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娟,景 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海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宜居城市”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是相对于其他城市,或相对于过去而言的[1]。宜居城市服务对象是人,无论是国外的广袤城市、田园城市、邻里单位还是国内,都是以人为本进行城市规划。因此,“宜居城市”必须要将居住、生活、休憩、文化等各个复杂要素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2]。自然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3]。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主义运动是西方学者把人本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实践的一次成功探索[4]。新城市主义倡导“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社区感的城镇生活氛围[5]。新城市主义理论核心是以全局观为背景,把功能多样性、社区感、可支付性、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和谐、平衡的生活和工作社区,赋予城市、社区勃勃生机[6]。本文欲将新城市主义运动思想运用到防城江两岸城市设计中,构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滨海宜居城市。
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防城港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之一,将以彰显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创造一个健康宜居、富有活力且具有凝聚力和地域感的城市为目标。
防城江是防城港市的母亲河,发源于十万大山南麓,全长98km,流域面积843km2,天然落差160m。沿途汇集了扶隆江、大录江、华石江等较多支流,流经扶隆、那勤、大录、华石、附城、防城等乡镇。沿江拐角回旋、滩多、流急。防城江自上而下,依次建有小峰水库、长岐引水坝和木头滩拦河坝等水利工程,承担防城港市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力发电等综合利用任务。它承载了防城的历史和未来。其沿岸的城市滨水区域必将成为防城港市的魅力和凝聚力所在,它是城市的主要开放空间,具有城市“门户”和“窗口”作用(图1)。
图1 防城江两岸现状
防城江及其两岸地区位于防城港市西侧,包括防城老城区、沙潭江核心区与西岸新区沿江区域,是未来防城港市的发展中心城区,是城市“中部兴起”战略的核心地区。根据中心城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双连东拓西延”,形成“中部兴起,两翼腾飞”的发展态势,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因防城江两岸拥有滨江滨海的双重资源环境优势、土地储备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使其可以成为防城港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切入点和试验区。
规划区是东盟合作前沿和桥头堡的防城港市中心区,连接着防城老城区和CBD中心区,背靠十万大山,其水系包括河西新区的水营沟、城区北面的长歧左干渠,南北向连接长歧左干渠和防城江的洗珠河,以及城区东面南北向流入防城江的那傍河,水系非常发达。具有山水城市的生态景观格局和肌理,即外围群山环抱,内部河网密布。
防城江两岸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记载了防城港由“历史的防城”到“现代的港城”的历史时序与变迁,目前两岸地区多为未建设用地,绿化情况良好,环境优美。现状建有伯南公园、灵峰寺,是城区重要的绿轴、“蓝带”。规划区包括“梦幻北部湾”等多个岛屿及多处自然堤岸和江心滩涂。
新城市主义主张从区域的宏观角度来探讨社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日益恶化的居住环境。其理论包含区域、城市和社区、街道与建筑三个层次。并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和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等有关现代城市空间重构的典型模式[7]。
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地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构筑出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规划区根据新城市主义思想作出邻里社区布局,并通过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来容纳不同收入和年龄的社会阶层人群,促进社会包容和群体交流,增进社区活力,以此满足居民交往,达到宜居的目的(图2)。
图2 “邻里”布局
在保护滨水旧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根据地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整治和修缮,并通过改造完善公共设施布局、绿化和公共空间系统,改善居住环境,满足环境宜居。
4.2.1 洗珠河生态社区
洗珠河位于老城区,是防城江的一条支流,是流经防城的重要河流。洗珠河两岸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依山傍水,造就了此地住区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为提供生态居住社区,设计以邻里中心布局,规划各种不同类型的住宅,住区通过建筑空间形态及绿廊系统的合理布局,运用“借景”等景观设计手法,将山体的葱郁生动景象为住区所用,结合各类天然、人工水体为居民创造城市绿洲。
4.2.2 河西传统街区式社区
河西新区位于老城区的河南岸,四水环绕,地势相对平坦,是古闬寨和历史防城的遗址区。河西新区要传承闬寨古城、历史防城的历史风貌,同时,在城市功能上弥补防城区城市功能的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有着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双重重任。布局上,打造老城新区的城市轴线,并沿城市轴线,以传统街区式邻里社区布局,在街区中设计商业和各种城市配套服务设施,构成河西新区传统邻里社区。
4.2.3 滨江公园社区
规划分区有着优越的生态景观环境。诸如完整的自然生态岸线、刘芳英大岭般的山体、临潭水库、水坡水库流出的小河。保留这些自然山水景观,以“生态链接”把“山体-生态水岸-小河”链接成“滨江都市公园”,营造出生态、文化的“滨江都市公园”式的宜居最优空间。在邻里社区的布局中,把“邻里社区”布局在“滨江都市公园”里,构成滨江公园社区的宜居城市(图3)。
图3 滨江社区布局
4.3.1 街区设计
(1)历史街区设计。中山路历史悠久,对于防城港有着深刻的意义,沿路不少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年代,防城主要历史文化遗址之一的禤家祠就位于街区内。为形成中山历史特色风情商业街,通过“修旧如旧,穿衣戴帽”等立面改造手法改造,并增添步行驻留广场,配置绿化、座椅、小型雕塑、废物箱等街道家具,以丰富步行街的布局,为购物者提供休息驻留空间;力图将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使市民感到中山路历史街区在有序、有机地发展,不断地创造一个为人们认同的相容、共存、和谐、舒适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2)滨江BLOCK街区。BLOCK街区是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一种城市开发理念,它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社区规划理论。BLOCK街区的概念来源于美国,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fe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BLOCK 是居住区和商业的集中融合[8](图4)。
图4 BLOCK街区布局
河东地区是防城港市CBD的滨江区,有着丰富的滨江水岸、岛屿等最优的滨水空间,是城市轴线的形象打造和集中展示区域。河东地区邻里社区的布局,沿城市轴线,以BLOCK街区的模式布局,强化城市轴线的商业、休闲、诗意生活氛围;文化景观形象,塑造以BLOCK街区引领滨江都市生活。
4.3.2 建筑更新
规划区拥有代表老城区形象的代表性建筑,其代表了防城的生活界面,设计通过拆除布局混乱、立面效果差的建筑,以传统风格民居重建,完成区域形象建筑展示墙。打通河堤街,使之成为区域生活、文化、商贸、美食、旅游的旅游走廊,形成沿江建筑风貌展示廊道。沿江空间界面通过对建筑及环境的空间形态、道路系统、公共活动空间的统一规划与设计,力求营造出具有传统滨江小镇韵味的特色商业业态。
[1]林柯余,袁奇峰.宜居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特色营造与追寻[J].现代城市研究,2010(6):35~43.
[2]王 东.增强城市实力,建设宜居城市[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28~30.
[3]李丽萍.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2):76~80.
[4]丁文静.新城市主义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城市问题,2006(3):89~93.
[5]王 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J].国外城市规划,2002(3):35~38.
[6]张忠国,季 洁.新城市主义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2011(10):40~44.
[7]曹杰勇.理想社区的现实性运作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讨论新城市主义理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影响[C]//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安:中国建筑学会,2007:270~275.
[8]李鸿新,李 钊.大型居住区设计的理论与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06(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