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问题与建议

2013-09-07 00:56冯怡然
当代世界 2013年8期
关键词:战略伙伴保护主义中欧

■ 冯怡然/文

2013年以来,随着中欧经贸争端不断,尤其是欧盟对中国出口欧洲的太阳能电池板开征惩罚性关税,以及对中国移动电信设备厂商华为和中兴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同时,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自建立以来一直未能取得实际进展。本文将就中欧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粗浅看法。

欧盟贸易保护主义上升

由于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增长乏力,同时也有欧盟“东扩效应”,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前贸易保护主义就已在一些欧洲国家抬头。欧盟成员国相互之间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曾一度令欧盟委员会担心威胁到欧盟单一市场根基。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特别是之后发生的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产生了严重打击。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别是不断上升的失业大军,进一步增大了欧洲一些民众和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也随之增大。一些欧洲学者认为,“如果欧债危机的社会影响扩大,导致更多的政治不稳定,不仅在希腊或西班牙,而且在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中国极易成为民粹主义政客的经济替罪羊。一旦这股政治势力坐大占据更多议席,将会推动欧盟采取更加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除经济形势不佳外,对华贸易逆差也是许多欧洲国家主张对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考虑。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SWP)2010年12月发表研究报告指出,除丹麦、英国及为数不多的对华贸易逆差较小的国家之外,欧盟其他国家均主张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或短期利己的机会主义策略。此外,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欧经济之间的互补性有所减弱、竞争性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如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费雷德里克·艾里克森所指出的,欧盟一些夕阳产业缺乏竞争力,一边亏损经营,一边向欧盟领导人施压要求得到保护。在他看来,“威胁也好,贸易防御措施也罢,这都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欧洲在开放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经济改革力度不够”。

随着欧洲消费需求减弱,加上贸易保护措施,欧债危机以来中国对欧出口已明显下降。2012年,中欧贸易额由上一年的5678亿美元降到5460亿美元,中国对欧出口下滑6.5%。欧盟长期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也被美国取而代之。但尽管如此,欧盟仍然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也继续保持着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鉴于经贸关系一直在中欧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持续不断的经贸紧张局面对中欧关系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欧双方均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并加以积极应对。

首先,中欧应形成危机管控机制。这一机制需包括相互进出口产品的跟踪预警、双边谈判管道的畅通等方面。2005年中欧纺织品争端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双方发生的首次最为严重的贸易冲突。在经历了激烈的争执之后双方均做了妥协,但并未建立起处理此类冲突的制度。以涉及商品的价值计算(2011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对欧贸易出口额超过200亿欧元),目前光伏案是中欧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贸易争端。作为回应,中方宣布将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欧洲葡萄酒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欧清楚“贸易战”无赢家。近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2013年6月4日欧方宣布征收11%的临时性反倾销关税后,双方明显加大了谈判力度,积极推动通过妥协达成协议。光伏案的起伏发展曾吸引了中欧各界广泛的关注,目前双方虽已顺利解决分歧,但以整个中欧贸易的情况来看,中欧建立贸易危机管控机制不能再拖了。同时,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机制也亟需恢复和加强。

其次,从根本上来说,不论是遏制欧洲贸易保护主义,还是积极应对竞争性上升,中国一定要抓住国内发展新阶段所带来的机遇,与欧洲共同打造经贸合作“升级版”。欧洲对于加强与中国经贸合作的意愿在欧债危机发生以来可以说与日俱增。虽然对华保护主义上升,但同时所有国家均把增大对华出口视为其走出经济困境、恢复增长的重要途径。“升级版”的中欧经贸合作应力争体现两大特征:一则扩大互补领域,二则减少贸易失衡。目前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既有利于扩大中国市场,也为中欧开展新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如在中国城镇化、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发展新能源等方面,中欧应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互补互利合作关系。与“新四化”紧密相关的是,中国新政府对发展服务业的高度重视。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说,发展服务业“既是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李克强特别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毫无疑问,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对欧投资的稳步增长,对解决当前中欧贸易逆差问题将产生积极影响。

战略伙伴关系虚多实少

2013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但双方普遍感到目前中欧战略合作水平与当初所希望的差距很大。例如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乔纳森·霍尔斯拉赫博士在2009年4月8日发表的题为《难以捉摸的轴心:评估欧盟——中国战略伙伴关系》的报告中,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自2003年提出以来的发展情况作了详细分析,并得出结论:由于双方未能确定共同利益所在,合作重点仍然集中在商业贸易方面,同时又没有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国家相比意义何在,中欧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其看来,这种“战略上的真空导致中欧伙伴关系容易遭受挫折”。鉴于此,他认为,欧盟的任务是制定更加现实的对华政策,运用一切权力强迫成员国明确其利益并逐渐以战略眼光整合这些利益。

最近,英国中国问题专家、现为悉尼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的克里·布朗撰文指出,自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2003年开启了双边关系的“新时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认为,尽管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依然存在,“但一些美好的预期已不复存在”。“双方都在根据1985年奠定的法律基础行事,但当时的相关规定都是围绕作为经济合作伙伴进行互动而做出的。如今,他们之间的对话涉及了一切问题”。在他看来,当前中欧关系出现的“贸易‘消化不良’和身体虚弱”,是“缺乏大量、均衡的政治对话”所致的。

欧盟多数国家反对制裁中国光伏。图为5月29日,在江苏省赣榆县经济开发区一家能源公司,工人在检验出口欧洲的太阳能光伏产品。

布朗指出了问题的部分原因。导致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缺乏进展的原因事实上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欧洲对中国坚持意识形态偏见,严重影响了双方政治互信的建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国与国关系时主要依据国家利益,而不再以意识形态画线。但欧美等国在其对华政策中并没有放弃西方价值观。欧洲国家领导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在对外关系中,经济利益和价值观缺一不可,并居于同等重要地位。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洲对华政策的务实性普遍有所增大,但双方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存在。其次,如同布朗所说,中欧相互政治对话和交流不能够满足双方关系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双方领导人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现有年度峰会的基础上增加了双边以及多边层面的定期战略对话。中欧与欧盟以及部分成员国还建立了高级别人文对话机制。第三,鉴于很多欧洲国家同时又是北约成员国,其对华关系容易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如,2005年欧盟各国已基本在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问题上达成共识,但由于美国的施压,最终未能取得进展。

由此可见,自2003年以来中欧虽认识到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但却一直没有找到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鉴于中欧建立互信阻力很大,中欧双方需要寻求一个共同战略,以减少彼此的疑虑;进而通过合作,逐步提高相互信任程度。全球治理将可能成为未来中欧拓宽共同利益和深化合作的重要目标。全球治理涉及很多方面:金融治理、经济治理、气候治理、安全治理等。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新兴国家和传统发达国家包括中欧之间的合作,对于未来全球治理至关重要。中欧目前都分别忙于应对内部挑战,且双方对于全球治理的理解和认知也有较大差异,但双方合作的有利条件也是明显的。首先,中欧均承认多极化的世界需要多边主义。其次,随着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中国的世界责任意识正在加强。而欧盟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欧债危机对欧洲在国际多边体系中的影响力产生了消极影响,从而增大了欧盟与新兴国家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的意愿。

结 语

尽管当前中欧关系面临不少挑战,但一些媒体和学界的悲观情绪不可取。毫无疑问,陷入各种问题的欧洲会更加难以打交道。事实也正是这样。但同时出现了另外一个变化,即欧洲发展对华关系的热情和积极性比以往更大了。所以也可以说中欧关系正面临着新的机遇。总之,中欧与中美一样,都存在着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问题,都需要双方积极应对竞争问题,通过开拓和深化合作来扩大共同利益。

[1] 透视欧债危机下的中欧关系[N].人民日报,[2012-11-28].

[2] 汉斯·京特·希尔佩特.中国对全球经济的挑战.德国“科学和政治基金会”网站.

[3] 透视欧债危机下的中欧关系[N].人民日报,[2012-11-28].

[4] 李克强.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中广网北京,[2013-5-29].

[5] 乔纳森·霍尔斯拉赫.难以捉摸的轴心:评估欧盟—中国战略伙伴关系.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2009-4-8].

[6] 克里·布朗.中国为何反感.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013-6-25].

猜你喜欢
战略伙伴保护主义中欧
中哈发展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新时期中俄农产品贸易拓展研究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建筑师行迹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