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想信念引领受众 以红色历史昭示后人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西柏坡来电》的创新和追求

2013-08-29 12:21安振国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电报西柏坡演播室

■ 安振国

作者: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西柏坡来电》主编

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河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十回大型文献纪录片《西柏坡来电》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作品,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成功之作。在河北卫视首播之后,这部作品在业内和受众朋友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收视率超过同时段诸多综艺类节目,网上点击率连连攀升。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黄金收视时段播出了这部作品。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对这部纪录片进行了高度评价:“在当前娱乐、低俗、炒作、浮躁之风屡见不鲜的视频阵地中,此类红色纪录片(《西柏坡来电》)的出现,净化了视频资源,赢得一批80后、90后年轻受众,难能可贵。”

电报领衔 视角独特

去过西柏坡纪念馆的人都会被一面壮观的电报墙所吸引,在这面墙上铭刻着许多让人震撼的历史和故事,《西柏坡来电》的创意也正是源自这面电报墙。它以这些珍贵的电报为主线,以相关的文献资料为佐证,用电报作为节目的关键词,凸显电报的主体功能和引领作用。

众所周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著名的三大战役及新中国开基创制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是党中央在西柏坡调度指挥的。那么,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党中央靠什么指挥千军万马、引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西柏坡来电》告诉受众:这神奇所在就是电报,就是“西柏坡来电”。

这部纪录片是国内首家以电报为载体、采用章回体形式制作的纪录片,用四十回的篇幅、1000分钟的时长,从毛主席、党中央在西柏坡发出的数百封电报这个特殊的视角,来透视全国解放前夜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战役、重要人物与西柏坡的渊源,重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路径,展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电报谈兵、决胜千里的理想、信念、智慧、意志和风采,展现人民子弟兵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从而提高受众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对于我们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形式新颖 主持精彩

传统的文献纪录片采用的是“画面+解说”的叙述手法,中间加一些历史见证人、事件亲历者或者专家学者的采访,近年来一些片子又增加了情景再现的手法。而《西柏坡来电》则是国内首部采用主持人演播室讲述和章回体形式制作的纪录片。四十回的题目格式全部是“××××:×××××××”。前面四个字为每回节目的关键词,后面七个字为本回节目的阐释和陈述。如,第一回《电报谈兵:风云际会小山村》,第二十回《师生对决:兵戎相见太原城》,第四十回《天翻地覆:百万雄师过大江》。为了锤炼这些题目,主创人员发扬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精神,反复修改,精心打磨。从最终收视效果来看,这些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高屋建瓴、先声夺人、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作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中央电视台原军事部主任刘效礼审看《西柏坡来电》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为纪录片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为使这部大型文献纪录片的整体风格保持统一,每回节目均有一个总导视、一个分导视。总导视为3个问句,分导视为2个或3个问句,而且相互之间层层递进,力求达到悬念迭起之效果。每回节目结尾是一首四句七言诗,合辙押韵,总结提升本回节目内容。这样使得整部作品的章回体色彩更为浓厚。

演播室讲述部分是整个节目至关重要的环节。节目主持人我们最终选择了张秋歌。他是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形象沉稳,反映敏锐,庄重大方,又不失风趣幽默,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在业内享有“话剧王子”的美誉。同时他在电视剧《上将许世友》中扮演过许世友,对解放战争那一段历史做过功课、做过研究,这为他主持《西柏坡来电》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最终选择他担任主持的重要原因。

同时,为了增强真实感、现场感,提升节目的质感和张力,我们在演播室搭建了大屏幕区、触摸屏区、发报区、电报墙区、地图区、窑洞区、文物演示区等若干个区域,根据每回节目的主题和具体内容,发挥主持人舞台经验丰富的优势,导演调度主持人游走在这些区域之间,使得主持背景不断变换,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

事实证明,主持人张秋歌我们选对了、用对了。他的声音不是那么干净,略显沙哑,但显得有沧桑感,有历史感,有纵深感。他压得住,在演播室就像一位善于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讲述节奏,并揉入表演、朗诵、歌唱、模仿相关人物方言土语等艺术手法,讲述生动有趣,避免了空洞说教的灌输模式,使演播室讲述部分和外拍短片有机地衔接在一起、融合在一起。

叙事清晰 真实生动

作为新一代电视文献纪录片,《西柏坡来电》内容丰富、事件复杂、人物众多,但它却给受众以多而不乱、叙事清晰之感。它按内容成集,把一个个要表达的内容分别在每一回中说深说透。每一回都有一个主题,有着自身的结构,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把四十回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新中国的孕育、诞生,使全片具有一种宏观的从容大气的风格。

同时,面对纷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西柏坡来电》主创人员努力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寻找和发现最典型、最有意义、最有趣、最鲜明的事实和场景,以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的手法把它们再现于屏幕,给受众以信息、知识、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例如,在第十一回《九月会议:组织决战总动员》中,本期节目编导通过查阅《我的父亲邓小平》(作者:邓榕、邓林)、《邓小平参加“九月会议”始末》(作者:袁德金)等史料,在节目中制作了一幅邓小平从宝丰到西柏坡的三维立体地图,辅之以那个历史时期小平同志的照片和敌机飞行的画面,生动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理想、必胜信念、牺牲精神和革命胆略。

再如,在第十二回《关门打狗:战锦方为大问题》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此时的城墙上下到处喷吐着死亡的火焰,特别是标志着东野(东北野战军)攻上城墙的旗手,更成为守方(国民党军)集中射击的目标。9纵26师76团5连战士朱万林第一个登上城墙,刚刚竖起红旗,就中弹牺牲;班长赵洪梁负伤后忍痛爬起,第二次竖起红旗,又被手榴弹炸倒;排长刘金第三次举起红旗,呼喊着战士们前进,然而转眼间就被打成血人;战士李玉明第四次举起红旗,这次大部队终于杀入城内。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就发生在短短的三分钟内。”这段扣人心弦的叙述,生动展现了我们今天的红色江山是多么来之不易!

今天,电报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渐渐淡出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次用“西柏坡来电”,用电报的手段,用或许即将消失的这种通信方式来揭示、演绎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再次演绎“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的光辉历程,这不仅仅是再现历史的本身内容,更重要的一点是给今天的电视受众,尤其是给使用新通信技术的年轻人们一种衔接历史的概念,给他们一种不要中断的、整体的对红色历史的记忆,包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盼。

猜你喜欢
电报西柏坡演播室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传“电报”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应用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