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培训中发挥政府作用探析

2013-09-03 02:42沈央儿
职教论坛 2012年36期
关键词:探析农民工培训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然而由于农民工数量庞大、从事的职业工种复杂、流动性大、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加快农民工培训俨然成为城市化建设必然选择,而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政府须对农民工素质的优化与能力的提升采取非常之道,突破体制壁垒,开展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农民工教育培训,推动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农民工; 培训; 政府作用; 探析

作者简介:沈央儿(1972-),女,浙江慈溪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2012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培训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编号:2012N078),主持人:沈央儿。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44-0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要从农业化方式中走出来,目前经济发展正经历着一个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农民工问题既是农民问题的突出表现,也是影响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这个数据近年来还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民工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仍然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重要制约。同时,这些外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比重占到76.5%,且多数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农民工日益庞大的群体规模和十分缓慢的市民化进程之间的矛盾,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因此,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塑造其“有文化、懂技术、会生活”的新市民形象,成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主要目标。而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以及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本文结合浙江省农民工培训的现状,作一探析。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培训的现状——以浙江省为例

(一) 新时代农民工的特点

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是数量大、群体性强。农民工外出务工表现出较强的群体迁移特性,通过亲属、朋友的绑带关系进城就业占很大比例,现实显示,中西部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现象,剩下老人与儿童留守,农村劳动力基本都常年出外打工,即使是没有进入大城市,也在不断向县城乡镇转移。如果从农村移民的整体倾向看,近年迁移的人口接近8个亿。二是流动性大。一方面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大,由于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工只能从事中低层工作,经常是做完一个工程,就得换一个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外出打工就是为了提高收入,其工作地也是经常流动的,哪个地方待遇高就往哪个地方跑,区域流动性非常大,近些年一些城市出现的“民工荒”就是这种特性的集中体现。三是地位边缘化。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技能缺乏,大多从事着城里人不愿干的脏、苦、累的工作,农民工还难以被城市人接受、难以融入城市主流,同时农民工也无法享受城市市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处在城市的边缘地位。

(二)浙江省农民工培训现状

浙江省地处东海之滨,是个经济大省,企业中务工农民的数量已经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数量,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显得更加重要。根据中央精神,浙江省委省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紧抓农民工培训工作,2004年提出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政府通过计划分解、层层落实、目标责任考核等办法,着重做好农民工素质培训工作。到2009年底,浙江省绝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实现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累积培训农村劳动力1114.8万人,实现了874万人的转移就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加快推进,浙江省的农工民培训工作也及时做出了调整:一是转换农民工培训模式,逐渐由引导性培训向技能性培训方向转化,实现与稳定就业的对接;二是加强自主返乡农民工的自主创业和再就业培训,帮助农民工提升劳动技能或者重新学习掌握第二门技能,实现再就业、再创业。同时通过政府培训、企业培训和市场培训等多种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平台。在培训经费上,采用政府、培养单位和培训个体多方承担、相互结合的方式,使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起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企业通过自主培训,邀请专家上门授课和师徒结对传艺等方式,使部分农民工也学到了技能。社会机构的培训灵活多样,也为农民工提供了个性化的技能培训需求。通过几年的努力,浙江省的农民工培训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已经从“量”的适应性培训逐渐向“质”的提高性培训转化。

(三)当前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当前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体现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进度较慢;组织宣传不够深入细致,少数地方和一些小企业、家庭作坊式生产工厂的农民工培训信息未能得到及时传达,影响培训的覆盖率;培训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乡村培训点的办学水平不高,缺师资、缺设备、缺实习训练场地,难以保证培训质量;培训层次尚待提高,不能适应企业对高技能员工的需求;农民工培训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培训机构分散、政府多头管理现象比较普遍等。

二、积极发挥政府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作用

农民工是个大群体,农民工培训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政府是农民工强有力的依靠。在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推进农民工培训的转型升级。

(一) 加强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农民工培训不仅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而且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各用人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利于调动农民工培训各大资金来源主体的投资热情;同时,大力宣传和推广农民工培训工作先进县市的经验与运作模式,强化示范带动,积极挖掘农民工培训先进典型,特别是农民工通过培训后发家致富的事例,以事实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的培训意识,鼓励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自觉加入到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行列中来,使他们尽快通过培训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工,充分发挥其主体创造作用。

(二) 整合资源,加强培训体系建设

政府应认真总结培训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提高农民工培训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重大社会效益的认识,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开展对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前瞻性研究与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长期规划,以增强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前瞻性,为动态地提高农民工培训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动适应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增强农民工培训规划对于农民工培训供给和培训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在当前农民工培训需求不断扩大且加快分化的背景下,整合集成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因类制宜地突出农民工培训的重点,通过调整、组合、配置、共享、集聚和重构等方式,把政府内部彼此分离的职能和政府外部参与农民工培训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其他组织以及分散、闲置、低效益运转的教育培训资源,整合成为农民工培训提供优质服务的培训体系,使农民工培训资源中的各要素优化配置、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促进培训供求的协调衔接,以发挥政府公共资源的最高效能和农民工培训体系的最大效益。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就业机构、民办培训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同时,对现有的培训基地进行动态管理,通过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农民工培训基地的市场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完善政府机构对农民工培训的功能定位与促进非政府培训机构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农民工培训体系,进一步增强农民工培训体系对于农民工增收和扩大就业的支撑能力;把加强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完善农业劳动力转移转业的服务体系与政策环境结合起来,缓解农民工对城镇就业和生活的不适应性,消除其在城市的“过客”心理,消除对培训的潜在需求有效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重重障碍。

(三)加大投入,形成多元融资机制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惠及农民工、企业、地区乃至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属于准公共品,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在其出资中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首先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并纳入财政预算范围,确保其长期稳定增长;在财政支持资金总量增长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对农民工培训的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使服务地方经济的外来农民工都能享受到政府给予的关怀和优惠政策。企业在提高人力资本投资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多元化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的份额。与此相对应的,企业通过提高待遇、提供更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来减少农民工的流失,降低对农民工培训投资的风险。对于其它所有资金来源做好统筹规划、激励资助和协调落实,不断优化财政和其他主体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方式,加强财政和其他支持资金的使用监管,提高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和机制。

(四)优化内容,提高教育培训实效

政府有关部门要牵头做好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预判预测,并且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及时地调整培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保证培训质量的高效性。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农民工,国家应根据行业标准和市场实际需求,对其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要进行市场细化,缩小培训内容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编制符合农民工培训的系统教材和统一的标准。必须突破培训的单一性与局限性,在培训教育农民工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扩大教育培训面,对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等方面也要进行渗透性培训,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和生活技巧教育,增加人际交往、个人修养、交通法规、基本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技能与生活技能并重,自理能力与身心健康并重,从整体提升新移民的综合素质,成为现代复合型多能力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注意区分层次,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主要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工,要实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农民工中的精英人物,因其具有一定的生活、生产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并已经在城市长期生存发展的新职业工人,政府除了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来推进,还应对农民工自发组织的培训予以支持和鼓励,形成稳定的机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于有条件的农民工,还应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力度。同时采用就近培训原则,让培训进社区进门栋,让农民工充分感受培训就在他们身边,尽快开办夜校,短班,记分制等学习方式,方便农民工学习。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在城区和各县、市、区设立若干个农民工培训中心,分地区对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也可采取逐级培训的方法,努力扩大培训的覆盖面。注重培训内容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只有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更加契合农民工的需要,贴近农民工实际,才能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培训进度上,要把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培训并举,使农民工在提高增强增收、就业和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现代产业竞争、就业竞争的挑战,提高农民工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能力、社会发展需求的表达能力以及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地位的能力,从而促进城市化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

(五) 完善机制,推动培训工作长效发展

逐步完善农民培训工作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联动机制、调节机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工培训体系框架中的政府主导型和市场导向型两大农民工培训系统有机结合,并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构成政府主导和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和完整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在市场化运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潜力。必须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政府重点培育、引导农民工培训市场发展,创建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切实做好有关农民工的培训规划,确保培训扶持政策的有效执行;做好相关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工作,建立对各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效果上的评价和奖惩机制,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市场秩序的监管,严格检查监督农民工培训专项财政支持资金使用情况的;强化市场对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筛选机制,积极鼓励行业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培训市场,努力改善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的政策环境,通过公平竞争,促进不同类型培训机构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对培训质量的检验和评价来争取培训资金和政策支持;引导农民工培训机构进行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及相关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加强合作。逐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形成“培训在前,就业在后”的就业机制,政府及时推进体制治理与法律完善,修订公民身份与公民权利的对等要求与农民工移动承接机制,切实维护公民合法的政治经济权益,特别是自由权、平等权、参与权、居住权、劳动权、休息权和社会福利权等。经济大潮维护和稳定务工人员,必然要求努力消除公民身份的差异,确保全体国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建立农民工的利益保护机制,消除其后顾之忧,为农民工培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面对市场需求,鼓励培训机构提高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拓展培训领域,引导和激发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在培训供给方面,实现政府与培训机构的分工协作,促进培训供求协调。

参考文献:

[1]The 2009 findings report on monitoring of migrant workers,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Rural Division, 2009.

[2]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work Office of Zhejiang Province ,Internal information,2011 May.

[3]Liu Zhongm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raining the rural workers,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vol.10, pp. 55-57, 2007.

[4]Huang Kun, Migrant workers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vol. 7, pp. 51-53, 2008.

[5]Wu Lan,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hina Adult Education, vol. 23, pp. 110-112, 2009.

[6]Huang Xiaoli,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statu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Continuing education, vol. 10, pp. 40-42, 2009.

[7]Chen Jingjing and Chen Longge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for Peasant-workers Targeting Community Education,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vol. 4, pp. 71-75, 2011.

[8]San Tingmingt,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 Research & Exploration, vol. 6, pp. 56, 2011.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探析农民工培训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探析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