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西南林业大学 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生态位理论(niche)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众多学者并未对生态位理论有统一的概念认识,Grinnell(1917)最早定义空间生态位[1];之后的学者如Elton[2]、 Gause[3]、 Hutchinson[4]、 Whittaker[5]、Oduml[6]、Leibold[7]、Pinak[8]等对生态位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扩展或再细分。国内关于生态位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王刚[9]、马世俊[10]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多种生态位的概念。虽然生态位的概念没有统一,但是其基本思想都是指基本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生物单元的相互关系。生态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种群变化等生态学领域。随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渗透到城市景观、旅游规划以及企业管理等许多社会学科领域。
生态位在旅游中的应用最早是黄芳(2001)提出的[11],她认为某些生态学原理,如生态位原理可以为旅游领域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解决旅游区域优化系统,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国内运用生态位理论研究旅游大致可分为:旅游资源生态位、旅游地生态位以及区域旅游生态位等研究。
在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研究中,李向明(2007)认为旅游资源在旅游系统中占据的位置和发生的功能及作用,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生态位宽度,其选择策略主要包括生态位的拓展、调整、协调和优化四个方面,并以江西省为例分析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李丰生等(2008)认为旅游资源生态位是在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过程和所有旅游资源品相特征中的发展地位和作用,并指出旅游资源的整合主要有错位开发、协同发展以及拓展策略。
在旅游地生态位研究中,邹仁爱等(2005,2006)认为旅游地生态位是指旅游地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所具有的生存位置以及在旅游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并探讨了旅游在协调开发过程中的策略。孟德友(2006)等在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巴拉河乡村旅游发展中生态位的重叠现象和发展策略。祁新华(2006)等对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的生态位态势进行定量分析。向延平(2007)以湖南凤凰为案例分析点进行生态位态势的定量分析。王刚等(2008)对珠三角地区的主题公园的生态位态势进行对比研究。
在区域旅游生态位研究中,汪清蓉等(2008)提出区域旅游生态位的测量由4大维度和32项变量构成,并探讨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的竞合模式。祁新华等(2004,2005)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目前国内基于生态位的旅游研究理论介绍较多,深入研究较少。引入生态学理论,有助于客观有效地分析旅游生态位的特征和规律,更能通过定量分析而科学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旅游生态位是指旅游地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发生的作用、体现的功能以及与周边旅游地的相对关系。旅游生态位概念如同传统生态位理论一样,充分反映了研究单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相关学者研究旅游生态位理论包括旅游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旅游生态位分离与重叠等理论,本研究就是运用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对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旅游生态位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根据前人的研究理论,可以将旅游生态位分解为“态”和“势”两个基本属性[12]。“态”是表示旅游地所处的状态,是旅游地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和周边旅游地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旅游统计数据里面可以用旅游地的旅游总收入或者旅游总人数、旅游资源评价等指标反映旅游地的状“态”。“势”是指旅游地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所产生的影响力或支配力,如生产力、经济增长率等,在旅游统计中可以用旅游总收入变化量或者旅游总人数变化量、旅游增长率等变化量来表示旅游地生态位的“势”。在分析旅游地生态位时,不仅要了解旅游地目前所处的状况和发展情况(态),也要了解旅游地的旅游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旅游地与周边旅游地之间的竞合关系和影响力(势),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旅游地生态位的发展变化规律。
旅游生态位态势计算模型为:
式中:i,j=1,2,3…,n;Ni为旅游地i的生态位;Si为旅游地i的态;Pi为旅游地i的势;Sj为旅游地j的态;Pj为旅游地j的势;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Sj+AjPj称为绝对生态位[13]。计算结果在0~1之间,数值越大越接近1,说明该旅游地在区域旅游圈中影响力越大,占支配地位。数值越小,说明该旅游地在区域旅游圈中影响力越小,所处地位可忽略。
对于旅游地生态位定量分析来说,可以将旅游总收入或者接待游客总人数作为旅游生态位的“态”,将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总人数的变化量作为旅游生态位的“势”,以一年为时间周期,则量纲转换系数Ai和Aj为1。
旅游地在长时间的发展下,旅游生态位的态和势会发生变化,如果旅游地得到良性发展,旅游生态位的态和势得到相应的增长,这就是旅游生态位的扩充。相反,若生态位的态和势不增反减,我们就称之为旅游生态位的压缩。旅游生态位的扩充理论反映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管理方可根据旅游生态位的发展情况适度调整发展策略,避免恶性的生态位重叠带来的旅游生态位压缩现象。
旅游生态位扩充模型可表示旅游生态位的扩充程度,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14]:
式中:T为旅游地生态位扩充的程度和大小,P为旅游地生态位的势,S为旅游地生态位的态。当T>0时,表示该旅游地生态位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处于扩充状态,影响力在逐渐增强。当T<0时,表示该旅游地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压缩。当T=0时,说明该地旅游发展停滞,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位于平稳的状态。
云南西双版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环境具体表现为多雨,高温,湿润,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雨林气候均在西双版纳表现出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素有“热带植物王国”的美誉,境内现存大面积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具有科考研究价值。其中野象谷、望天树、原始森林公园已是驰名中外的生态旅游景区。在该景区范围内,游客可以体验到地域特色强烈分明的植物景观。近年来望天树景区发展势头强劲,将热带雨林景观、猎奇探险和科考集于一体。同时该地区是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傣族园民风淳朴,民族特色浓郁。西双版纳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广大游客。
本论文选择西双版纳全年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总人数为指标,收集从2001~2011年每年旅游总收入和全年游客总量数据,运用上述理论模型,分别计算西双版纳旅游绝对收入生态位、接待总人数绝对生态位以及旅游生态位扩充率。
表1 西双版纳地区2001~2011年游客量生态位测算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从2001~2011年,除了2003年非典事件的影响,其他年份(2005年除外)游客量变化规律是在逐年上升,游客量的绝对生态位(2003与2005年除外)也在逐年增加,从游客量生态位扩充率可以看出,西双版纳发展速度极快,尤其是从2006年开始,游客量生态位扩充率居高不下。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西双版纳接待游客总人数为247.01万人,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为1012.65万人,翻了近5倍。游客量生态位扩充率T>0,说明西双版纳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的旅游生态位扩充现象。
表2 西双版纳地区2001~2011年旅游收入生态位测算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从2001~2011年,2002年略微下降,旅游总收入总体而言逐年增长,旅游收入绝对生态位也大致逐年增加。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总收入为16.27亿元,2011年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00.24亿元,翻了6倍多。旅游总收入生态位扩充率从2003年开始一直大于0,尤其是2005年以后,旅游总收入生态位扩充率值很高,说明西双版纳近年来的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的旅游生态位扩充现象。
通过把生态位态势理论和生态位扩充模型引用到西双版纳旅游分析中,客观实在地反映了该地旅游的发展情况,为旅游地开发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有利于后期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和分析视角。但是旅游生态位理论还处于未成熟的阶段,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而且,这种模型与研究方法是在理想状态下的结论,在指导旅游地发展策略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是一个初步探索,随着旅游生态位理论的不断完善,还可以尝试其他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更深入。
[1]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7,16(6):46~51.
[2]Elton C.Animal ecology[M].London:Sidgwick and Jackon,1927:63~68.
[3]Gause G F.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M].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34:19~20.
[4]Hutchinson G E.Concluding remarks[J].Cold Spring Harbor Symp Quant Boil,1957,22:415~427.
[5]Whittaker R H,Levin S A,Root R B.Niche[J].Habitatand Ecotype Am Natl,1973,7(5).
[6]Odum E P.Basic ecology[M].New York: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3.
[7]Leibold M A.The niche concept revisited:Mechanistic model sand community context[J].Ecology,1995,76(5):1371~1382.
[8]Pinakae R.Evolutionary ecology[M].6thed.San Francisco:Benjamin/Cummings Publ Com,2000.
[9]王 刚,赵松岭,张鹏云,等.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4,4(2):119~126.
[10]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72~89.
[11]黄 芳.优化旅游系统的生态学原理[J].生态经济,2001(11):19~20.
[12]向延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关系分析——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9(6):1047~1050.
[13]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和扩展假说[J].生态学报,1997(3):324~332.
[14]向延平,陈友莲.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问题探析——以湖南凤凰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12,(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