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孙越鹏,王 尧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62)
随着天津市滨海新区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素质技能性医药人才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也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技能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适用于企业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企业积极有效地参与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天津市滨海新区医药产业涵盖了化学制剂、原料药、生物制药、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已经聚集了包括葛兰素史克、诺和诺德、诺维信等大型生物医药制造企业,中新药业、金耀集团等国内龙头企业,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美国亚历山大公司等生物医药孵化器,哈娜好、美国德普等医疗器械企业以及大批快速成长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包括天津博纳爱杰尔、凯莱英等,生产设施、技术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干细胞技术和治疗药物等领域的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疗器械等领域有明显优势。
笔者对天津市滨海新区101家制药企业5年内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结果见图1。
图1 101家制药企业5年内发展规划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54%的企业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有较大规模的扩大,将建立新的生产基地或公司,有近31%的企业计划缓慢扩大企业规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有64%的企业将在跟主业有关的上、下游行业领域开发新的产品,开辟更大的市场,有18%的企业将实现多元化发展。可见,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内,制药企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笔者共对天津市滨海新区101家制药企业5年内对高职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有51%和26%的企业在未来5年内,对高职学生有大幅度和小幅度的用人需求。目前天津市滨海新区拥有包括大型生物医药制造企业、传统中医药生产企业、生物医药孵化器和医疗器械企业在内的200多家企业,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各占一半,2012年将实现产值100亿元人民币以上。可见,天津市滨海新区制药企业蓬勃发展。制药企业的发展对高职学生来说,就有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表1 2012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对高科技人才需求的学历结构调查统计
(1)对高职学生通用和专项职业技能要求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学生的通用技能要求非常高,均高于55%以上,对专项技能的要求较低,大多低于50%。
(2)对高职学生最缺乏的职业素质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最缺乏的职业素质比例较高的为学习创新能力(35%)、团队协作能力(31%)、自控能力(27.5%)。
(3)对高职学生最缺乏的职业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学生缺乏的职业意识中,责任意识以57.5%的比例高居首位。
(4)企业要求高职生应具有的学习能力中,迅速适应新环境、新岗位工作的能力以47.5%的比例高居首位。
调查显示,天津市滨海新区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职层次,具有一定的基本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较高,较高学习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较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从事一线生产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而目前高职教育在安全环保职业技能、协作能力、计算机操作、学习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部分医药企业的转型对高职学生和在岗人员都提出了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要求。“一次学习,终身受用;一次就业,终身享有”的观念已成为历史,每位社会人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己,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天津市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天津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快速增加以及国家新GMP、GSP规范的实施,医药产业出现了研发辅助人员、生产操作人员、药物分析人员、机械维修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医药物流人员等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现象,医药高职院校要及时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信息,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更好地为产业服务。
国家新GMP、GSP等一系列规范的实施,将推动医药企业新一轮的优化、重组、转型和淘汰,产业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规范的实施,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医药高职院校应依据新规范对人员技能、素质的要求,以岗位职业技术、技能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形成富有职业特色的教学理念。通过与企业进行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的“三共”合作,大力推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一个“共生共荣”体。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企业的发展则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天津市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医药高职院校与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紧密合作,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开展校企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技术服务能力和实用技术研发能力,强化学生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校企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校企紧密结合,共同培育人才。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职业化,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职业技能的考核,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学生个性的培养。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企业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和考核评价方式纳入职业技能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企业选才、用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考核内容、形式等方面以及考评员组成上都给予企业参与权。
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掌握一定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同时也是具有健全人格,具有良好道德信念,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生存的社会人。生物医药产业因其具有的行业特殊性,对人才的选拔比较注重法律意识、职业责任心、学习能力、吃苦精神、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时间和效率观念、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按照以上培养目标,医药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医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定位准确。在人才培养上强调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意识的培养。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职业技能方面必须紧贴企业需求,以岗位需要为原则,强化训练,达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1]。
(2)构建适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通过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出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素质和技能需要的课程模块,构建适用工学交替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如采取学校独立建设,校企共建,政府、企业、学校共建,依托行业建设,企业参股建设等方式。实训基地应按照企业的运行机制进行管理。实践教学应实现校内、校外合一;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业、产品合一;仿真、实操合一;教学、科研合一;服务、创新合一的教学新理念。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效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强化他们的职业技能,同时注重从行业、企业引进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2]。
“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职业教育和实践素质教育,让学生大量参与项目实践及企业实践,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让学生一毕业即拥有良好的职业竞争优势,成为企业适用人才。
双证书教育的核心实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规范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开发、课程结构、教学师资、教学指导以及教学活动分析过程,形成一个以任务执行为主体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1)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增加与专业和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工种资格证书考核的种类,同时围绕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内容的需求,坚持不间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增加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关的课程,将行业和企业的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为学生双证书的获取奠定基础。
(2)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为提高学生的取证率提供物质保证。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和行业、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完善实训设施、设备,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作为实训考核的标准。通过鼓励教师考取相应工种的考评员资格证书;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3]。
(3)采取在校内设立技能鉴定站、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处联合考核、利用行业内技能鉴定站、利用其他相关技能鉴定站资源等多种方法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提供保障。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素质、创新创业能力。职业基本素质就是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职业岗位素质就是从业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时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术,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这是从业人员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质。创新创业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将职业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课堂教学是落实职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主动参与操作、主动参与探索;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心理、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按实际工作岗位及各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等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道德及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将企业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活动当中;将与企业相关的竞争、质量、效益、服务等职业意识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直接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竞赛、演讲甚至是标语、标牌的制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1]魏银霞,郭庆.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0):38-39.
[2]张学洪,王文,徐建平.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3-24.
[3]赵艳林,文鸿雁,朱军桃.地方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