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宜
本刊讯 5月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江苏省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及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徐风紫砂长篇小说《国壶》研讨会在宜兴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及应邀前来参加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文化节活动的一批作家、评论家阎晶明、梁鸿鹰、葛笑政、范小青、张陵、施战军、艾克拜尔·米吉提、柳建伟、吴义勤、赵玫、何向阳、尹汉胤、潘向黎、葛水平、黄蓓佳、彭学明、王必胜、李建军、陈歆耕、张王飞、贾梦玮、汪政、陆永基、舒晋瑜、吴克敬、那耘、何勇、戴军、吕瑞芳、董庆华、范益求、任芙康等参加了本次研讨。宜兴市市长张立军到会祝贺并作热情发言,紫砂工艺大师汪寅仙、吕尧臣、鲍志强、顾绍培、曹亚麟、毛国强、季益顺、徐达明、吴鸣、邱玉林、吕俊杰等紫砂界、文化界代表一百余人出席了会议。
《国壶》系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也是一级作家、紫砂文化学者徐风继紫砂系列作品《尧臣壶传》、《花非花》、《一壶乾坤》、《读壶记》之后推出的紫砂题材长篇小说。全书三十余万字,以近百年的跨度、相隔四十余年的两场中日战争为背景,描绘了两代紫砂艺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家国情怀。讴歌了草根艺人在民族危难之时所展现的崇高气节和精神风范。
会上,作家、评论家和紫砂工艺大师纷纷就作品对于“壶道”的深刻阐述、紫砂语境的精心营造、对手艺人的独特书写以及小说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发表了真知灼见。陈建功说,打开《国壶》,我们看到了徐风对紫砂壶秘籍的传神书写,他对江南风物、紫砂壶的描绘令人拍案叫绝。李敬泽认为,徐风把紫砂与家国、时代紧密结合,在跨国文化、时代大变的背景下领悟壶道,这个角度以及由此展开的人物、事件、故事、情怀,令人神往。阎晶明表示,《国壶》的价值独具,在于徐风把人生、家国、器与道,揉进一把紫砂壶里娓娓道来;而艺术的哲理、真谛通过两代壶王的命运,都描述出来了。施战军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写手艺人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写时代变化对手艺人的影响,一种是通过手艺人展现人性和宇宙,还有就是将二者综合起来叙写。而徐风的《国壶》是在我看到的小说里面综合得最好的。而李建军认为,徐风发现并打开了紫砂文学的一种语境。《国壶》的表述,其实是他对历史、文化、文明、道德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展现了他丰富的文化意蕴。彭学明表示,自己在《国壶》中不仅读到了紫砂壶,读到了风雅颂,读到了艺德馨,也感受到了里面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的力量。潘向黎用诗意的语言说,这部小说用一句紫砂术语来说,片子打得很均匀,传统文化的精魂时而附在壶身上,时而附在人身上,文字编织的紫砂江南是如此精妙逼真,读来确能得到一种浑然一体的享受。何向阳则感受到《国壶》其实一直在养着一种气息,是文人之气、文化之气,最后变成国家的一个气脉。范小青表示,跟徐风以前的作品比较,《国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他的写作自信,这使得小说的文字里面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而吴义勤觉得这部小说最大的优点是语言的韵味,很淡雅但又回味无穷的句子很多,还有就是结构上,情节的跳跃性和空白处很多,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江 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