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华
(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人类的心理行为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任何民族存在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均是环境塑造的结果,都有其合理性;人们普遍接受的西方自尊理论与实践,是西方心理学家们探究的结果,它只能解释和指导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东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尊心理和行为,需要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或者本土化研究才能做出准确的解释。中国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如社会制度、城乡差异、文化传统、家庭结构、学校教育等均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问题,更是中国儿童发展中所特有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中国儿童自尊发展的独有特质。张文新用库珀史密斯的自尊问卷(25条目版)对中国991名城乡在校初中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中国城市初中生与农村初中生在自尊问卷上的得分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城市初中生在总体自尊上极显著的高于农村初中生,但存在城乡与性别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城市男生和农村男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城市女生的自尊极显著地高于农村女生;城市女生的自尊显著高于城市男生,而农村男生的自尊则极显著地高于女生。张文新认为,这种城市初中生和农村初中生自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两被试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差别[1]。
近3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与文化有了校大发展,但在总体上仍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城乡差别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个体社会化经验历程的差异是导致城乡初中生自尊差异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个体的自尊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城乡因素与性别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城乡因素对儿童自尊的影响不单纯是一个社会阶层的差别问题。事实上,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两种亚文化(subculture)之间的差异[2]。自尊是指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3]。自尊属于自我情感成分,是个体对一般自我或特定自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是基于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主观需要,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自尊是你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也包括你自己。对于获得健全的头脑、丰富的学识及幸福的生活来说,自尊至关重要”[4]4。笔者曾立足公民教育视角,对《思想品德》教科书内容进行频度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儿童自尊在新旧两版教科书道德教育类中所占比例均为6%[5]。不言而喻,自尊是构建中国儿童主体人格、完成初级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对培养儿童成长为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城乡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的。那么,两地间儿童自尊的发展,以性别因素为基准考察,其状况是否存在差异呢?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肯定的基础上,笔者又认为,两者存在一致性。
笔者倡导中国儿童自尊研究的本土化,在实践方面,了解两地儿童自尊的内部机制及其发展特点,更好地指导家庭、学校、政府与社会各层面形成教育合力,适时调整应对方式;在理论方面,充实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关于儿童自尊理论和德育理论的探索。
采取整班抽取的方法,选取农村、城镇四间普通小学的四、五、六年级的972名少儿,四间普通中学的初中一、二年级的923名少儿,总计1895名。其中农村少儿991人,男童462个,女童442人;城镇少儿904人,男童462人,女童442人。各年级少儿的平均年龄分别为:农村小学四年级10.39岁、五年级11.30岁、六年级12.49岁,农村初中一年级13.25岁、初中二年级14.33岁,乡村少儿平均年龄为12.75岁;城镇小学四年级9.67岁、五年级10.67岁、六年级11.66岁,城镇初中一年级12.89岁、初中二年级13.97岁,城镇少儿平均年龄为11.84岁;总平均年龄是12.32岁。乡村少儿平均年龄比城镇儿童平均年龄大1.00岁。
本研究的测查工具是“儿童自尊量表(CSES)”,该量表是魏运华博士在研究中编制的,自尊的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纪律、公德与助人等6个因素组成。由这6个因素建构的结构模型,经检验可以接受[6]。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1到0.77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829。儿童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少儿的性别、年级、学业表现等。其中学业表现一项是由44位班主任教师根据儿童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优、良、中、差四点量表上对儿童进行综合评定。
采用团体施测法,由44位班主任教师担任主试,施测前接受专门培训。问卷的施测学校统一进行,测试时间为25分钟左右,由主试班主任按指导语向被试儿童说明测验要求后,儿童填写问卷,当时回收并逐一审核。在审核全部问卷的基础上,筛选未完成的问卷和明显不认真的问卷,有效被试为1895人。对问卷各项统一编码录入,所有数据由SPSS for Win-dows10.0进行管理和分析。问卷的信度指标如下:总量表的a系数为0.7159,其中外表维度的a系数为0.6875,体育运动维度的a系数为0.7023,能力维度的a系数为0.7809,成就感维度的a系数为0.5953,纪律维度的a系数为0.6162,公德与助人的a系数为0.5176。问卷的信度较高。
笔者对城市儿童的总体自尊和自尊各维度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考察表明:城市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在总体自尊、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外表、体育运动和能力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即在城市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上,其总体自尊和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各维度上,城市女童均比城市男童有更高的自尊,城市女童并不比男童更在意外表。结果见表1。
表1 城市儿童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
笔者对乡村儿童的总体自尊和自尊各维度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考察表明:乡村儿童自尊的发展水平态势与沿海儿童自尊发展水平态势趋同。即乡村儿童的自尊发展,在总体自尊和能力、纪律、公德与助人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外表、体育运动和成就感维度上,未达到显著差异程度;乡村女童与城市女童一样,比男童表现出更高的自尊态势;城市女童也不比男童更在意外表。结果见表2。
3.城乡两地儿童总体自尊及自尊各维度的性别差异
表2 乡村儿童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
笔者对城市和乡村的女童和男童总体自尊和自尊各维度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考察表明:两地儿童在总体自尊、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外表、体育运动、能力维度上未达到显著差异程度;总体来看,两地女童均比两地男童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态势。结果见表3。
表3 两地儿童自尊总分和自尊各维度性别差异比较分析(M±SD)
笔者研究中的被试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独生女父母育儿观念的考察发现:第一,父母对独生女人格特征的培养上,父母均希望能对传统的性格刻板印象加以超越,即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淡化传统女性成长特性,拥有独立人格;第二,父母对独生女的职业期望上,应时代对女性的要求现状,除了在性格上要克服传统女性的不足外,父母期望女儿从事教师、律师、医生等稳定性强的占较大比例;第三,对独生女社会性别的期待上,主张女性要与男性一样,超越家庭型、依附型、劳作型等为基本特征的传统角色,以事业型为最佳选择[7]。经历初级社会化的城乡女童,在高期望女性性别角色家庭背景中,真正成为了人类妇女解放的典范。父母培育女儿的现实观念对女童成长具有推进作用。
社会性别角色文化对男女性别具有不同要求,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受传统文化影响。调查显示,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利于女童发展;女童在优良学业表现、班干部担当、好学生评比、亲密师生关系和良好同伴关系中,均占优势。相反,男童则处于劣势;男童在学业表现落后、冲突型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网瘾等方面的比例高于女童。教师心目中期许的女童,既具有善良、温柔、乖巧等女性角色特征,又具有独立、自信、积极、勇敢等男性角色品质;这正是学校教育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具体体现。这一现象,在中国城乡,乃至国际层面,已较普遍的存在。学校教育中,女童拥有更多获得积极的自尊情感体验的机会。学校教育的女性角色优势对女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005年,教育部第5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8]:中国男童增高、增重了,但在耐力、柔韧性、肺活量、力量、速度,以及视力指标上却连连下降。男童体质状况危机给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国家安危埋下隐患。各种成长热线、咨询机构、网瘾戒除机构中,需要帮助的男童多于女童;男童的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常见的心理疾病,男童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童。2007年,全国工读学校中的男生比例高达86.30%,是女生6倍多。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类型正逐步向知识型、服务型转变,男性在就业市场中的先天优势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未来社会的男性将面临更多挑战。中国城乡的男童低自尊现象表明,“男童危机”这一亟须关注的教育现象[9]。
国外针对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框架,即以社会性别的生物性、社会性、非语言交流等为主体的性别角色发展,以性别价值评价为主体的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等。中国已经启动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认同教育、双性化人格教育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等[1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强调:“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强调:“把社会性别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加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调整并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层面联合起来,共同抵御 “拯救男童”的危机。
西方国家的举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ISA)对35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女孩在所有教育评分上都胜过男童。报告显示:“21世纪的基本国民教育,更要关注的是男生的受教育问题”,欧美国家为此提出“拯救男童计划”。 美国政府的“拯救男童”计划指出,“男童落后”的原因包括:父母关爱不足、缺少男性教师和脂肪含量过高,这些直接导致孩子过度活跃或注意力不集中。美国教育专家指出,教育者应该重点帮助男童们减轻各种格格不入的感觉,重视男童的感情世界;研究更符合男童子发育特点的学习新方法,这种方法将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考试上。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拔350万澳元实施 “男童教育示范学校”项目计划,通过校本机制进行有效性测评;2006-2007年间,政府实施了全国性的“为争取男童成功”行动,推动全国1600所学校的教师切实帮助男童;到2005年,已经举办了四届以“与男童同努力,培养好男人”为主题的男童教育双年会。发达国家政府在解决男童危机问题上的有效举措为中国政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切实提高男教师比例,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努力。“男教师2002-2005年战略”是澳大利来昆士兰州推出的师资多样性与平等项目,旨在吸引、雇佣、保留与提升高质量的男教师队伍,以便更有效地帮助男童成长。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在2003年年会上通过一项决议:鼓励更多男性从教,并把招募更多的小学男教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把招募更多的小学男教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男教师对男童成长和教育的独特作用,已有教育专家、学者提出非常必要的措施,提高中小学男教师的比例。上海市政府计划在 “十一五”期间将小学男教师的比例提高到20%,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启动“阳刚计划”,将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提高该区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男教师的比例,将男教师比例由目前的13%提高到50%。中国政府需要更有实效的举措来切实提高中小学乃至学前教师比例。同时,拯救男童危机,真正还男童自尊,要让父亲在家庭中切实担负起培育男童的责任;这一点已在国际层面达成共识。
(1)城市与乡村儿童的自尊发展特点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城市与乡村儿童的自尊发展特点,以性别因素为基准考察,女童比男童更注重在总体自尊、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维度上的发展;
(3)城市与乡村儿童的自尊发展特点,以性别因素为基准考察,女童并不比男童更在意外表;
(4)城市与乡村儿童的自尊发展,以性别因素为基准考察,两地之间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
[1]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 [J].心理科学,1997,20(6):504~508.
[2]魏运华.自尊的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1~182.
[3]张向葵,吴晓义.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J].教育研究,2003(1):53-57.
[4](美)路易丝·哈特.增进你和孩子们的自尊心[M].北京:学业苑出版社,1990.
[5]孙凤华.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33,68.
[6]魏运华.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与教育,1997(3):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