综合以上分析, 积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疗效显著, 可以缩短患儿的住院天数, 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更具可行性。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 根据临床采集样本, 样本例数较少及分析不全面等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某些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473006 河南省南阳医专一附院儿一科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胸片天数
不同千伏的X线胸片检查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抑郁筛查小测试
放射线胸片联合CT胸片对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分析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生日谜题
高仟伏X线胸片和DR胸片在尘肺病影像诊断中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