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梅 施金波
张国强废墟上挺起的脊梁
□文/王 梅 施金波
编者按
4月20日,雅安发生7.0级地震,再次牵动亿万颗中华儿女的心。5月12日,汶川地震五周年,如今的汶川什么样?本期《延安精神颂》栏目,向大家讲述在玉树、汶川灾区重建中,基层干部和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张国强(右二)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扎西大同村村民诺昂加(右三)家中与诺昂加家人交流。
“新房子已经住进去了,现在天气暖和了,我们要赶快把院落和围墙建起来”。张国强正在结古镇旦周多杰家里手拿尺子,一边比划着一边说,眼前的这位康巴汉子就是现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政协副主席、玉树县拆迁征地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强,他告诉记者,目前结古镇民宅已建好并入住,近期他负责协调院落和宅门建设工作。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时任玉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张国强迅速组织成立了玉树县人大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织人大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第一时间投身到了搜救生命、救治伤员、安抚群众、恢复秩序的战斗中。
张国强说:“当我从废墟里站起来,发现自己并没有死,就想一定要为玉树做些事。”
张国强深知要想重建新家园,征地拆迁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如果不能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依法做好这项工作,就会面临灾区群众过冬难,孩子无学上,病人不能医治等问题。张国强在思索:“这份重任到底谁来担?”“当领导应该做什么?”于是,2010年8月,他主动请缨,担起了玉树县拆迁征地领导小组组长,和500余人的拆迁队伍,肩负起了灾后重建征地拆迁工作的重任。
“玉树重建,市政道路先行。”2010年10月,打通北环路的重任落在了张国强和拆迁小组的肩上,时间只有两个月。10月的玉树已经是寒冬了,面对密如蜘蛛网的住户,张国强和他的队伍硬着头皮扎进了住户之中。
60多岁的更确巴毛在民主北路(北环路)有一幢三层楼,这座房屋凝聚着老人一生的心血,也是儿女们的寄托。拆除那天,老人提出在自家的房前照张相片,当快门按下的那一刹那,老人失声大哭……此时,地震刚刚过去5个月,很多人还没有从失去家人和家园的悲伤中走出来,看着老人哭了,拆迁队工作人员哭了,张国强也哭了。
为了尽量帮老人保存家里的家具,张国强和拆迁组用手搬,用肩扛。寒风吹干了他们的眼泪,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身躯。
顶着大风和刺骨的冰雪,在土方作业的漫天灰尘里,张国强和拆迁小组成员每天东家进西家出,一天下来,嘴巴、鼻孔、耳朵里全是黄土……在他们的努力下,2010年12月底,北环路宣告通车!北环路是玉树结古镇的交通要道,通车后,有力地支持了玉树灾后重建工作。
然而,北环路的打通仅仅只是张国强征地拆迁工作的开始。
拆迁征地绝非易事。张国强的发小当周是结古镇某厂的负责人,因该厂影响到某大型商住楼的规划落地,需要拆除,在拆迁现场,当周指着张国强的鼻子狠狠地说:“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你竟如此绝情!”
每每面对这样的质问,甚至威胁电话、恐吓短信,张国强总是给自己打气:将来大家会看到一个全新的玉树,迟早有一天大家会理解我和拆迁小组,我们要敢于承担,敢于面对!
3年来,张国强一直住在玉树县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外间办公,里间住宿,历经数次搬家,大立柜已经散架了,用胶带纸缠上;床更简易,是用角铁焊的床架,只有一张木板和一个垫子。张国强患有丙肝,由于长时间体力透支,病情复发,有一次被紧急送往医院,20多天后,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拔掉针头,再一次来到了重建现场。
如今,结古地区8000多户的拆危清墟工作已近尾声,玉树大地正褪去伤痕累累的躯壳,重新散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看着眼前这个全新的玉树一点点成形,一天天健壮,张国强的心里那个“家园梦”一点点清晰起来,心中也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