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爱芬
(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安阳 455000)
我们在2010年8月~2012年2月应用恩替卡韦联合和络舒肝胶囊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26例代偿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1],且符合以下条件:(1)HBsAg阳性且 HBV-DNA≥1.0×104copies/mL;(2)肝功能为child-pugh A级;(3)既往均未接受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4)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及遗传代谢性肝病肝炎病毒感染。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64例,男 48例,女 16例;年龄 39~66岁,平均(56.0±2.7)岁;病程 1~22年,平均(7.4±1.6)年。对照组 62例,男 44例,女 18例;年龄 31~72岁,平均(55.4±3.0)岁;病程 2~30 年,平均(6.9±1.3)年。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保肝降酶等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恩替卡韦片0.5 mg,1次/d;口服和络舒肝胶囊1.5 g,3次/d。两组疗程均为1年。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ALT、AST、TBIL、ALB)和HBV-DNA阴转率等情况。
2.1 两组肝功能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ALT、AST、TBIL、ALB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 ALT、AST、ALB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检测结果比较 (±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检测结果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ALT(U/L) AST(U/L) TBIL(μmol/L)ALB(g/L)治疗前 202.5±10.7 197.6±16.9 93.4±16.6 29.0±3.4治疗组 64治疗后 65.6±5.9**△54.7±8.2**△ 42.4±10.8* 33.6±2.0*△治疗前 205.0±12.4 189.4±20.3 90.3±20.2 27.4±5.2对照组 62治疗后 89.3±17.1**97.5±13.3** 54.6±15.7* 29.9±1.8*
2.2 HBV-DNA阴转率 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血清HBV-DNA阴转率为85.9%(55/64),对照组阴转率为4.8%(3/6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度恶心,未做特殊处理后自行消失。未观察到肾功能损害等情况发生。
最新国内外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是首要治疗,并指出恩替卡韦是优先选择的药物[2]。恩替卡韦是一种新型碳环2'-脱氧鸟苷化合物,属于鸟嘌呤核苷类似物,体内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三磷酸盐,通过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抑制病毒多聚酶的启动、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的形成和HBV-DNA正链的合成。恩替卡韦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在细胞内代谢为相应的三磷酸盐并掺入到HBV-DNA中,对HBV的复制和表达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极低浓度即可抑制HBV的复制,而其细胞毒性则很低,有着十分优良的选择性治疗指数[3]。与拉米夫定相比,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具有高效、低耐药的特点。拉米夫定每日口服100 mg可明显抑制HBV-DNA水平,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病毒耐药变异的比例增高,第1、2、3、4年分别为14%、38%、49%和66%,从而限制其长期应用[4]。而恩替卡韦5年的耐药率仅为3.3%[5]。和络舒肝胶囊由白术(炒)、白芍、三棱、红花、鳖甲(炙)、桃仁、郁金、茵陈、海藻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解毒保肝、软坚散结等作用,综合照顾到肝病的各个阶段。本研究观察到恩替卡韦联合和络舒肝胶囊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一方面更利于保护肝细胞、有效逆转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同时具有毒副作用少的特点,从而延缓和阻滞了肝硬化的恶化与进展,不失为防治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王思望,严有望.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011,30(6):735-738
[3]姚光弼,张定凤,王宝恩,等.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剂量的研究[J].中华肝脏杂志,2005,13(7):484-487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62-170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肝脏,2011,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