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刚 王 寰 李 娟
(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3)
军校大学英语测试中的文化设置
刘涛刚 王 寰 李 娟
(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3)
军校学员的大学英语学习目的性极强,在英语语言测试中设置文化测试的内容既有利于文化教学又有利于英语学习。本文主要从文化测试研究的发展历程,军校学员的英语学习特点,和军校英语测试中文化测试的设置这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研究目的在于使教师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均获得更好的效果。
语言测试;文化测试;军校英语学习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展开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活动。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以及培养他们的综合英语素质方面功不可没。随着人们语言观和外语教学理论的改变,语言测试的理论也随之改变。一直以来,语言测试是军校学员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大学英语语言测试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获得奖励、免受惩罚。通过语言测试已经成为军校学员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最大动力和终极目标。鉴于军校学员英语学习目的性强的特点,在语言测试中设置一定量的文化测试意义重大。目前,关于将文化因素融入语言测试中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一些学者还在努力寻求有效的导入途径。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文化教学的效果又受语言测试的影响。要保证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测试中设置对目的与文化知识的考查变得尤为重要。
自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登上历史讲台后,文化测试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国外对文化测试的研究可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测试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文化态度的测试。为测试出受试者的文化态度,研究学者采取了各种方式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Bogardus的“社会距离法”,即令受试者标出自己与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来进行测试;Grice的“陈述判断法”,即令让受试者在已给出的若干个陈述项中选择赞同或反对以得出测试结果;Osgood和Suci的 “语义差别法”,即令受试者在两极之间标出对某一文化的评价 (康志鹏2009)。随着外语教学法的发展,态度型文化测试模式的刻板化促使研究学者们进入第二阶段的测试研究。
第二阶段的研究开始侧重对文化知识的测试。受结构主义教学法影响,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被分解成若干部分,文化测试也相应地成为对若干部分文化知识的测试(康志鹏2009)。由于知识型的文化测试模式造成大量文化事实成堆似地灌入学习者脑中,这种测试方法很快便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阶段的研究强调对文化行为的测试。代表性成果是:Lado以“文化理解”,即“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行为和含义”这一概念,主张文化测试应是针对这种“文化理解”的测试,即测试文化行为(康志鹏2009)。Lado认为文化差异为文化理解制造了障碍,受试者应能够将母语文化同目的语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种文化的差异(康志鹏2009)。Lado的文化对比理念对后世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由于这种理论的表面性和不全面性,文化测试的研究继续朝下一个发展阶段走去。
第四阶段的研究中诞生了综合型的文化测试模式。综合型文化测试将对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文化行为的测试融合到一起,使文化测试的研究向多元化发展。Nostrands以“文化是社会生活模式”这一概念,指出文化测试的内容应包括:得体反应、行为描述、文化模式识别、文化模式归因、文化模式预测与应用、异文化接纳态度描述、文化模式评价、文化整体分析方法和人类基本目的识别(康志鹏2009)。Seelye制定出文化测试的七项内容,用于检测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态度以及运用文化的技能(康志鹏 2009)。Lafayette和Schulz除了强调文化测试中应包含对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文化行为测试外,还将文化知识分为主动文化知识和被动文化知识(康志鹏2009)。Valette对文化测试内容的设置扩充到与文化相关的地理、历史和文学知识领域。他提出文化测试的五个目标,即增强文化意识、掌握社交礼仪、理解文化差异、理解文化价值观、和实现目的文化分析(康志鹏 2009)。经过此阶段的文化测试研究,文化测试的内容更加合理、全面,测试更加系统,更具目标性。
第五阶段的文化测试模式主要为情景型模式。受任务型教学法影响,文化测试主要测试受试者完成任务的能力。受试者要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活动形式来完成特定的情景项目或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康志鹏 2009)。代表性理论成果有:Brislin等人提出的“文化仿真模式”,即设置仿真生活情景,以选项的形式供受试者选出最能解释情景的答案,以及Damen关于文化测试的四种方法,即自我报告、情景互动、资料创制和他人观察(康志鹏 2009)。
第六阶段的研究上升到跨文化交际领域。随着外语教学中开始强调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化测试也开始强调文化适应的内容。代表性研究成果是:主要测试受试者的情感适应能力、灵活度或开放性、敏感度和个人自主性的“跨文化调适模式”(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CCAI),和主要测试受试者跨文化敏感性所处阶段的“跨文化发展模式”(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IDI)(康志鹏 2009)。这两种文化测试模式的测试重点是受试者的文化适应能力及敏感性。两种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总体来讲,文化测试的研究发展受外语语言教学方法的影响,五个阶段文化测试的研究呈以下发展模式:
这些研究成果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活动有着深刻地指导意义。
军校学员的特点决定了其英语学习动机的特殊性。与地方大学生相比,军校学员享受着供给制的生活,他们不需要为毕业后找工作而发愁。“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钢铁纪律使军校学员缺少自主选择的机会。由于缺少了找工作的环节和自主选择权,军校学员学习英语的动机远不如地方大学生。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为了能在国内找到一份薪资优厚的工作,或者能出国留学、工作甚至移民。而对军校学员来讲,他们出国和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也甚少,学习英语仅是为了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拿到证书顺利毕业(刘文俊2007:222)。通过语言测试成为军校学员学习英语的最终甚至唯一目标。根据刘文俊(2007)对本校2004级本科80名学员“学习英语的直接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2.5%的学员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刘秀芳(2011)对本校2009级战士学员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出98.1%的战士学员认为英语学了也没有多大用处,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由于通过测试成为军校学员进行英语学习的最大动因,在语言测试中设置文化测试是提高学员文化素质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今国际军事领域运用的是高科技武器、信息化作战和现代化手段。我国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需要的是新型军事人才。这就要求军校学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自身在军事作战、应急处理、尖端武器操作与维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提高军校学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英语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测试中设置文化测试势在必行。
鉴于军校学员英语学习动机在于通过语言测试,除需纠正他们的学习动机外,将文化测试融入语言测试中是提高学员文化素质最当机立断的做法。文化测试的设置应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学者理论为基础,参考实践经验,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李秀梅,张卫东,李洁 2010:35)。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军校学员的主要困难在于:对英文词汇的使用和英汉思维差异的理解上。基于军校学员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借助文化测试研究的理论成果,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内容的可分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入:
词汇是语言中的最小单位,是彰显一方文化的最基本元素。英汉词汇在意义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非等值词汇上。因此,针对词汇的文化测试内容应重点放在非等值词汇上。非等值词汇指:一些英汉词语的语义、或联想义、或感情义在对方的语域中无对等词、或词义完全不同、或词义部分相同。例如:Green line指英国伦敦附近各郡的快速公交线路(黄欣 2002:52),汉语中无此词含义;Red在英语文化中象征血腥残暴,而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Shelter在《英汉大词典》中有“遮盖物;掩蔽;临时收容所”等多个意思。针对词汇的文化测试可选用专项测试,即以单项选择或填空的方式考查个别词汇的文化内涵;或将对词汇的考查放到阅读篇章段落中进行,即运用融入型测试。
大学英语阅读及写作一直困扰着众多军校学员。难点主要归根于英汉思维的巨大差异。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最大的地方存在于句子的连接手段和段落的发展方式上(陈俊森,樊葳葳,钟华2006:277)。因此,这些方面应当是语篇层面文化测试的重点。
外语教学与外语测试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鉴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活动中导入文化教学已成定势。这就要求外语测试中应当设置相应的文化测试。国家需要高素质、懂外语的新型军事人才。从实际情况来看,军校学员学习英语的动机在于通过语言测试。在大学英语测试中设置文化内容既能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员的英语文化素质。抓住军校学员在组句谋篇上的缺陷,文化测试可着重考查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对词汇文化内涵以及语篇构思组织的考查,既可提高学员的语言素质,又可提升学员的文化素养。我国军事人员外语能力及文化素养的提高将进一步提升军事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增强我军的综合战斗能力。
陈俊、樊葳葳、钟华(2006).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黄欣(2002).英汉词典中词汇的非等值问题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0)。
康志鹏(2009).国外文化测试研究概述[J].英语考试研究(11)。
李秀梅,张卫东,李洁(2010).大学英语文化测试研究[J].教学研究(4)。
刘文俊(2007).谈军校学员英语学习动因的缺失问题[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3)。
刘秀芳,王德丽(2011).关于军校战士学员英语学习内驱力的研究与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
陆谷孙(2007).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