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宇, 张永夏, 莫蓓莘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据不完全统计,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成功率。分析其主要原因大致有:①没有坚定的创业决心,很多大学生都没有把创业作为毕生的事业去对待,虽然激情万丈,但却浅尝辄止,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②技术能力不足,没有创业资源就盲目行动;③创业相关综合能力不足,尤其是管理技能不成熟,导致其创业倒在胜利的门槛上[1-2]。这折射出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位,同时也呼唤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培训。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于国内外高校产学研结合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为原则,进行了从大学生创新实验、产学研结合、成立创业班构建创业培训体系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使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均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教育新模式,取得了大幅度增加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的实践成果。
创业人才应具有事业心、创造性、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大学教育不仅是学术性教育,更重要是职业性教育,前者是告诉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科研方法,培养哪些科研素养;后者告诉学生应该掌握哪些职业技能,培养哪些职业素养。大学应当成为创造型、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创业教育应该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学业和创业应该成为一个互相促进的运作过程[3-5]。我院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教会学生创业,为那些具有创造性和创业激情的大学生打下坚实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促使他们及早地投身创业实践或做好创业准备。
目前实验教学中提供的内容缺乏综合实践创新性,涉及创业能力训练的综合项目没有形成体系[6]。生命科学学院以不同专业学生组建创业团队为单位,设计具有产业前景的小项目为内容,全面训练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创业能力。项目开展的相关技术和内容,目前已有部分可供学生选择,如小动物皮革标本、骨骼标本制作、植物特效标本制作、琥珀标本制作、生物稳态系统、立体绿化等,同时也支持学生自主创意。
创业小团队实践教学模式,鼓励本专业学生邀请不同学科同学参与,团队不仅要研发技术,更加要进行成本核算、经营管理、利益分配和质量控制等。通过团队模拟创业,引导学生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创业结合起来,着力培养自己的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创业小团队实践教学主要依靠学生自学,指导老师则是主要引导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让大学生创业团队通过横向交流、相互促进、跨专业学习管理专业、经济专业、法律专业等多方面知识;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创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科学认识创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深刻领悟他人的创业经验,奠定创业的素质与能力,减少创业的盲目性;积极推动创业实践,让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经验的实际运用,这些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低年级本科生中开展创新实验课程,以科研项目为单位进行合同化管理,以论文形式结题。参加项目的学生设计实验、开展项目、获得结果,再进行结果分析、统计和讨论,并以正规论文格式上次创新实验课程报告。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强,创新意识丰富,勤奋工作,热爱科研,实验严谨认真,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强的学生[7]。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提供了进一步以国家基金为依托参加老师的科研方向,获得成果的学生团队参加学校团委的挑战杯项目、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开放基金项目和教务处的创新实验等资助。这些项目以国家基金为依托,项目起步水平高,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使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就掌握了系统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为其毕业后出国留学、进入研究生学习或参加工作和创业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9]。
产学研结合是创业班教育的重要手段,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从本科生入学就开始直到毕业的全过程的不断教育:本科生入学后一年级,学院聘请合作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学院客座教授为本科生开展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创业思想的熏陶,促进大学生积极学习理论基础;二年级时,本科生以校外课程形式参观企业,在企业接受新员工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创业的思想,促使大学生回到学校后选修与创业能力相关的更多跨学科课程;三年级时,本科生进入企业进行具有固定岗位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初步实践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回校后针对性加强知识的不足;四年级时,本科生可以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去实践他们的创业理想(图1)。
图1 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分年级工作纲要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工作体验、更多类型专业工作环境及实际工程工作,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实际出发思考、探索、发展和针对性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发挥年轻人思想敏锐、敢想敢干的气质,结合自身特点和企业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开创工作方法、开辟创业途径,使企业、学校、科研三方面均受益[10-11]。利用企业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的天然属性[12-13]。通过产学研结合的人才模式开展,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的运作过程、管理方式、经营思路和企业文化。
创业型人才和职业人不同,职业人是可以培训的,创新创业是精神性的东西,创业人才要带有企业家性质的感觉,具有使命感,有精神感召力[14,15]。在市场里面寻求自己创业的根据地,或者做一个公司也好,创业是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几乎唯一的手段。创业型人才要有创业精神,激发和引导大学生产生创业激情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更加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具备创业能力,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正是实现这一能力的重要模式。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应本着“鼓励、支持、扶持、倡导”的原则,尽可能为创业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就是对决心迈出创业步伐的同学,在思想上加以鼓励;支持,就是要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在制度安排上予以支持,使创业的同学能够妥善处理学业与创业的矛盾;扶持,即在技术、生活等方面对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借助学校的创业咨询、跟踪辅导、技术指导、生活补助等政策加强本专业学生的创业扶持力度;倡导,就是要宣传,褒扬敢于创业、主动投身经济建设的奋斗精神,为他们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他们成为其它同学学习的楷模[16-18]。
通过组建创业班构建创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面试的提升,这不仅利于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同时,因为他们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企业、高校和留学接收学校的欢迎,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率也显著上升;另外,正是这些措施的开展,也带动了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创新活动,近年来,共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2项目,参加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得16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得6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4篇,其中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32篇(SCI收录论文2篇);本科学生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专利2项。所以,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促进的是大学生全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大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的各方面工作水到渠成,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均充分体现了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改革方向之一。
创业班模式的探索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又一次探索,通过跨专业传授创业相关经济、法律、管理等多种知识;通过创新实验培养科学思维和逻辑能力;通过组建创业班,设立创业项目小组实践创业实战,磨练创业能力;通过与产学研实践教学结合,让创业班学生汲取成功企业的架构、管理和经验,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统计发现:组建创业班构建创业教学的模式,促进大学生自觉成为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勇创业的高情商创业人才。
[1] 张桂春.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2011,27(4):58-62.
[2] 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5):12-14.
[3] 胡长效,蒋留生.国外创业教育实施途径及对我国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107-108.
[4] 单 刚.构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2011(9):51-53.
[5] 魏 趁.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61-64.
[6] 屈长青,姜双林,姬云涛.全面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6):120-122.
[7] 邵景玲,孙好芬,宋代敏.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创业型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1(2):78-80.
[8] 方晓冬.促进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1):35-37.
[9] 葛 莉.就业竞争力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75-77.
[10] 曾尔雷.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6-29.
[11] 朱莎莎.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181.
[12] 钱玉梅,郑艳春,曹稳根,等.“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下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1):118-119.
[13] 安立军.基于创业教育构成要素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4):62-65.
[14] 任路瑶,杨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17-20.
[15] 杜运周.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接方法探讨-台湾中山大学的经验介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35-38.
[16] 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J].复旦教育论坛,2010,8(6):56-60.
[17] 洪 娟.论基于高职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6):139-141.
[18] 李 政,刘 阳.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创业精神与就业绩效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2):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