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道勇
(绵阳市一环路东段231号,四川 绵阳 621000)
冬虫夏草有滋阴壮阳的作用,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冬虫夏草味甘温,益气,秘精,专补命门,具有保肺,益肾,止血,祛痰,止喘之功效。现代研究已报道冬虫夏草有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保护肝肾功能,促进心血管循环,降低血糖以及拮抗氧自由基等临床疗效[1]。由于需求量不断上涨,冬虫夏草又无法人工栽培,而野生冬虫夏草产量极低,采挖困难,一方面是价格不断上涨,每千克售价达到20多万元到90多万元不等,另一方面是人们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全国年产量约100t,只相当于25年前的10%(中央电视台2012.9.14)。2001年卫生部已明令禁止冬虫夏草这类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因此,作为受消费者追捧的冬虫夏草只能寻求代用品。
为了缓解供求矛盾,保护高原生态,国家鼓励开展虫草人工栽培,2007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将蛹虫草规模化生产列入重点研究项目,国家卫生部2009年3号公告批准蛹虫草子实体为新资源食品。在国家支持和鼓励下,近10年虫草人工培育得到很大发展,主要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人工虫草产品:一类是以百令胶囊为代表的工业发酵生产的虫草菌的无性型菌丝体;二类是当前生产规模最大的以大米、小麦等为主要原料培养的蛹虫草子实体 (又叫北虫草、虫草花);三类是以昆虫幼虫或蛹培育的虫菌复合体。
由于百令胶囊和蛹虫草子实体都是采取人工配料、高温高压灭菌方式生产,虫草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其他生命体参与,无任何竟争对手,因而活性抗体较少,产品中除了营养成份和有效成份与冬虫夏草有区别外,并且都没有与冬虫夏草相似的外形,其后者只能算是一种食用菌,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虫草”。未能得到消费者认可,未能有效地抑制野生冬虫夏草的价格不断上涨,对野生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未能体现出来。因此,进一步研究能真正替代冬虫夏草的、以昆虫幼虫或蛹培育的虫菌复合体显得十分重要。
以昆虫幼虫或蛹作为寄主接种虫草菌种培养虫草的技术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方式培育出的虫草外形上既有“虫”也有“草”,即同时具有虫草菌的无性型和有性型,这种虫草也是直接由昆虫体转化而成,本质上与冬虫夏草一致,特别是以桑蚕幼虫或蛹培育的蚕虫草和蛹虫草可以真正替代冬虫夏草[2]。但由于一直采用常规技术生产,其产品外型与冬虫夏草相差太大,消费者不太认同,产量不大。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桑蚕蛹虫草技术,以及探讨该项目经济技术产业化的可行性,笔者以全过程实践的方式经过3年研究,成功突破了以桑蚕幼虫或蛹培育虫草的技术难关,并且发明了使虫草子实体与冬虫夏草一样从虫体的头部定向长出的新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042078.5)。见图1。
图1 普通桑蚕蛹虫草与专利桑蚕蛹虫草比较
这是以鲜活桑蚕蛹为寄主培育的虫草无性型和有性型的虫菌复合体,其感染载体、虫草菌的生长发育过程相似于冬虫夏草,形成的产品本质与野生冬虫夏草一致,有效成份和营养成份以及活性抗体与冬虫夏草十分相近,经成都中医药大学检测,多项指标超过了冬虫夏草 (见表1)。采用笔者这项虫草培育技术培育的桑蚕蛹虫草外形和有效成份与冬虫夏草相似,是真正意义的“虫草”,应该能被消费者接受。此外,采用笔者这项虫草培育技术可以不受季节限制,能实现全年不间断规模化流水作业,与其他蛹虫草培育技术相比还节省40%的基建投资和培养过程中40%的能源消耗。这说明该项技术已基本成熟,能够适应规模化生产。
表1 桑蚕蛹虫草与冬虫夏草有效成份对比
按笔者的虫草头部出草栽培法,以一套小型液体菌种发酵罐为起点进行设计,设计年产桑蚕蛹虫草干品1000kg(实际生产可以此为基数,成倍数增加)。设施、设备配套见表2。
3.1.1 表2是该项目满足生产需要的主要厂房(新建)及设备配置的数量和投资估计,不含相应的土地及基础设施,也不含相应的配套设施。
3.1.2 表2中的投资估计仅指生产投资,不含投资办厂相关手续的报批费用和开办费用。
3.1.3 项目应另行预算包装设计、制作和宣传费用,另行预算6个月至12个月的生产及管理流动资金。
3.1.4 该项目按年产1000kg干品设计应配备技术和生产人员如下:技术总管1人,生产总管1人,菌种生产2人,冷库管理1人,机电维护1人,蛹体清洗消毒2人,蚕蛹接种8人,中途处理9人,培养管理1人,用具清洗1人,虫草收获整理5人,虫草干燥处理1人,虫草包装2人,共计35人。
表2 年产1000kg桑蚕蛹虫草设备配置表
3.1.5 该项目实行循环流水作业,项目投产后每天接种,40d后每天收获,全年生产10个月,每天消耗蚕蛹25kg,每月工作日26d,月耗蚕蛹650kg,每天收获干虫草5kg,月收获130kg,年产1300kg桑蚕蛹虫草。
3.1.6 项目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总计约500万元。
见表3。
表3 生产成本分析 (以正常生产1个月计算)
从表3得知,每月生产总支出约364450元,而每月理论产量为130kg,故理论成本2803.46元/kg。由于生产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平均每月实际产量会低于130kg,实际生产成本3000元/kg以上。如果再加上固定资产折旧、资金利息、税费、管理、销售等成本,估计产品总成本在3500元至4500元/kg。
目前桑蚕蛹虫草干品有普品、精品、礼品之分,根据产品质量和形态不同,市场售价在5000元~30000元/kg不等;也有加工成片剂和胶囊的,售价在50000~80000元/kg不等。
按笔者的头部出草栽培法,培育的蚕蛹虫草品相和品质优于目前市面上的蚕蛹虫草,参照市场价平均按12000元/kg计算如下:
桑蚕蛹虫草作为冬虫夏草的最佳替代品,由于产量很少,市场开发不够,还未进入商场、超市、药店等,绝大多数销费者并不知晓,其市场潜力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桑蚕蛹虫草作为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应当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形成知名品牌,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和了解,达到让消费者深入人心的程度。但目前国内几家生产桑蚕蛹虫草的企业均属小规模季节性生产,谈不上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其产品和品牌几乎无人知晓,销售量及其有限,更谈不上产品的扩展和深加工。整个桑蚕蛹虫草市场无疑就是一块处女地。试想:若能将桑蚕蛹虫草宣传、开发力度达到“冬虫夏草极草含片” (1000元/g以上)的程度,其品牌知名度达到或接近如脑百金、娃哈哈、百事可乐、健力宝等等的程度,其市场规模可达到数十亿元。
桑蚕蛹虫草技术虽有近20年的历史,且功效也与冬虫夏草相当,是冬虫夏草最理想的替代品,但技术一直不是很理想,且受原料限制,又受到大米虫草冲击,生产规模一直很小,市场开发也远远不够,若采用笔者发明的“从昆虫头部出草虫草培育技术”,并加大市场开发力度,项目效益是很显著的。
若能使先进技术、资金和强有力的市场开发能力有效结合起来,笔者初步认为该项目是可行的。
[1]庄翠凤.冬虫夏草及其混淆品的鉴别 [J]《现代医药卫生》2009年10期
[2]陈国刚.徐承智.贡成良等.人工培育家蚕蛹虫草的药理学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