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张鹏
今年初,包括百度、阿里、腾讯等在内的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就“移动性”展开了周密的商业计划,同时大刀阔斧地重新规划了企业组织架构,由此,传统互联网企业转战移动互联网的决心可见一斑。电信运营商在2013这一年也在积极备战,不仅大胆尝试几大基地的公司化运营,同时也紧跟移动互联网趋势,在即时通信、社交、移动支付等重要领域都做出了明确的产品布局。由此看来,移动互联网即将取代互联网,成为当下乃至未来产业各方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本次专题特邀运营商和第三方机构的专家点评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发展。
Q:您如何评价2013年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走势,这一年出现了哪些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沈鸣:2013年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主导企业开始往金融行业渗透,也就是所谓的移动金融或互联网金融,这当中不仅仅是手机支付和金融产品线上销售这种移动互联网的表现形式,其实质还是大型(移动)互联网企业正在转型和突破型发展,正在通过原有用户、渠道、平台、数据等优势转入到金融领域,商业模式更加多元化,可以看到的是国内主流互联网企业开始深入涉足该领域,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百度理财、众安保险等。
张小东: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产业真正由浅入深地改变用户工作、生活、理财方式的一年,以全球为例,随着多个国家4G牌照的发放,智能手机用户新增规模同比增长45%,不含Wi-Fi的移动流量同比增长100%,AppStore年分成收入预计达到50亿美元,Facebook移动端广告收入占其整体广告收入的41%,是PC端广告收入增速的4倍移动。从中国来看,3G用户同比增长81%,不含Wi-Fi的移动流量同比增长63%,百度搜索收入中10%来自于移动终端。
以“余额宝”为典型的移动互联网金融在数月内颠覆了用户只能在银行、基金机构进行理财的传统认识,且其收益率之高、操作之便利也超乎想象。移动支付、应用商店、微视频、即时通信类等移动互联网新产品也层出不穷,功能也趋于完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组合成熟。
张菊:通信/社交、购物/支付、地图/导航在2013年成长为移动互联网的三大平台应用。BAT(百度、阿里和腾讯的简称)今年初纷纷调整企业战略,欲打破内部组织壁垒,整合PC端的优势资源转战移动端,同时做到开放平台、聚合开发者资源、争夺产业话语权。
网页浏览器/搜索引擎依然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信息门户,不过如条码/二维码扫描等逐渐在2013年成为浏览器/搜索引擎的标配,这也将使得浏览器/搜索引擎成为移动电商的重要流量入口。此外,浏览器/搜索引擎更是优质商业内容货币化的重要途径。相信随着更多“轻应用”的兴起,很多内容都会在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中被应用,尤其是那些垂直领域的内容生成。
Q:中移动副总曾经公开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正在从流量计费转向内容计费,这种趋势在2013年是否凸显?有哪些征兆?
沈鸣:个人感觉这种趋势还要等4G网络正式商用后才会凸显,随着网络速度的上升,流量资费将会进一步下降,这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对促进信息消费的要求,也是政府和社会对普遍服务所给予的期望,但内容计费不一样,内容服务不是普遍服务,而是个性化的需求定制,其附加值更高。国内版权环境的改善,内容服务的品质提高,对用户来说是愿意买单的。
张小东: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确实存在部分从流量计费转向内容计费的特征,特别是一些用户基数庞大,可替代性低,比较优势强的移动应用,如应用商店、微信增值、部分LBS应用等。
由于收费主体由运营商(收取流量费)变成了移动互联网运营商(收取内容费用),收费模式也由收面粉钱(成本带宽费用)变为收蛋糕钱(业务应用费用),电信运营商必然存在严重的失落心理。但个人认为,按照内容收费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张菊:流量收费和内容收费并不矛盾,我同意移动端的优质内容更容易实现收费,但前提是要能高效的实现内容与使用者之间的高效对接,比如百度和UC在做的轻应用。流量收费也会更加多元化,比如以前流量主要是品牌商/广告主来收费,未来将会拓展到电商和零售商。
Q:商业模式的改变对于市场格局有何影响?互联网企业、运营商、应用开发者以及其他产业成员之间的市场定位和角色又发生了怎么的调整?
沈鸣:商业模式的改变有两种,一种是颠覆型,这往往会加速一些企业崛起和一些企业沉默,这种商业模式往往是新业态、大平台和变革的游戏规则的综合体。另外一种是伸展型,伸展型商业模式往往依赖上下游产业的协同,自身定位与自身能力相关,正所谓用户为王、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并非大家都是王,而是谁能抓住用户亟待想满足的诉求,谁就是商业模式的顶端。
张小东:从全球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来看,互联网企业而非运营商或者应用开发者等主导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是必然规律。展望未来,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所以运营商或者应用开发者应该努力变身为运营商兼互联网企业或者应用开发商兼互联网运营企业。
张菊:BAT将会成为IT和云服务的中介公司,中小企业市场/个人用户将是他们未来3年的主战场。应用开发者和用户将在这一过程中受益。运营商将会面临BAT在中小企业云服务市场的正面进攻。目前这三家互联网企业都在大力兴建数据中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因为应用托管、服务外包等特色服务而逐渐进驻。以淘宝为例,淘宝店家可以将IT资源放于其IDC中,并采用淘宝IDC的技术团队进行服务运维,实体品牌进驻淘宝还可以将一系列的IT工作完全打包给淘宝的IDC团队,而这种PaaS甚至是SaaS的方式将对运营商的IDC业务造成直接的冲击。
Q:曾经,资本市场看好移动互联网这一宠儿;如今,移动互联网发展多年,其前景是否依旧被资本市场看好?
沈鸣:依旧看好,因为移动互联网不是网络渠道,而是一种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可以延伸用户许多实体需求,并可无限扩展。
张小东:无论从2013年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市场规模增速,还是从新推出的应用种类数量、以及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基于云的内在整合可能性等多个指标来看,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依旧向好。
2013年多个移动互联网应用高超的盈利能力,如移动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和商店、移动广告等等也证明了移动互联网行业蕴含很多个高投资回报率的机遇,虽然抽中的概率类似于砸金蛋,但是资本市场仍然很有兴趣去砸开每个金蛋。奥秘就在于抽中金蛋的概率×金蛋的投资回报率远远大于100%。
Q:哪些移动互联网应用在2013年“最吸金”?这其中有何市场门道?
沈鸣:移动互联网的市场门道还是那句话——谁最贴近用户,谁愿意改变用户生活,用户就会用手来投票,马云做到了,马化腾做到了,李彦宏也做到了,比如大众点评、携程、优酷等许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也都做到了。
张小东:任何资本都有天然的逐利性,移动互联网应用作为在各个行业的解决方案,也是依据其潜在的投资回报率进行评估的。可以说,任何具有较高投资回报率且具有成熟替代线下业务的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都会吸引资本追逐。这些应用,从目前来看,最终的盈利点都是落在第三产业的流通环节,这与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严重偏低也有较大的关系。
张菊:垂直电商和优质商业内容成为2013以及未来3年最重要、最吸金的应用。市场细分/用户图谱和内部数字化员工成为赢家的秘籍。
垂直电商在今年移动互联网市场中蓬勃发展自不用说。这里提到的优质商业内容(UCG),不仅仅单指人,也可以是一个技术团队或小型公司。在互联网中,5%的“黄金”人群创造了80%的优质内容,他们连续大量地生成了优质的商业内容,迅速积累了人气指数,而未来,这部分人群将被那些追求用户点击率和人气的互联网企业所追捧。
至于赢家的秘籍,个人认为,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如果没有清晰的用户定位和细分市场就等于是没有市场,企业需要为自己的目前客户群勾勒详细的用户图谱,比如辣妈、宅男等等,找到用户特征关系,并根据不同的市场目标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内部的数字化员工也是应移动互联网兴起后的一种趋势,全球数字化蔓延的大趋势下,企业想要提高曝光度就需要找到自己的数字化员工,比如雷军就是小米的“数字化员工”,华为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倡导自己的高层提高曝光度,逐渐转化成为企业的“数字化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