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鹏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创业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强调培养受教育者创造新岗位的能力。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关于创业教育的功能,中南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教授指出,创业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本质与核心在于个性教育,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因此,高校通过创业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开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距离现在已经有十六年之久。这期间,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着很好的探索,但从结果来看,与国际上的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根据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创业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全国100所高校近17 270名大学生中已创业的有309位,仅占总数的1.94%,但在未创业的16 961人中75.22%选择“一定要创业”和“有机会就创业”。以上数据显示,国内大学生实施创业的比例偏小,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20%-30%。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大学生已经基本接受这样的观点,即将“创业”看作与“就业”和“继续深造”并行的第三条毕业出路。想创业但又不敢创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距离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关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学者李明 (2012)认为,我国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上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同时,高校在教育上也存在偏差,过于强调标准化、统一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等等。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创业教育的研究陷入了缺乏深度、不成体系的困境,急需打破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亟需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并且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
定制化,即大规模定制,在国外被称为“Mass Customization”,简称MC。关于MC,Alvin Tomer(1970)最早提出了相关的思想,他描述了一种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来提供满足客户特定需求产品和服务的设想。Stan Davis(1987)系统地论述了MC,正式将其命名为“Mass Customization”,其后,Pine,Victor和 Boynton(1993)指出,MC相对于旧的竞争策略而言,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1]。Hart和Taylor(1996)对MC的内涵进行了更为准确的描述:“大规模定制是采用柔性过程和柔性组织结构以提供多样的 (又通常是客户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而这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又必须能与标准的大规模的生产相竞争”[2]。镇璐,蒋祖华(2006)通过构建模型、定量分析,揭示出MC的本质是将大规模化生产的高效率、低成本和顾客定制的差异化优势有机结合,从而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MC的内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大规模” 和“定制化”。“大规模”,强调经济性和成本优势,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模块组合来实现;“定制化”,突出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是企业问题从顾客出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学者们关于定制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盛亚,钟涛(2009)对教育标准化、教育个性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指出定制化教育能够解决教育标准化、个性化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并认为定制化教育的关键是客户定制,其基础是模块化的课程结构[3]。肖福强(2010)对定制化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与企业定制化的比较,指出定制化教育是“学校用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来满足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随机的和不均匀的定制化需求,是一种低成本、高速度的人才培养方式”[4]。同时,他提出定制化教育的意义在于适应不确定的环境,而以学生和用人单位为顾客,实施顾客内部化则是定制化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定制化教育内涵的描述,采用了盛亚等的观点。因此,创业教育的定制化问题关键在于对客户的界定和教学模块化的设计。针对前者,按照环境内部化的思想,客户确定为企业 (用人单位)、行业和大学生。后者根据创业教学的特点,对创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基地进行了模块化的设计。
图1 分析框架
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和必然选择[5]。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仍处于探索的时期。当前,创业口号的火爆与创业教学的冷清、创业竞赛的高调与创业实践的低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区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大多数都致力于开展创业教育,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能坚持开展创业教育的却寥寥无几[6]。所以,将定制化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树立面向客户的办学理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的分析框架如图1。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大规模定制的竞争力体现在客户定制。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其服务的对象是企业(用人单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满足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显然,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市场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实现客户定制就成为了构建定制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根据迈克尔·波特关于顾客内部化的观点,本文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客户进行了界定,确定了以企业(用人单位)、行业和大学生为要素的客户构成,并从客户的差异性、参与性等角度对客户定制进行了以下分析:
(1)企业 (用人单位)定制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同,高校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业家的教育,更应该是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Gofford Pinchot提出了“内创业者 (intrapreneur)”概念,著名学者Burgelmam和Pinchot将内创业界定为利用现存组织内的创业资源和雇员进行新业务活动的建立过程[7]。“内创业” 的研究为拓展创业教育的范围,即面向所有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企业对创业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成为“内创业者”。因此,以企业作为客户,使其进入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中来,让企业参与,并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让其渗透到创业教育的教学中。这种企业定制后的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目的更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从而解决学生因为自身创业意愿不强、或者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而导致的对创业教育置之不理、敷衍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定制能够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高校的办学。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高校就能更好地和企业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出优秀的创业创新型人才。
(2)“行业”定制
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以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针对毕业后马上进入创业的这部分学生群体,高校显然不能简单沿用企业的用人标准来构建创业教育。那么,客户在哪?如何进行定制?本文拟从满足创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或学校资助的要求这一角度,对客户进行确认。获得资金是初创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一能力可以作为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因此,本文将“行业” 纳入客户,即将“行业”内部化。高校创业教育进行“行业”定制,就是指高校从一个具体的创业团队或创业项目视角出发,分析进入一个行业应该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对创业大学生进行跟进式的创业教育指导。关于“行业”定制,国内一些大学已经开始了探索。例如,常州大学开设的“创业诊所”。创业诊所是通过创业导师,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同行诊断”,即时地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教育方式,较好地提高了该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3)大学生定制
大学生定制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刘献君教授 (2011)指出,高等学校应该定制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营造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实施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创业教育强调的是“生本”教育,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因此,大学生定制是创业教育的固有特性。以大学生为客户,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及其价值,通过个性化教育的途径,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新思维的内在动机,从而实现大学生向创业教育内部环境因素的转化。这就是大学生定制的基本内容。高校创业教育推行大学生定制时,应该确立学生即客户的办学理念,让大学生参与,针对个体的差异化,灵活组合创业教育模块,积极打造学生的创业态度,从而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的学习生态。
模块化设计是实现低成本定制的关键。高校在发展创业教育时,普遍感到创业课程教学经验不足,创业教研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投入的捉襟见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大多数高校会因为自身基础差或名气不够而束手无策。这也直接导致创业教育在国内名校与一般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不公平性。因此,模块化设计有益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本文认为,根据创业教育的独立性,可以打破高校之间的界限,构建专业度较高的优质模块。具体的模块有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创业指导师资模块和创业实践基地模块。
(1)创业教育课程模块
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化的涵义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进行课程建设,建立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模块体系;二是高校之间有比较优势的课程模块可以共享,学生可以跨校进修,学分有效。关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课程模块的类型、内容、评价等方面。本文的研究视角是构建基于MC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体系,其特点是客户导向机制。依据上文对客户定制的分析,课程模块设计首先是进行层次上的分类,即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通识类教育课程,和针对学生中的初创业者的创业素质类教育课程。课程模块的内容充分考虑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渗透与融合,例如创业通识类教育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形式体现,而创业素质类教育课程则是以体验课程为主。课程质量的评价方面,采用学者俞金波的观点,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后期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客户体验、客户参与的评价机制。关于高校之间优质创业课程的共享,本文认为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建立一种联盟,借助网络等技术条件,缩短空间距离,共同开发一些创业素质类课程,并在各自的学校进行推广。如果是同城的高校之间,则可以允许学生跨校学习,并互相承认学分。
(2)创业指导师资模块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高质量的创业教育的要求[8]。基于MC的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师资模块化的建设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所谓创业指导师资模块是指针对课程模块的特点,建设师资队伍,形成由专职师资和兼职师资组成的多元结构模块。从分工上来看,专职师资主要承担的是创业通识类教育课程,所以教师的专业性要求高,需要在创业学学科与专业体系方面有着较深的知识沉淀。师资可以通过引进创业学博士,建立创业教席等方式获得。兼职教师则更多地进行创业素质类教育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其中包括实验实训的教学,以及体验课程的教练式指导。师资来源主要是借助地方资源,寻求成功创业者、风险投资商、律师、政府官员等多样化的实践人才。师资模块化的另一个含义是打破高校之间的界限,优质师资资源进行共享。其中,兼职师资的共享比较常见,但专职师资资源的共享还有待加强。本文认为,技术的运用可以推动这一发展,例如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优秀创业师资的个人网站,上传教学资料,并鼓励其开通沟通互动平台,尽可能地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
(3)创业实践基地模块
创业实践基地主要是指用于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硬件条件以及制度政策。我国政府自引入创业教育后,一直致力于推动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创业实践的基地和政策有了,但执行理念和思路尚未成型[9]。基于MC的创业实践基地模块化是指针对客户需求,建设教学体系科学、市场特色清晰、服务配套完整的实习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执行理念和思路上,面向客户需求,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导师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完成活动策划、人员组织、方案执行、控制管理等多项工作。导师的职责是“创业门诊”。按照创业活动过程中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问题,导师分成不同的“专科”。学生在选择指导老师时,可以根据创业问题的阶段性、专业性的特点,询问不同“专科”的导师,也可以选择有行业背景的导师,在整个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黄伯云教授在总结中南大学创业教育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创业教育是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高校不能“闭门造车”,应该与社会、政府一起构成“三位一体”的科学、高效的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和体系[10]。定制化的思想起源于制造业,通过将技术与管理思想完美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市场差异化的需求问题。这一理论应用到高校创业教育中,对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地发展创业教育,对提高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本文对高校创业教育定制化中的核心问题,即客户定制与模块化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创业教育所面对的客户应包括企业 (用人单位)、行业和大学生,不同的客户在需求上也有着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差异。高校应该树立面向客户的办学思想,通过课程模块、师资模块和实践基地模块的构建,推动校企的深度合作,更有效地建立与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运行体系。高校创业教育定制化的研究还非常少,可借鉴的文献不多,本文对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理论深度、实证分析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地开展研究工作。
[1]Pine II,B.J.,Victor,B.,Boynton,A.C.New competitive strategies:challenges to org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BM systems Journal,1993,32(1):40-64.
[2]Hart.C.W.,Taylor.J.R.,Valuecreationthroughmass customization.Achiev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ough mass customization[D].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 seminar,1996.
[3]盛亚,钟涛.基于大规模定制思想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1):93-96.
[4]肖福强.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
[5]屠丹丹.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6]苏雁,葛金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秘诀 [N].光明日报,2012-03-28006.
[7]Arnolds Cecil A,Christo Boshoff.The Influence of McClelland's Need Satisfaction Theory on Employee Job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frican Business,2003,(7):89-95.
[8]朱晓芸,梅伟惠,杨潮.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 [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2-85.
[10]黄伯云.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