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的中心馆—总分馆模式研究——以杭州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为例

2013-09-01 08:27冯继强杭州图书馆杭州3100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馆制总馆分馆

●梁 亮,冯继强 (杭州图书馆,杭州 31001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设计有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科学的制度设计,二是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下,相关法制缺位的现实中,前者是保障运营的基础和前提,而后者则是考察该体系是否具备可持续生命力的体现。

“总分馆制”是当前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中比较推崇的模式,“嘉兴模式”、“南山模式”和“禅城模式”等多见诸于文章之中。近年来,杭州图书馆也不断探索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有效模式,从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的“一证通”,到城乡一体化建设,再到“中心馆—总分馆”模式。对该模式的探究,应该从其概念及形成过程、运行机制效果方面进行阐述,进而了解这种制度设计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1 中心馆—总分馆模式的发展背景

2003年,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之初采用的模式是“联盟式总分馆制”,即在实现“九馆一证通”的基础上,以“图书信息一证通”工程为平台,通过9馆的合作共建,以及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服务点的网点建设,逐渐形成一个以杭州图书馆为总馆,区、县(市)馆为分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为基层服务点的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从而构成跨行政区域的图书馆联盟。其特点是保持各成员馆“人财物”不变的情况下,统一了技术平台、文献分编、业务服务规范、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在文献通借通还、书目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大服务、大流通。2007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社会服务最高奖“全国第十四届群星(服务)奖”。

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的需求不断提高,服务体系的建设成为满足城乡居民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一种必然,作为总馆的杭州图书馆要全面顾及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2000多家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建设与服务,压力与日俱增。在借鉴诸多国内外总分馆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如美国公共图书馆“一元化”垂直管理系统和英国伦敦市立图书馆分层管理的模式,杭州图书馆提出了构建“中心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并于2011年力促杭州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委办发〔2011〕150号)文件(简称“两办意见”),用行政手段规定了区、县各级政府在“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各自的角色与担当,也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标准与方法,具有较高操作可行性、推广性的“杭州模式”水到渠成。

2 中心馆—总分馆运行机制

2.1 中心馆-总馆

确立杭州图书馆是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中心馆,也是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业务指导中心、文献保障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专业培训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同时明确其主要职能是承担对区、县(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的规划、指导、协调、评估;整合区县(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检索平台和服务标准;加强与高等院校图书馆、专业性图书馆的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等。

杭州图书馆主导制定了“十二五”杭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和服务标准,成立地区采编中心与文献保障中心,设专项经费保障区和建立文献物流中心。推动政府就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正式发文,由此带动区、县政府颁发相关配套的实施意见,成立杭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分管副秘书长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人为副主任,市政府各相关部委办局分管负责人和杭州图书馆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区、县(市)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为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工作。

2.2 总馆—分馆—亚分馆

各区、县(市)图书馆作为当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总馆,是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文献保障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承担对本辖区内所有亚分馆的业务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和评估等职能,人、财、物统一管理与协调。本文选取江干区图书馆和桐庐县图书馆两个总分馆作为样本予以介绍和分析。

2.2.1 江干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表1 资助主体和管理主体

表2 人财物管理

表3 总分馆业务关系

从上表内容可以看出,在这种紧密型总分馆管理模式下,总馆通过人财物对分馆的各项业务全面掌控,为提升每一个分馆的办馆条件和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街道(镇)和社区(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服务质量,从而保证了分馆和亚分馆两级基层服务网络的正常运营。通过《江干区图书馆分馆工作人员职责》对总馆下派到分馆的管理员进行考核,由江干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件《关于开展“书香钱塘”基层示范、达标图书室评选活动》来加强总馆对分馆的业务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和评估等职能。

根据《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的各项要求,①《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2011年9月“征求意见稿”。以江干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两个分馆为样本,从建设标准、服务标准以及业务状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4 丁桥镇分馆与采荷街道分馆基本情况

表5 丁桥镇分馆与采荷街道分馆业务数据对比

从以上样本分馆的建设情况可以看出,在“两办意见”的行政督导下,在“十二五”杭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整体业务设计下,按照《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具体业务要求,通过中心馆—总分馆模式,各总馆及分馆在设施设备、经费与人员、文献资源、服务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提升。

2.2.2 桐庐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表6 桐庐县图书馆总分馆关键因素

表7 分馆设施设备及服务标准

表8 桐庐县总分馆相关业务数据对比

读者可用计算机 16台 174台 增幅达108%工作人员由总馆配备,队伍稳定,且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年购书经费 无常态化投入专职管理员 无 1名购书经费的投入得到常态化,为可持续办馆提供重要保障开放时间 无固定开平均达3.25万最少不低于1万元放时间 429小时/周 平均每个分馆的开放时间可达35小时/周服务人数 3700人次 52673人次 增幅达142%

通过总分馆制,桐庐县总馆与分馆的办馆条件明显改善,文献保障程度大幅提升,整体取得的效果明显。(表数据均为12个分馆总和)

桐庐县图书馆是中心馆—总分馆模式中最早尝试总分馆制的试点之一,在总分馆制的探索过程中为“大杭州”范围内推广、实施“中心馆—总分馆”模式提供了很多可参考性经验。资助主体、管理主体、人员配备、经费与文献等关键要素符合总分馆要求,在此基础上分馆设施设备、人员经费等也达到相关要求,能够按照《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开展图书馆业务和向读者提供图书馆服务工作,在开放时间、服务人数方面体现了服务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3 结语

构建总分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公众就近、便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知识、文化资源和其他服务,让公众享有“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界对总分馆制进行了有益尝试,出现了“嘉兴模式”、“苏州模式”等诸多成果,但在我国现行财政分灶体制下,其可持续发展性成为业界所关心的问题。“中心馆—总分馆”模式绕过“财政分灶体制”给可持续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阻碍,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馆制总馆分馆
“文化+”视野下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创新思考
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实践研究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民族地区博物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青海省博物馆为例
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实施路径研究
浅谈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总分馆制”让文化服务伸向远方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