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云
青川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 罗 云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中共广元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确立了“生态立市”、加快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决策部署。近年来,青川县立足生态优势,大力推进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努力探索一条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之路。
坚持生态兴县,夯实生态基础。一是确立生态发展战略。2011年,青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十二五”时期把青川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生动诠释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内涵。二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大力优化国土资源配置,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实施土地整理20万亩。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全县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得到了整体提升。三是实施“绿色增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不断培育优势产业基地,建成茶叶基地20万亩,核桃基地20万亩,油橄榄8万亩,山桐子5万亩,杜仲5万亩。建成省级林业产业强县。生态资源已成为青川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立足生态优势,壮大生态产业。一是着力发展生态工业。实施生态工业强县战略,按照“一区多园”的空间发展思路,全面推进20平方公里竹园经济开发区建设,将竹园新区建成50亿元工业园区。以川浙产业园为重点,打造产业转移集中区。大力支持生态食品产业园、小企业创业园、石材产业园发展。二是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绿色山珍、名优绿茶等六大特色产业。抓好示范带动,每年每个乡镇建成至少1000亩农业科技示范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做好“三品一标”的申报。全域推进“银杏富民工程”,三年内将扶持群众栽植银杏1100万株。三是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发挥大山、大水、大生态的优势,以A级景区创建为重点,以生态文化观光为核心,以参与性、主动性、体验性旅游项目为突破,全域规划构建“一心两线三片十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大格局。
坚持示范引领,建设生态文明。一是坚持“以创带建”。以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为统领,扎实推进生态县、文化县等“六大工程”建设。二是坚持项目带动。以项目带动作为重要抓手,围绕“生态青川、美丽家园”,每年实施生态工业等七个方面的70个重点项目,通过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内容、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示范项目,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三是打造生态城镇。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以县城建设为龙头,将县城纳入全国首个4A级景区创建的范畴进行打造。四是培育生态文化。注重群众性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建立“十二户联动”机制,积极开展“百场文化下乡”活动,加大薅草锣鼓等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全县五分之四河流水质达Ⅱ类标准以上,城镇和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9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100%;县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8%提高到71.5%。
生态产业快速崛起。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青川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发展的生态特征得到充分体现。全县三大产业比由2007年的41.2:24.9:33.9调整为25.7:41.6:32.7,实现了工业超农业、三产超一产的历史性突破。一是生态工业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以新材料、生态医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矿产品加工四大板块的工业发展体系。近三年来,园区建设累计投资2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不足0.5平方公里扩展到4.1平方公里,园区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80%以上。二是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绿色山珍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园区化、带状化、规模化发展,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4家,地标产品达到5个,建成有机产品基地6个。三是生态旅游突破发展。唐家河风景区、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城先后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201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分别增长82%、60%。
生态文明显著提升。一是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青川、美丽家园”的思想共识进一步深入人心,“山青秀、水清美、人亲切”已经成为“生态青川”一张靓丽的名片。二是生态文化合力日益增强,青川特色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日益融合,传统文化同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紧密相连,包括以薅草锣鼓为代表的生态农耕文化、以川北名居和穿斗结构为代表的生态人居文化、以唐家河为代表自然生态文化。三是生态创建全面推进,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县、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省级优美示范县,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先进县,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县创建加快推进,已累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0个、生态村40个,文明单位328个。
保护生态环境是前提。青川县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积极创新,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加大整治力度,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以环境提升来带动县域经济,把对县域环境治理的投入作为一种投资,使环境保护成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了综合效益。
发展生态产业是支撑。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承载力之内的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青川以生态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把生态优势作为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着力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力争实现生态和经济融合、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培育生态文化是核心。青川始终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将生
态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各个方面。广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创新体制机制是动力。从广大群众最向往的产业发展、最关心的生态环境、最需要的资源培育问题入手,全面推进生态
经济体系、生态功能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新青川。
保障改善民生是目的。青川始终把维护、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建立十大救助制度,全面推进14个特困村建设。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把青川当作一个全域景区来规划,城乡统筹来设计,把每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打造,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园林小品来提升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城乡一体有机链接。(作者系中共青川县委副书记、青川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