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阳,张晓明
(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
地层以泥盆系绢云母千枚岩、炭质千枚岩夹灰岩为主,坡体西北部陡崖处出露断层角砾岩,上覆厚4.6~18.4 m不等的第四系残坡积及人工堆积之松散堆积物,各层工程地质性质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
表1 各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1)素填土(Q4ml):层厚1~5.7 m,褐黄—灰褐—灰黑色,成分以含碎石粉质粘土、炭质千枚岩全风化物为主,成份杂乱,均匀性差,稍湿—潮湿,稍密。
(2)含碎石粉质粘土(Qel-dl):分布于坡体表部,厚4.6~8 m,褐黄—灰黄—灰褐色,含较多千枚岩碎片,偶见灰岩颗粒,稍湿—饱和,松散,坚硬—软塑。
(3)粉质粘土(Qel-dl):呈透镜体状分布于②层中,见于坡体的中下部,厚0~5.4 m,浅灰黑—灰黑色,潮湿—饱和,硬塑—可塑。
(4)断层角砾岩:分布于坡体的西北部,出露部分形成陡坎,褐黄色—杂色—灰色,颗粒成份以灰岩、千枚岩为主,碎裂岩石化及泥化作用明显,岩芯呈碎石土状,属强风化。
(5)炭质千枚岩:灰黑—黑色,大部分矿物风化变质,原岩组织结构已基本破坏,岩芯呈土状、碎石土状,偶见灰岩颗粒及方解石粉末,属全风化。遇水易软化,抗风化能力差,属极软岩。
滑坡坡体上出现数十条裂缝,裂缝沿坡面呈弧形分布,长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缝宽1~30 cm不等,局部下错呈0.20 ~1.2 m的陡坎;坡体表面发育两个小滑坡(H1、H2),其中H1滑坡位于滑坡后缘东侧周界附近,圈椅状形态明显,平面形态呈长条状,后壁坎高2~3 m,前部坎高1 m,长约16 m,宽约12 m,滑体物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厚1~2 m,滑体中部有泉水渗出,沿滑体两侧可见3~5 mm的拉张裂缝。H2滑坡分布于滑体前缘2-2'附近,长约6 m,宽约22 m,厚约2~3 m,地表形态呈簸箕状,圈椅状形态明显,后缘形成高1~2 m的陡坎,滑体土成分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滑床为灰黑色粉质粘土。目前滑坡周界整体不太明显,尚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坡体表面拉张裂缝发育,滑体后缘有泉水渗出,滑体中局部有地下水分布。在天然状态下,滑体整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遇连阴雨等会加速蠕动变形,滑体在饱和状态下稳定性差,有整体失稳的可能。
滑动面抗剪强度指标即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根据测试成果、反分析并结合岩土野外特征综合确定。镇安水泥厂后滑坡尚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尚未形成明鲜的滑动,故在计算滑坡稳定性和滑坡推力时,采用了滑面土的快剪强度指标:
天然状态:②层粘聚力 C=17.8 kPa,内摩擦角 φ=19.6°,③层粘聚力 C=22 kPa,内摩擦角 φ =13°;
饱和状态:②层粘聚力 C=11.1 kPa,内摩擦角 φ=12.6°,③层粘聚力 C=7.3 kPa,内摩擦角 φ =12°。
滑体土重计算参数:
天然状态:取②层含碎石粉质粘土的采用现场实测数据18.1 kN/m3;
饱和状态:取②层含碎石粉质粘土重塑土饱和容重统计指标 20.7 kN/m3。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规定,稳定系数Fs<1为不稳定,1≤Fs≤1.05 为欠稳定,1.05≤Fs<1.15 为基本稳定,Fs≥1.15 为稳定。
据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2,天然状态下1-1剖面处于不稳定状态,1-1'、1-2处于欠稳定状态,2-2'、2-2处于稳定状态,其余剖面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饱和状态下除2-2处于欠稳定状态外,其余部面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或欠稳定状态,局部处于不稳定状态;饱水条件下坡体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整体失稳的可能性大。
表2 滑坡稳定性验算结果
据稳定性计算结果,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或欠稳定状态,局部处于不稳定状态;饱水条件下坡体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整体失稳的可能性大。选取2-2'地质剖面作为模拟对象,利用FLAC3D软件重点研究滑坡在饱水状态下的变形破坏规律。模拟所采用的岩层物理力学参数,主要来源于室内试验见表3,并参考了该地区其他实验资料。为与极限平衡法得到的结果相比较,尽量采用与计算方法一致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同时,利用软件自带的强度折减法可以得到滑坡的稳定系数。
表3 数值模拟各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在饱和状态下,滑坡稳定性大为降低。根据计算结果显示,当滑坡处于饱水状态时,滑坡稳定系数Fs只有0.95,与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此时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分析此时滑坡的位移状态,滑坡最大垂直位移下降了18 m,见图1,而最大水平位移达到28 m,见图2。据此表明,在这种状态下,滑坡已经失稳,并且已经向前滑动了较大距离。从位移图上同时可以看出,滑坡滑动面基本上位于滑坡的中下部位,与修建公路削坡有很大关系。因而在进行该滑坡治理时,需要在公路边坡处采用抗滑桩或是抗滑桩加挡墙综合治理的措施。由于滑面下伏岩层为炭质千枚岩,该层岩石全风化,原岩组织结构已基本破坏,遇水易软化,抗风化能力差,属极软岩,因此抗滑桩必须深入到该层以下,才能保证该滑坡能够得到有效的加固。
(1)镇安县水泥厂后滑坡地层以泥盆系全风化炭质千枚岩为主,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及人工堆积之松散堆积物,在天然状态下,滑体整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遇连阴雨等会加速蠕动变形,滑体在饱和状态下稳定性差,有整体失稳的可能。
图1 滑坡垂直位移图
图2 滑坡水平位移图
(2)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滑坡稳定系数0.97≤Fs≤1.33,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或欠稳定状态,局部处于不稳定状态;饱水条件下0.86≤Fs≤1.02,坡体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滑坡处于饱水状态时,滑坡稳定系数Fs只有0.95,滑坡滑动面基本上位于滑坡的中下部位,与修建公路削坡有很大关系。因而在进行该滑坡治理时,需要在公路边坡处进行抗滑桩或是抗滑桩加挡墙综合治理的措施。
:
[1]郑颖人,赵尚毅.边(滑)坡工程设计中安全系数的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9):1937-1940.
[2]赵尚毅,郑颖人,时卫民等.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边坡稳定安全系数[J].岩土工程学报,2002,24(3):343-346.
[3]桂蕾,殷坤龙,翟月.基于FLAC3D模拟和强度折减法的滑坡稳定性计算[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8(6):9-14.
[4]江德飞,何光春.传递系数法与FLAC强度折减法比较分析——以猴子石滑坡分析为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