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远
(江苏省宜兴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江苏 宜兴 214200)
我国加入WTO后,工业发展较快,主要以大中小企业崛起,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我国能源和资源也比较短缺,能源和资源的短缺日益困扰着经济的发展。现今大中小企业主要以“末端治理”为主,“末端治理”即是先排放污染物,等到环境污染到一定程度后,再行治理。“末端治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清洁生产应运而生。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企业中有许多还属于粗放型的经营模式,生产方式落后,污染严重。我国确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中国”的战略目标,改造传统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实现工业集约型经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清洁生产审核对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的“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危险。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清洁生产审核最大的作用是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而技术改进等涉及较深行业知识的层面,则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具有标杆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清洁生产绩效的比较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确定是清洁生产审核活动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可用于寻找减废、减污空间,产品设计和工艺开发的基准,展现环境绩效以及进行清洁生产程度评比等。
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污染控制模式,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保护环境。清洁生产系统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对于一般的不含综合利用的末端治理,其污染物主要是产生后再处理,具有很大的弊端;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比较稳定,产污量明显减少,排污量也明显减少,资源利用率增加,资源耗用量减少,产品产量增加,产品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基本没有污染转移情况,企业清洁生产对全社会、对人民居住都有益。而我们知道的末端治理,产污量多,排污量也多,资源利用率较低,资源耗用量增加,产品产量下降,产品成本反而上涨,这些都是无法与清洁生产相提并论的。
企业清洁化生产是企业发展自身条件需加以改善的前提,清洁化生产离不开制度和审核标准的约束,到底什么是审核标准,企业达到什么样的生产模式才算是清洁化生产,这些都是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清洁化生产指标的确定来考虑的问题。清洁生产可以从相对性原则、污染预防性原则、生命周期预防性原则、企业生产定量化原则确定指标制定的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企业的变动情况(国家的宏观调控),特别是与企业清洁化生产审核重点有直接关系的物料资源输入和输出关系的操作变化,已经进行企业清洁化生产标准,当然得加强审核通过力度。表1综合了企业清洁化生产的审核标准,该审核标准从企业自身能力和服务质量上进行约束,达到清洁化生产的目的。
从表1可看出,清洁化生产在于减少排污量、降低生产成本,而清洁生产审核的目的是实现污染物源头控制,而不是所谓的“末端治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通过清洁化生产发展,有效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证,也可以发展有效的企业环境效益统计方法,不仅可以充分保护环境带来的收益,也会为企业增加实行清洁生产的动力。例如某造纸企业的原料主要为国内收购废纸、进口废纸和纸浆,进口废纸和纸浆采用室内存放,国内收购废纸露天堆放。露天堆放场比较凌乱,没有用帆布覆盖废纸,在遇有大风或者阴雨天气很容易造成原物料流失。由于废旧塑料等废物的存在,导致内置排水沟内阻塞了,这样很容易造成大雨天气下水道排水不畅而导致排水污染物外泄等发生,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企业未能充分地通过企业清洁化生产的要求。以清洁生产促进生成良好的审核标准,合理的监督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表1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标准
我国现行企业数量发展较快,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忽视了环境问题的存在,大力发展自身的技术、自身的工业产值,不管企业的内部清洁化,产品的绿色化,服务的绿色化,一味追求高产值的价值观阻碍了企业的清洁化生产的进程。我国工业企业应该大力发展自身产权,通过引进和吸收外来技术,使自身技术装配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深度提升资源加工利用,推广使用现行的高新技术,实现企业的清洁化生产。政府部门应该协调企业各级部门,负责好企业清洁化生产的审核标准,真正监督企业逐渐适应目前的清洁化技术。除此之外,清洁化生产具有产污量低、排污量低、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极大减少了产品的成本,企业应该综合利用企业的清洁化生产,让其更好地符合审核标准。
[1]国家环境保护局.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段 宁,尹荣楼.清洁生产论文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3]王福安,任保增.绿色过程工程引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延吉,赵新强.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Edward5Cassedy.可持续能源的前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