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战文化及其研究的思考

2013-08-30 08:04苏光
中华文化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化

苏光

【摘要】抗战文化不是孤立的偶然发生的文化存在,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抗战文化;爱国主义母题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3)01-0076-2

“文化”一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而言之,“文化”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这是大文化概念;二是指精神形态,这是小文化概念。小文化观,包括文化组织机构、报刊传媒、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宗教等等。

抗战文化,就我的理解与研究实践来说,以采用小文化界说为宜,偏重于抗战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的研究与论析。抗战文化活动,主要为抗战文化中的“第三厅”、“文工会”、“文协”、“文运会”等等,《中央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大公报》、《新蜀报》、《星岛日报》等数十家报纸与《抗战文艺》、《文艺阵地》、《文化先锋》、《七月》、《群众》、《中苏文化》、《东方杂志》等百余家刊物,以及抗战文化运动、大型抗战文化集会、抗战文化论争等等。抗战文化成果主要指抗战文化专著与作品文本。

抗战文化是一种完整的历史存在,有其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从时限上讲,抗战文化的上限为1937年7月,下限为1946年5月。1940年前为抗战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1945年10月前为抗战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1945年10月到1946年5月为抗战文化的尾声阶段。从空间上讲,抗战文化包括国统区文化、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化、沦陷区文化以及香港与台湾的文化。抗战文化是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文化人和同情与声援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外国文化人在这一时空里辛勤劳作的结晶。

抗战文化蕴藏着丰厚的爱国主义母题。其中,既有血与火的战斗和英雄情结,更有民族解放与个性解放意识、启蒙与忧患意识、批判与自省意识、苦难与生命意识、流亡与孤儿意识、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下的文化论争意识以及与爱国主义交融的国际主义等等多重内涵。这样的爱国主义也即是胡风说的“全民性的爱国主义”。“全民性的爱国主义”成为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为了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也正是得力于这一“全民性的爱国主义”的支撑,中国人民才度过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劫难而开始获得新生,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尽了应尽的责任。

“全民性的爱国主义”母题的抗战文化,不是孤立的偶然发生的文化存在,而与中国传统文化、“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因此,审视与研究抗战文化时,自然要顾及到两个大的文化层面。一是纵的文化层面,即把抗战文化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层面去考察,发掘出它所具有的历时性特性与承传、刷新。二是横的文化层面,即把抗战文化放在其时世界反法西斯文化层面去考察,揭示出它所具有的共识性关系及重要地位。于此审视与研究,便会显现出抗战文化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忠君爱国”的思维模式而有了现代化特征;抗战文化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的继续与发展,又是它走向未来的必经阶段;抗战文化是其时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有力一翼。

抗战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表征,值得我们去解读与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