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顺
(南京审计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各种语义成分都可以充当话题,就施事和受事来看,受事比施事更优先充任话题,形成受事话题句。例如:
(1)哎唷,老陈这人也真是,现在怎么也......,诶,不过这水儿我还真没喝过呀。
(2)西餐呢,我倒吃过几回,也不是在家吃的,那也是在外边儿蹭的。
(3)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
例(1)的“这水儿我还真没喝过呀”,例(2)的“西餐呢,我倒吃过几回”,例(3)的“吃苦,他不怕”都是受事话题句。为了讨论方便,本文将这种格式记为:S受+NP+VP。本文考察和分析受事话题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篇特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1.S受位置上的词语。考察发现,S受位置上的词语主要为名词性词语。例如:
(1)唐山地震的资料我查过,像你这体魄的俩星期不吃饭,顶多是昏迷。
(2)那导演是假的,可晚会也是假的吗?那些演员我们都看见了,一屋子一屋子的呢。
但也有少数的谓词性成分或者小句。例如:
(3)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
(4)您怎么开卡拉OK,我不管。反正你不,不能把我看成流氓之类的。我是想......
例(3)的“吃苦”是动宾短语,例(4)的“你怎么开卡拉OK”则是小句。这些谓词性成分在语义平面上已经失去了谓词性成分的特征而名物化了,[1]它们在句法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或者说句法地位相当于名词性成分。在我们考察的182个例句中,发现由谓词性成分和小句充当S受的只有15例,占8.24%,比例非常小。
根据名词性成分的构成,充当S受的有指量短语、指示代词、光杆名词和限饰性的名词短语。看下面的例子:
(5)这火候儿我老掌握不好。不知道什么时候儿该软,什么时候儿该硬。
(6)牛:我听说,你揍过他?
刘:哟。这你也听说了。那你更应该听说打是亲骂是爱吧。
(7)那好吧。门儿我锁上了,孩子进不来了。跪吧。
(8)刘老头子这样一走,使她感到什么也不可靠,明天的事谁也不能准知道,顶好是得乐且乐。
例(5)“这火候儿”是指量短语,例(6)中的“这”是代词,显然指代上文中的“你揍过他”,例(7)的“门儿”是光杆名词,例(8)的“明天的事”是限饰性的名词短语。
在我们统计到的182个有名词性成分充当S受的例句中,S受构成成分的比例如下:
类别 指量短语 指示代词 光杆名词 限饰性短语数量 107 7 33 35比例 58.9% 3.8% 18.1% 19.2%
从形式上看,指量短语、指示代词和光杆名词都是简短形式,而限饰性短语形式较长。话题是小句中被谈及、被说明的对象,代表已知、被激活的信息或共享信息。在线性信息结构中,话题位于小句的头部或接近小句的头部,是先出现的部分。这就要求话题成分在认知加工时要省时省力,以利于后面述题的导入和新信息的展开。简单名词短语形式上短小、韵律上轻便(所含音节数少),从认知来讲,具有省力、加工时对记忆力资源消耗较小的特征。含有这类话题的小句无论对于编码的说者还是解码的听者都不会有“累”的感觉,从而有助于快速、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正是由于符合认知经济原则,简单名词短语因而成为无标记句首受事话题形式。而限饰性短语形式较长,概念复杂,它们在认知加工时需消耗较多记忆力资源,费时费力,有碍信息流从低信息值向高信息值的迅速移动。因此,在语料中限饰性短语形式所占比例不高。
另外,句首的S受绝大部分是指物名词,指人名词非常少,在我们调查到的182个例句中,只发现了7例。例如:
(9)那导演是假的,可晚会也是假的吗?那些演员我们都看见了,一屋子一屋子的呢。
(10)嗯。领导咱就不说了啊,说说这四个群众吧。得俩男俩女吧。
(11)张义和在家当着我的面和别人胡搞,跟一个叫什么F的女人,诶,这个女人你们见着了吗?你们怎么就肯定他们能搞在一块儿去的呢?
例(9)的“那些演员”、例(10)的“领导”、例(11)的“这个女人”都是指人名词充当了受事话题主语。
上述这些例句的S受尽管都是指人词语,但理解上只能作为受事来看待,决不能作为施事来看待,也就是不会产生句式的歧义。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句首的S受都是指人名词或指人名词短语,而紧接其后的NP都是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伯纳德·科姆里将名词性成分的生命度排成一个连续体: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其他人类名词短语>动物名词短语>无生命物名词短语。在这个生命度序列中,越往左生命度越强,越往右生命度越弱。[2]150显然,NP指称的人的生命度高于S受指称的人的生命度,而施事与生命度有着自然的关联,也就是说,生命度越强越适合充当施事,因此,句中的NP就优先理解为施事。同时,在充当话题的优先序列中,受事比施事更加优先充当话题,S受位置正是话题位置,出现在该位置上的词语会优先理解为受事,因此,句式不会出现歧义。
当出现在S和NP位置上的词语具有相同的生命度,理解起来会出现歧义。例如:
(12)我,你也不怕。
(13)张三,父亲找到了。
例(12)的“我”和“你”、例(13)的“张三”和“父亲”既可以理解为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受事。①原因在于两个名词具有大致相同的生命度。这也就是句首S很少为指人名词的原因。
2.NP的句法特征。从句法结构上看,话题句的主语是S受,谓语是NP+VP。对收集到的例句研究发现,NP位置上的词语绝大多数是指人名词性成分,其中以人称代词最多。在我们收集到的182个例句中,仅有2例为机构名词,剩下的全部是指人名词性成分。请看下表②:
名词性成分一般指人名词数量 101 27 11 41比例 56% 15% 6% 23%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在语料统计中发现,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在口语体对话中占绝大部分,第三人称代词和一般指人名词主要出现在叙述的文体中。
3.VP的句法特征。在话题句中,绝大部分VP是复杂形式,简单形式非常少,在我们调查的182个例句中,复杂形式为174例,简单形式只有8例。例如:
(14)李:这就分人,我就不会这样。
戈:嗯,这点我相信。你想这样儿还没条件呢。
(15)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
(16)大伙儿别害怕,不牵连大家,这钱我李冬宝一个人出。
(17)这名分是你们的,独家。组织经费我掏。
考察发现,VP为单独形式的动词有两类:一类是心理活动或感知类动词。如例(14)的“相信”,例(15)的“知道”,这类动词以不带补语为常见。一类是动作动词。 如例(16)的“出”,(17)的“掏”,它们以单独形式出现在谓语部分主要是出现在表示意愿或祈使的句类当中。
在174个复杂形式的VP中,动词前或有状语,动词后或有补语及完句成分,或动词前既有状语,动词后又有补语或完句成分。看下面的统计表:
类别 动词前在状语动词前有状语同时动词后有补语或完句成分数量 65 13 96比例 37.5% 7.5% 55%动词后有补语、完句成分
从上表看出,动词前有状语同时动词后有补语或完句成分的比例最大,而动词后有补语、完句成分的比例最小。就有状语和补语的比例来看,有状语的比例达到92.5%,有补语的比例为62.5%,所占比例都不算低。
先看动词前的状语成分。
考察我们收集到前有状语的161个例句发现,动词前的状语成分主要是有四类成分:否定副词、范围副词、能愿动词和其他副词。否定副词主要是“不”、“没”,范围副词主要是“都”和“全”,能愿动词主要是“能”、“可以”、“肯”、“会”等,其他副词如“已经”、“马上”、“也”、“还”等。 下面是各类状语出现的频率统计③:
类别 否定状语 范围状语 能愿状语 其他状语数量 83 48 31 39比例 51.6% 30% 19.2% 24.2%
从上面的统计中,明显能够看到,该类句式当中,否定状语占有较高的比例,其次是范围状语,如果考虑到其他状语里的不同类别,能愿状语应该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按照标记理论,受事在动词后是无标记格式,受事在动词前是有标记格式。有标记格式与否定是一种无标记组配,或者说有标记格式跟否定是一种自然的关联。[3]107否定状语所占比例高显然符合标记理论。
范围状语主要是“全”和“都”,在有这类状语的48个例句中,有41个是肯定句,只有7个否定句。前文说过,受事在动词前与否定是自然的关联。同为受事在动词前,为什么有了状语“全”“都”而句式大都是肯定句了呢?
石毓智(2001)曾通过对汉语量性范畴的研究得出一条肯定与否定公理:量大的事物肯定性强,量小的事物否定性强,中间的事物其肯定程度和否定程度相当。他还从认知的角度对这条公理进行了解释:量大的事物意味着能够肯定自己的存在,肯定性强和生存能力强在这里是同义的;量小的事物意味着趋向于无,即容易消失,否定性强和容易消失是同义的。中间量的事物生存能力也位于中间,即比量大的低,比量小的高。[4]52范围副词“全”和“都”是全量范围副词,表示量大,具有这类状语的句子大都是肯定句显然符合这条肯定与否定公理。沈家煊(1999)认为石文的公理所表述的内容,从标记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关联标记模式。可表示为:
无标记配对 无标记配对
肯定 否定
极大量 极小量
肯定与极大量有自然的联系,构成一个无标记配对,否定与极小量也有自然的联系,页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这种关联标记模式归根结底是由语用和认知规律决定的。[3]93-94
能愿动词也经常充当话题句中的状语,最常见的是“能”、“要”、“应该”、“可以”等。 例如:
(18)国家大事咱能不关心吗?诶?光低头儿拉车,不抬头儿看路,那是危险的。
(19)当然了。这件事儿我们可以向领导说清楚。
例(18)的“能”、例(19)的“可以”都是能愿动词。詹人凤(1992)曾指出,谓语动词前加能愿动词,主语是指物名词时往往是受事。[5]詹先生的观察非常精辟,但是,他没有指出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认为,这里的能愿动词是句子的高层谓语,语用上表示对事件进行评议。主语具有很强的话语性质,因此要放在句首。
其他带有评议性质的状语,也经常采用这种语序。例如:
(20)这件事情,我们很难办。
(21)这点资金他们很容易筹集。
再看补语和完句成分。
在话题句中,后面有补语和完句成分的句子共有109句。
补语为“不得”。例如:
(22)这件事情,你们拖延不得。
(23)这种关涉道德底线的事情,咱们碰不得。
上述句子,很难将主语受事话题放到动词后面去。后面有完句成分,没有这些成分,句子就不能自足。例如:
(24)什么飞碟呀,飞虫呀,我可全看过。你们要是不信,我回家拿来你们自个儿瞅瞅。
(25)多好听的声音。哎唷,双双啊。那条儿你看见了吧,昨天。
例(24)的“过”、例(25)的“了”都是完句成分,是句子自足的必需条件。
其他补语成分比较复杂,几乎各种补语都可以出现,最常见的是结果补语、数量补语和趋向补语。例如:
(26)如果王师傅真能减下来呢,我就给他写一篇人物专访,就登在咱们刊物上。名字我都想好了,“有志者事竟成”。
(27)我啊,不夸张地说,十块钱以上的人民币,我几乎都没有仔细地看过两眼。
(28)我们已经给你做了一回主了。你的主我们会继续做下去。
例(26)的补语是结果补语,例(27)的补语是数量补语,例(28)的“补语”是趋向补语。
话题句中补语和完句成分常见跟这类句式的表意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吕叔湘先生(1942)将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归入表态句。他说:“动作完成变成状态。因此凡是叙事句的动词含有‘已成’的意味的,都兼有表态的性质。最明显的是被动意义的动词,话句话说,就是这类表态句的主语是动词的止点 ‘止词’。”[6]56带补语和完句成分的话题句,从时态上看都是“已成”句,这也是这些句子带上补语和完句成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动作已经完成,因此谓语部分的主要功能不是叙述,而是描写,用吕先生的话说就是表态。因为动作完成后,自然是动作存留的状态。
Li和Thompson(1976)从主语和话题的角度将人类语言分为四种类型:注重主语的语言、注重话题的语言、主语和话题都注重的语言和主语和话题都不注重的语言。汉语属于注重话题的语言。而本文研究的这类受事话题句则是汉语话题句的典型代表。
话题是话语领域和语用领域的概念,是功能语言学专注的研究课题,侧重于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更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受事话题句作为典型的汉语话题结构句,有着特有的语用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一是句式本身的表达功能,即受事话题句这种句法构式具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二是受事话题句在组织语篇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别讨论。
1.话题句结构的表达功能。客观世界中的动作事件投射到语言中就是动词谓语句,就汉语来看,既可以用“施事+动作+受事”语序表达,也可以用“受事+施事+动作”语序表达,前者是无标记语序,后者则是有标记语序。有些无标记受事话题句句可以变换为“主—述—宾”格式。例如:
(29)猪圈我去过一回 → 我去过一回猪圈
(30)稿子我还没写呢 → 我还没写稿子呢
(31)唐山地震的资料我查过 → 我查过唐山地震的资料
(32)你们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 → 我们不能满足你们的要求
(33)这件事情我可以不说 → 我可以不说这件事情
比较上述例句中的话题句和 “主—述—宾”格式,可以发现“主—述—宾”格式整体语用功能是叙述,而话题句整体的语用功能则是说明,这种说明有状态性说明,也有评议性说明。所谓状态性说明是指S受处于或具有NP+VP所表示的状态;评议性说明即对句子叙述命题或S受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可能或然性进行评论或评议,句子经常出现“能、可以、值得”等助动词。[7]253-263
话题句在结构上是话题—陈述结构,属于话语和语用范畴,跟句子的话语功能和使用语境有密切的关系。赵元任(1968)认为汉语的主语、谓语作为话题和说明来看比较合适。[8]45朱德熙(1982)认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可以从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通常说主语是话题,就是从表达的角度说的。[9]95-96关于话题与陈述的关系,赵元任(1968)进行了举例说明。他认为可以把话题和陈述看做连续语流中的一问一答,问和答熔合起来有三个阶段:(1)两人对话。 (2)自问自答。 (3)把问和答合成一个整句,中间没有停顿。
(1)饭啊?还没得呐。 饭呐?都吃完了。
(2)饭啊,还没得呐。 饭呐,都吃完了。
(3)饭 还没得呐。 饭 都吃完了。
赵先生还认为汉语中的“啊、呐、吧”等语气词都有表疑问和停顿两种用法,并不是偶然的,是来源于主语作为问语,谓语作为答话的性质。[8]50
2.话题句的语篇连贯功能。句子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一个句子在一组句子中的位置可以分为始发句和后续句,[10]53始发句是言语交谈中用作开始表达意思,它的前面没有别的句子作为它的表意背景;后续句以前面的句子为背景而存在的。以往对这类话题句的研究,持结构主义观点的语言学家大都处理为主谓谓语句,局限在句子层面进行研究。目前,根据我们掌握到的情况,只有张旺熹(1993)的文章结合语篇理论讨论了这类结构的语义模式,但对其语用功能未能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11]
为了弄清话题句在一组句子中出现的位置,我们调查了北大语料库中口语性质极强的语料 《编辑部的故事》和书面语语料《骆驼祥子》,共得到话题句166例,作为始发句的只有1句。
(34)小福子的困苦,虎妞好象没有看见。
上述例句之所以能作为始发句出现,是因为句中话题成分“小福子的困苦”和施事“虎妞”都是名词性成分,有独立的所指,这样的句子出现在始发句位置,不影响理解。
更多的话题句,话题成分带有“这”“那”等定指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索引作用,其索引对象须出现在上文或言谈语境中,即使是有独立指称的光杆名词,也必须依据上文或言谈语境才能解释。例如:
(35)何:你们太见外了。不需要你们掏钱,一个子儿都不用,只要你们同意,以你们的名义和我们共同主办这台晚会,就行了。
李:怎么个意思?没听明白,费用你们全包了?
(36)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这使他非常的痛快,因为别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地名他很熟悉,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
例(35)中的“费用”是光杆名词,但是要准确理解其所指,必须结合上文内容,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所谓的“费用”指的是主办晚会的费用;要准确理解例(36)中的“地名他很熟悉”中的“地名”,也必须知道“祥子在北京拉洋车”这个语境,这里的 “地名”指的是“北京的地名”,因此这个句子只能作为后续句出现。
话题句主语位置上的受事是言谈的话题,话题在建立之前一般要有一个引入过程,所以,受事话题往往跟上文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联系。就话题句在一组句子中的地位来看,前面出现的句子一般是作为它的背景存在的,话题句与前面句子的联系,主要通过其受事话题建立起来的,其主要手段是回指。
关于回指,廖秋忠(1986)、陈平(1991)、徐赳赳(2003)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徐赳赳(2010)将回指分为同指回指和联想回指,同指回指指的是两个语言成分是指同一个人或者物;联想回指是指没有先行词的一种回指现象。[12]333话题句中的受事话题既有同指回指,也有联想回指。
廖秋忠(1986)指出:当作者/说者在篇章中的某一点用某一表达式引进某一个或某一类人、事、物、状态、行为,或者某一时间、地点之后。如果同一对象再现,他经常可以用以下几种表达式来表示指同:
A.同形表达式
B.局部同形表达式
C.异形表达式
a.同义词(包括异形简称)
b.通指词
c.指代词
d.零形式或省略式[4]
在廖秋忠(1986)的分类中,AB两类属于同指回指,C类属于联想回指。我们对话题句中受事话题的指称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ABC三种情况都有(其中C中的“零形式或省略式”不构成话题句,除外)。
A.同形表达式
(37)昨天下午就派人去买电脑了,电脑买回来了吗?
(38)问:你们租这个房子,房租多少钱?
答:房租不记得了。
例(37)中话题句中的受事主语“电脑”,与上一句中的“电脑”同形;例(38)是对话,答句中受事话题“房租”与问话中的“房租”同形。
B.局部同形表达式
(39)1933年,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1936年从南京逃出后往上海见冯雪峰,……冯雪峰主要与她谈起了两个人,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对鲁迅,丁玲比较了解,毛泽东的名字,20年代在湖南她早听说过,但从未见过面
(40)他登广告他就正儿八经地登广告。这种变相的广告咱不做。你让他自己多串联几个野鸡企业,自己出个中国企业家丛书。
例(39)话题句中受事话题“毛泽东的名字”与前文出现的“毛泽东”局部同形,(40)中的“这种变相的广告”与前文的“广告”是局部同形。
在我们收集到的182个话题句例句中,局部同形最多,共有127个,占70%。局部同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指代词的局部同形,如上文的(39),一类是有指代词的局部同形,如上文的(40)。这两类局部同形具有非常大的不平衡性,表现在有指代词的局部同形占到了绝大多数,而无指代词的局部同形数量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有指代词的局部同形更能加强篇章之间的连贯性。
C.异形表达式
异形表达式也就是联想回指,徐赳赳(2010)认为:“在联想回指中,某个作为定指形式名词引进语篇时,①没有先行词,或者说没有类似同指回指中的先行词,但②对联想回指词的理解靠的是‘前面话语中出现过的、起到先行词作用’的某个词。”[12]348话题句在语篇推进过程中,上述联想模式都存在。例如:
(41)昨天下午我们定了协议,合同我拿来了,你看吗?
(42)诶,不要跟他们再讲了,小王,跟他们讲这些废话干什么呢?我们只知道他们侵了权,至于他们内部谁是谁非,啊,谁干了谁没干,这些问题我们通通不要管。
例(41)受事话题“合同”上文回指触发词的“协议”是同义词,例(42)的受事话题“这些问题”回指“至于他们内部谁是谁非,啊,谁干了谁没干”。
联想回指还有一些上下义回指和关联回指。例如:
(43)王万民最近发表的小说我看完了,第三章我非常喜欢。
(44)牛:能不火吗?火了。可咱怕吗?不怕。你说怎么着吧?是来硬的,还是来软的?
刘:诶,诶。就这个硬和软哪,这,这火候儿我老掌握不好。不知道什么时候儿该软,什么时候儿该硬。硬,硬到什么程度,软,软到什么样儿。
例(43)的“第三章”与上文的“小说”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述两种关系都构成回指的上下义关系。例(44)上文语境为理解受事话题“这火候”提供了条件。联想回指主要是靠人们认知模式通过联想建立起来的。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话题句通过受事话题与上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从一个话题变换为另一个话题,这是连贯话语的线性扩展方式,受事话题正是上下文连接的桥梁。由于它放在句首位置,紧接着上文出现,有利于提取存在于短时记忆中的上文信息,使上下文意义连贯起来,从而推进语篇的展开。
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受事话题句是其典型的句法表现形式,其句法、语义和语篇功能上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语位置上的受事主要是名词性成分,有指量短语、指示代词和光杆名词和限饰性短语,其中以前三类成分最为常见,因为它们都是简短形式,在认知上具有省力、加工时对记忆力资源消耗较小的特征,有助于快速、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绝大部分是指物名词,指人名词非常少。谓语NP位置上的词语绝大多数是指人名词性成分,其中以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代词最多。VP绝大部分是复杂形式,或前有状语,或后有补语以及完句成分,简单形式非常少。受事话题句整体的语用功能是说明,既有状态性说明,也有评议性说明。受事话题句绝大部分以后续句的形式出现,通过受事话题与上文建立密切的关系,运用回指手段将上下文意义连贯起来,进而推进话语的延续。
注释:
①由于句法位置的制约,句首指人名词理解为受事的倾向性更强。
②第一人称代词包括“我、我们、咱、咱们”,第二人称代词包括“你、你们、您”,第三人称代词包括“他、他们”,一般指人名词除人称代词以外的指人名词性成分。
③有些句子谓语动词前可以同时或部分具有否定、范围、能愿和其他状语,因此,统计出来的各类状语的总和大于我们收集到的161个例句;而百分比是以161个例句作为分母得出来的,因此,最后的比例数加起来大于100%。尽管如此,不同的百分比还是能够反映出不同类别的状语的使用频率。
:
[1]胡裕树 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中国语文,1994,(2).
[2]伯纳德·科姆里(沈家煊 罗天华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5]詹人凤.受事主语句(名—动式)的识别[G]//语法研究和探索(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6]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 1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学海出版社,1998.
[8]赵元任(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张旺熹.主谓谓语句结构的语义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1993(3).
[12]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