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要适用

2013-09-06 03:0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秦佑国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3年15期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土地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秦佑国

探索适宜的绿色节能技术

目前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重要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高标准的建筑,用以宣传和示范,而是实实在在要解决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例如冬天的保温、夏季的放热、自然通风、建筑隔声、垃圾收集、供水保障、降低采暖费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等。因为普通建筑量大面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环境的影响是建筑绿色生态和节能减排的主体,也是关系广大民众生活环境的民生问题。

技术策略要抓好主要矛盾,多采用被动式的措施,不能技术堆砌,使片面追求高技术。要针对各地的气候条件,资源状态和技术经济水平,通过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采用能源措施,成为夏热冬冷地区普通住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采暖气候分区的夏热冬冷的地区,居住着几亿人。在计划经济时代,住宅和民用建筑冬季都不供暖,居民也没有住房采暖的措施,夏季气温很高,酷热难当,室内热舒适性也差,所以就有人大代表一再提出改变采暖的规律。但是老百姓可以不管你,你有没有规定反正我自己的房子有这套设备,所以在南方稍微有一点富裕家庭就用空调,夏天可以通风,伴随而来就是能源的消耗。还有8亿农村居民的住宅,对农村住宅既要挖掘传统农居顺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也要看到现在农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观念的巨大改变,所以要探索适宜的绿色节能技术策略和农村节能措施。贵州石板瓦的老房子,上面有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很好的例子。

节约土地要考虑FootPrint和土地生态价值,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因此节约土地是国家一再强调的政策。但是节约土地不仅仅是建筑物占地少,建筑密度大和人口密度大一些的问题,还需要从FootPrint和土地生态价值方面来思考。FootPrint是指把地球资源储量和产量以及环境负荷按地球土地面积分配,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的人按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时,其人均的资源消耗以及环境负荷需要多少地球土地面积来承载,显然一个美国大城市的FootPrint要比非洲农村的FootPrint大得多。

从耕作条件和单位产量看,耕地有好坏之分;从生态条件和生态价值看,土地有优劣之分。评价一个建设项目对一块土地资源的影响要看结果,这块土地的生态总价值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要鼓励建设项目利用荒地、劣地,要通过项目建设提高所在场地的生态价值,而不是建设新的破坏。德国统一后,柏林市政府零地价出让一片工业废弃地,但是要求开发商必须对受污染的土地和水体的治理更新,达到可以居住的环境标准,最后建筑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新居住区。如果我们把荒地、坡地、绿地通过建筑土地开发,环境就可以变好,原有的绿地生态价值就可以提高。其实北京北面西面就有大量的荒坡地。

建筑要适用、经济、美观

中国的城市扩张很快,超出了原来的规划预期,于是以前的郊区变成了市区,原来设置的郊区的垃圾填埋场、工业污染地进入了城市建设范围,如何加以整治和利用,既是一个科技课题,也具有商业价值。

中国还要实行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2007年1月5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不顾国情和财力,热衷于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注重节约资源能源、占用土地过多。一些建筑片面追求外形,忽视实用功能、内在品质与经济合理等内涵要求,忽视城市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忽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从事建筑活动,尤其是坚决大型公共建筑工作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社会,坚持遵循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五年多过去了,各地方政府好像没有什么改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贪大求洋、浪费资源在全国城市建设中依然存在。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前不久征求我的意见,绿色建筑评价什么?我提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是要论证你评价的建筑论证的必要性,建筑面积和建筑标准是否得当,建成以后的使用情况如何?典型的政府机关,尤其是县政府大楼,面积过大、标准过高,还有各地的大剧院使用频率很低,还有举办什么运动会、博览会建的很多场馆,赛后利用率很低,尽管这些建筑也采用了绿色建筑,单位建筑的耗能可能也不高,拿那个标准去评也可以弄一个三星级,但是它的使用频率、效率很低,人均占用资源、人均消耗能源很高。所以,我认为,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不能以单位建筑面积来衡量,或以人均指标来衡量,要以使用情况来衡量。

今年李克强总理新任伊始就宣布,以前讲人多地少是养活的问题,是担心中国的耕地,生产的粮食,能不能养活中国的8亿农民的劳动的大问题。如果让农村的人到城里打工,会对城里的就业形成压力。所以我有一个观点,现在都鼓吹农村的土地可以流转、合并,少量的人提高机械化种地方式,多出来的人到城里做工,变成工人后消费就提高了,GDP就拉动了。

我要告诉大家,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面临最大的困境背后都是就业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是减少城市农业人口,把农民推向城市?还是设法建设真正的小康农民把农民留在农村生产呢?或者换一个话题,小农经济能不能支撑现代化?今天的小农经济已经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商品经济,台湾的农民种香蕉不是自己吃了,是通过乡村合作的方式进行农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包括订购合同生产计划、种子供应、技术服务、银行信贷、产品销售等,所以不能简单的把农业机械化减少作业人口当成农业发展的目标,目标应该是单位农田的产出和单位农田容纳劳动价值的提高的作用。小农经济不仅是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生活方式更加符合生态,更加节约资源、能源的生活,也是更加人性化的生活。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

美国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21世纪,美国的高技术和城市化是两件世界大事。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一个是人和人的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绿色为目标,在城乡发展和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的污染,节约资源能源。同时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以和谐为目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乡统筹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安定祥和。

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城市中的大片贫民窟。这个现象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也出现过,流入上海的贫困农民,在黄埔江边住滚地龙,南市区的苏北人贫民区一直延续到文革阶段,棚户区问题到现在还存在。这个问题看似是城市问题,实际上是农村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当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的时候,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居住问题。他们买不起城市的商品房,政府和单位也不提供住房。中国的特色就是城乡二元结构,进城打工离乡背井,是劳动力进城,他们的孩子都留在农村,而大城市,他们进了城市,郊区的农民利用城乡二元结构和宅基地以集体所有制来盖城中村,两者相得益彰。深圳前几年1100万人口、户籍人口只有300万,800多人打工仔、打工妹,是郊区的城中村。北京有16万被称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居住在城中村——唐家岭。为什么中国的城市的贫民窟目前还没有十分严重,就是因为农村土地不能流转,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实行户口制度等等。人们一致认为,这是拖了城市化的后退。在一些人眼里,这是对城市化的羁绊,应该清除,但是我们的意见是不能操之过急,我国现在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把社会保障覆盖到农民,所以给农民的宅基地和责任田就是他的社会保障,这些东西是城市化的羁绊,但同时也是城市和谐的调节器,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调节器。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一股农村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买卖的舆论甚嚣尘上,国内外的媒体大肆炒作,但也有国外媒体做了冷静的分析,英国《金融时报》写道,现行的土地制度使中国得以避免印度、巴西和隐匿等其他发展中大国的问题,这些国家都苦于应付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中国,农民工若在城市中失去工作,通常会回到村里那一小块土地,而中国的大城市也明显没有贫民窟。到11月,竟然被金融时报言中,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外向型加工企业倒闭,每年春节有的还乡潮提前出现。

新一届政府提出“美丽中国、中国梦”的理想目标,市政方针中,把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

城市发展要有特色

所以,中国城镇化建设必须根据各地的人口与土地的状况和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分类推进。大城市、中心城市的郊区的农村与中小城市周边农村,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地区农村与贫困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和道路要有不同的探索。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等地区,农村比较富裕,农民住房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更新重建多次,村落布局在原有宅基地基础上随着人口增长的稳定,亦已形成。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是就地从事工业生产,而非种地的农民,事实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的进程,

就无需再去大规模撤村去造新城、新镇。目前需要的是完善村落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

至于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问题的完善是城镇化必须的,而住房问题、农村居民有宅基地的保障,是自建住房,住在村里自家的住房里,在非农业和产业部门就业也应该算城镇化人口。在村落里面居住,在城里上班的人太多太多。

还有,目前在中国建高楼就意味着城市化,连县城、乡镇都在建高层住宅,领导们认为盖了高楼就是城镇化,住到高楼里面有电梯就是城镇化,当然房地产开发商也赚钱。我在很多地方看到,高层住宅在小县城这些地方,新房的时候可以作为政绩形象,住进去以后十年以后是城市形象的负担,外观脏乱、整治困难,粉刷没钱。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电梯的维护和更新怎么办?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特种设备安全法》明年1月1日起实施,最重要的就是电梯。这样严格的法各地乡镇和县城能不能严格执行的,另外,严格执行的经济负担谁来承受?所以我们要审慎的研究中国的国情,探索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如果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从农村贫穷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也逐步发展,在城市化发展中又避免了拉美化,这就是中国为人类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城镇化土地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我爱这土地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分土地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