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分析系统的构建——以南昌市为例

2013-08-27 12:25郝建平周美芳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利用

■郝建平 吴 松 周美芳

城市的发展是在政府的引导、社会的需求和市场调整下的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公共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当前,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就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它已引起了政府及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北京奥运会后,在国内许多城市又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各主办城市政府部门在场馆规划建设时,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在保障赛事运行的基础上,场馆建设要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观点,并且在行动上不断地完善城市的配套功能,以此带动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周边环境的合理发展。为此,本研究从城市发展管理运行的视角,论证了主要场馆赛后利用问题,其目的是为其他地区体育场馆建设在赛后利用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一、国内关于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论述

如何把握好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考虑政府的意见并兼顾市情民意的反馈,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2001年广州市举办了第9届全国运动会,赛后天河体育中心主要由政府主管,政府行为带动了该城市周边区域的发展。有人提出后期场馆资源应交企业管理,实现管理主体的转移,目的是使市场和民意的导向达到优化配置,充分地利用和挖掘体育场馆的优势并服务于民,调整集约化经营的管理思路。2010年广州市又成功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天河体育中心及主要场馆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随后这些场馆实行招标,并陆续交由专业物业公司管理,实现了场馆资源对外开放区域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最佳利用,受到民众的一致好评。

从文献资料得知,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国内大部分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是:第一,设计与实际利用脱节,奢华成风;第二,体育场馆虽属稀缺资源但利用率不高,在经济效益上长期处于亏损;第三,竞技比赛的单一功能与多功能需求矛盾突出,闲置现象普遍。[2]有一些城市在体育场馆设计上缺乏赛后利用的长远规划,维持资金紧缺,同时又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来充实资金来源,以至于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后劲不足。最近10年来,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国内有些城市的体育场馆在设计理念上开始发生一些转变,更加强调赛后的实际利用,讲究场馆功能多元化,其基本思想的出发点是整合利用资源,在保障比赛的前提下,兼顾赛后利用,尽量做到“场馆设计功能的复合化,周边生态环保化,场内硬件设施先进化,外观造型新颖化,主要场馆集中化,次要场馆社会化,场馆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3]。这种理念的改变,有助于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分析系统

要处理好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应综合考虑能力缺口、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三者之间的共同关系。从外部环境来看,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要从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科技要素和法治要素等多个层面来综合考虑,目的是进一步合理确定其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在深入分析场馆赛后利用系统构成的要素阶段,要了解该场馆所必需的各项资源和能力储备。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管理主体不仅需要了解这一阶段的内外因素,还要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赛后利用的集中趋势,以能使这种趋势动态性地体现在资源与能力的发展方向上,即外部环境的要素与内部环境的要素要能产生互动,深入了解场馆赛后利用的资源与能力的不足之处,并采用市场开发手段将资金转移到资源与能力的开发过程中,以此实现场馆利用新的功能定位与方案。[4]因此,笔者提出了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分析系统结构图(见图1)。

从图1可知,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分析系统可分为4个部分,即系统外部环境、系统构成要素、系统功能定位和系统功能运行,由此4个部分构成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功能的整个过程,理论上构成整个动态系统工作发展的循环。

三、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分析系统结构分析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赛后场馆利用系统的管理运行水平,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质量,这是合理调配体育场馆资源赛后利用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场馆承载公共服务的长期目标和导向。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这些系统的关键要素,对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一)系统的外部环境分析

体育场馆作为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公共服务场所,理应有它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这种环境要素可分为政治、经济、法治和科技四大类。

系统的外部环境任务有:第一,先要确定有哪些具体的环境要素可能对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将产生影响及影响的程度;第二,正确识别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服务可能遇到的一些风险,并判断其可能做出的相关回应,确定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不断了解服务对象的行为需求,结合自己的服务能力选择经营手段。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开展,场馆的赛后利用管理必须对政治环境、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要素要有深入的认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城市区域的不同,因此对不同的场馆来说,系统外部环境对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显然,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对此要有自己的判断,以此确定场馆赛后利用的主次顺序。

图1 城市管理视角下的赛后利用系统结构图

(二)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1.管理机制

通过激励、约束、运行等多项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赛后场馆管理机制,其本质就是场馆运行内部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管理机制也是管理功效的核心。

2.功能载体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功能载体应包括区域、类型、层次等,能充分反映城市发展水平。七城会是南昌市乃至江西省迄今为止承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在新建场馆中,注重了赛后利用的改造方便,为赛后高级别竞技体育单项比赛的持续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都提供了良好的软硬条件;在层次载体布局上,经过利用、改扩建、新建体育场馆之后,几乎所有比赛场馆都达到了能够承办国际赛事的水准,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满足各单项比赛的需求,同时有的场馆还能满足健身、娱乐及其他的需要。

3.区域品牌

场馆赛后利用应加强对原有品牌的保护,挖掘无形资源,提升整个城市品牌形象。每个城市都想建立自己的区域品牌,但这是一项不容易实现的工作。七城会在南昌的成功举办及场馆的赛后利用,为政府利用资源打造城市区域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南昌市政府充分利用这次契机,为区域品牌建设做了近期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积极为品牌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加强宣传力度。与此同时,也注意加强对原有品牌资源的保护,避免了无形资产的流失。

4.人才队伍

要做好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工作,应从管理、技术和营销等方面进行人才储备。例如:南昌市政府为做好七城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工作,把管理、技术和营销3方面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其中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在管理人才方面,向社会招聘了一些真正懂体育经济管理的人才,并将核心人员送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管理系进修深造,以此形成一支工作能力强、熟悉业务的人才队伍;在技术人才方面,迅速组建了以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和陪练员为主的精干技术人才队伍,以此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配备了场馆运行专业的技工队伍,保障设备电器的正常使用与维护;在营销人才方面,大胆引进相关经济管理人才,注重实践,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员实行传帮带,选送了部分人员赴外学习,目的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场馆营销队伍。

(三)系统功能定位

运用管理学中的圈层延伸理论对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进行功能定位,即定位于传统维持型还是创新发展型。前者功能是以传统维持型为依托,指导多种业务功能的布局,后者功能是以创新发展型为依托,将部分可支配场馆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向体育产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最佳经济效益 (见图2)。

图2 圈层理论指导下的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图

七城会的发展创新功能主要是图2所述的3大功能。在传播功能方面,七城会的影响力,势必造成体育人口的增加,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整合功能方面,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广泛地吸引更多青少年参加业余体育训练,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体育文化的交流;在策源创新功能方面,注重传统体育的深度开发,坚持低碳体育、绿色竞赛的原则,把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与相关产品的信息服务和特许产品开发服务有机融合,大胆创新外延服务。

(四)系统的功能运行

1.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促进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方面,七城会新建体育场馆合理布局,部分体育场馆在赛后可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从而有效地促进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创造职业生活机会方面,七城会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可以为今后南昌市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南昌市政建设的发展品位,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七城会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还能为市民交往拓展空间,为社区之间、组织之间、区域之间及行业之间的交流,提供丰富的内容与渠道。

2.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作为城运会的遗产,体育场馆必须承担城市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江西的赣鄱文化与休闲文化的耦合是七城会竞技体育文化的延续,前后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各自文化元素的发展。[5]

(五)信息反馈与评价

社会通常在对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赛后利用工作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价时,注重把握社会实际的变化和场馆功能运行的群众反馈信息,该场馆资源存量与能力潜力进行比较,以此确定其赛后利用的缺口之处,并调整资金的投入计划。因此,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长期处于社会持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体育场馆管理主体必须长期保持该场馆功能创新的准备,不断对其内部资源与对外能力进行业态上的调整,以便使其场馆功能长期保持区域性独家经销的竞争优势。

四、总结

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如果管理不当,将给这个城市发展带来新的难题。场馆管理主体如果只是单一地考虑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资源的稳定,那么这种思路都无法适应动态而复杂的社会市场环境。所以,从城市管理社会运行的视角,积极主动地将其赛后利用功能开发战略制定成册,指导实际工作并具有可操作性显得十分重要。

[1]宋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2]叶加宝,徐本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2004,(3).

[4]张钢.迈向全民健身时代——论体育馆的未来发展模式[J].华中建筑,2010,(4).

[5]雷先龙.低碳经济之体育相关产业发展方向探讨[J].企业经济,2011,(5).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