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37)
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1]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段时期内如何加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清华大学双语教学开展得较早,已有50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采用国外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的优秀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有20%的专业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复旦大学引进了哈佛大学的7600多种教材。浙江大学已开设164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用双语或外语进行教学的课程。华中科技大学近一半课程采用了双语教学。武汉大学2003年就有216门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大连理工大学和辽宁大学分别有60门课程和11门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重庆大学的双语教学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所有高校都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开展了双语教学[2]。
双语教学自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实施的时间不长,在一些高校的实施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有许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下面对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进行SWOT分析。
SWOT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矩阵(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Matrix),S和 W 分别指组织自身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劣势;O和T分别指组织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机会与威胁。SWOT是帮助组织制定SO、WO、ST和WT四种战略的重要匹配工具。SO战略是一种发挥组织内部优势来把握组织外部机会的策略。WO策略的目标是通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ST策略是利用组织的优势回避或减少外部威胁。WT策略是一种努力弥补内部劣势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举措。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详细考虑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目的是找出对组织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从而发挥组织最主要的优势,克服明显的劣势,抓住外部环境中的重大机会并充分利用,化解威胁,使组织按预定的目标向前发展。本文意在通过SWOT分析,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抓住机会,克服劣势,回避威胁,提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策略。SWOT分析的各组成部分如表1。
表1 SWOT各组成部分
现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SWOT矩阵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如表2。
表2 SWOT矩阵基本要素分析
从图2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双语教学认识不清,当成语言课来上。有些教师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把双语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英语教学,当成语言课来上。
(二)缺乏优秀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高水准的英语表达能力,构成双语教学教师的先决条件。现在许多高校专业课教师英语词汇量大、语法功底扎实、阅读能力好,但口语、听力弱,真正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不多。
(三)缺乏合适的原版教材。使用国外同一学科的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教材的最佳选择。由于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缺乏,再由于价格普遍贵于国内出版的教材,大多数学生负担不起。
(四)教学计划不够明确。对于各高校而言,究竟安排多少门双语课程、从什么时候开始安排双语教学课程、哪些课程适合于双语教学等,在教学计划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些问题都需要视各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双语教学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搞“一刀切”。
(五)学生的英语水平参次不齐,有些学生还没达到大学四级英语水平,不能完全看懂原版教材,这会影响双语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
(六)对双语教学的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由于双语教学课程比其他课程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多,要求也比其他课程高,再加上课程待遇与其他课程没什么区别,教师压力又大,所以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加强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有些高校师生对双语教学的概念仍存在误解。双语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双语教学以外语作为教学语言,来达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即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英语表达能力的各种复合型人才。通过外语来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是双语教学的目的,不能把双语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外语教学,要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的关系。
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就无法推进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要真正实施、推广并取得效果,教师是关键。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系统知识结构,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双语教学者必须是一位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教师队伍中真正称得上复合型教师的并不多。所以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学教师。
在双语教学中,可多渠道解决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主要渠道有:
1.原版教材的选择和引进。建议双语教学使用外文原版教材,这样可以营造一个不是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的环境,使学生接触到该专业当前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先进理念,也可使学生更为直接、准确地理解课程内容。
2.影印本的选用。国内有些出版社在引进国外教材后又出版了影印本,尽管在影印本中原先的彩色图片变为黑白,也省去一些图表、习题,但影印本价格低,具有同样的使用效果。建议根据各科课程的特色和教学目标,选择性使用影印本。
3.教材的租用制度。西安交通大学的英文版教材《微积分》,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托马斯教授编著的,价格100元以上,因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采用租用教材,学生每年付租金50元,一年后归还。
4.合适双语教材的选编。原版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学生,建议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改编,这样做除降低使用成本外,还有地道的外语。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删减或补充。
5.网上下载资料。从互联网上选择并下载实用的资料,组织有关行业专家和双语教师对资料进行加工,编写成教材,在每个章节后面对专业和语言的难点进行注释以便于师生理解和掌握。
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进行双语教学,在选择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从其在学科中的重要性出发,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应该是该领域的重要学科,如重要的基础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从而保证双语教学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2.从师资的配备情况出发,一些高校已有曾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的教师。但毕竟数量不多,未形成规模,缺乏优秀师资,所以在选择双语课程时一定要考虑师资的英语实力。
3.从学生的英语能力出发,双语教学对教师与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应考虑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平均理解能力。限制学生人数,每班最好在40人左右。要根据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水平,因材施教、稳步推进[3]。
4.从考核形式出发,双语教学课程的期末考试一律用外语命题。学生用外语作答的比例应占总分数的30%以上。双语教学应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尽力改变目前高校中全部以百分制闭卷考试的局面,综合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半开卷等考试形式。
5.从课时安排出发,适当增加双语教学的课时,双语教学的进度明显慢于中文讲授的课程,所传授的信息量不足。为了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双语课应增加一定课时,这个问题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考虑。
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作用通过信息的输入、刺激、诱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实现师生间的思维共振。双语教学可采用三种模式:浸入法(immersion approach),要求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以便学生沉浸在第二语言之中;过渡法(transitional approach),要求学生进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维持法(maintenance approach),要求教师在学生刚进校时用母语授课,然后逐渐使用第二外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4]。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双语教学方法。
为了推行双语教学,各学校要制定相应完善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双语教学奖励金,对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做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定期进行表彰奖励。在政策与经费上给予必要的立项支持。优秀的双语教师应优先考虑出国进修。教育部出台了政策,设立专门的双语教学奖教金,每年对10位成绩突出的双语教师进行奖励;每年立100个项目,财政拨款支持各高校双语教育[5]。当然,物质奖励仅是一方面,作为教师,重要的应该是发扬奉献与敬业的精神,不断完善双语教学,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添砖加瓦。
只要措施得力、政策优惠、管理到位、策略合适,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就会稳步有序地进行,从而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人民网,2001-09-28.
[2]宋银秋.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美英语教学,2004,(9).
[3]李红兵.高校双语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1).
[4]朱建成.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之探析[J].高教探索,2004,(4).
[5]周炜.教育部力推双语教学[N].都市快报,200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