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同锋
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均非常高。为探究疟疾疫情的有效控制方法,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本研究选取商丘市 2008~2011 年人口范围接近、疟疾发病率 0.1%以上的A镇与B镇作为试点,对其实施不同的抗疟措施,观察其疫情控制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商丘市 2008~2011 年人口范围接近、疟疾发病率 0.1%以上的A镇与B镇作为试点,对其实施不同的抗疟措施,观察其疫情控制效果。
1.2 方法
1.2.1 传染源防治 A、B两乡镇实施发热病监测,已患疾病者,给予 1.2 g的氯喹,分 3 d服用,同时给予 90 mg的伯氨喹啉,分 4 d服用。1 个月后给予同种方法治疗[1]。
1.2.2 媒介防治 2008 年 6 月下旬,A、B两镇均调查 1 次蚊媒的半通宵人耳帐、白天帐内密度、种群比例、清晨猪圈密度,将其当作基线资料。在 7 月上旬,B镇给予杀飞克进行蚊帐浸泡,剂量为 20 mg/m2,A镇不给予灭蚊措施,对比两镇效果;2009 年,B镇继续给予杀飞克,剂量仍为 20 mg/m2,A镇给予杀飞克,同时增加拜虫杀,对畜舍进行喷洒,剂量为 30 mg/m2;2010 年,B镇不给予灭蚊措施,A镇给予杀飞克与拜虫杀,剂量仍保持不变;2011 年,A、B两镇均不给予灭蚊措施[2]。
表1 2008~2011 年两镇的疟疾发病率、分类(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对比采用t值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发病情况 2008 年A、B两镇日疟报告数共 50 例,A镇未实施灭蚊措施,有 44 例,年发病率为 20.13/万;B镇给予杀飞克灭蚊,有 6 例,发病率 2.33/万,两镇的年发病率对比,B镇明显低于A镇(P<0.01)。2009 年,两镇日疟报告数共 46 例,A镇为 41 例,年发病率为 17.52/万;B镇为 5 例,年发病率为 3.14/万,两镇发病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前后对比年发病率,报告数不能正确显示当年的灭蚊效果。2010 年,两镇的日疟报告数共 39 例,A镇 24 例,年发病率为 11.76/万,B镇为 17 例,年发病率为 9.32/万,2010 年两镇发病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 年,两镇的日疟报告数共 7 例,A镇 7 例,年发病率为 3.73/万,B镇未出现病例,两镇的发病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血检情况 2008 年,B镇的血检呈现阳性率、年带虫病发率明显低于A组(P<0.01);2009 年,A镇血检显示阳性率、年带虫病发率明显低于 2008 年(P<0.01)。A、B两镇 2010 年阳性率、年带虫病发率分别为 0.78%、2.73%/0.28%、0.58%,A、B两镇 2011 年阳性率、年带虫病发率分别为 0,三种指标对比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
表2 2008~2011 年两镇的发热病例血检情况
2.3 蚊媒调查 2008 年A镇、B镇的按蚊密度为 0.46/20.38(嗜人按蚊/中华按蚊)、0.08/0.22,两镇按蚊密度对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2009 年A镇、B镇的按蚊密度为 0/2.44、0/0.11,两镇按蚊密度对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2010 年A镇、B镇的按蚊密度为 0/1.16、0/0,两镇按蚊密度对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2011 年A镇、B镇的按蚊密度为 0./0.49、0/0,两镇按蚊密度对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 3。
表3 2008~2011 年两镇清晨蚊帐按蚊密度
A镇 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半通宵的外人饵帐的诱密度与B镇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4。
表4 2008~2011 年两镇半通宵的外人饵帐的诱密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 年 4 年间,两镇日疟报告总数为 142 例,通过实施不同抗疟措施,A镇疟疾病发率有明显下降,B镇的疟疾病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基层防护制度不健全、疫情报告不合理所致。从最近几年的结果得知,已患有疾病的病例,经过治疗与复治后,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控制传染源,降低传播率、复发率[3]。
本研究中,全部疟疾病例给予伯氨喹啉、氯喹治疗,持续 4 d,1 个月后给予同种方法治疗。于不同年份、不同乡镇,分别给予不灭蚊,对人房畜舍、人房灭蚊媒介控制,对比其控制效果。使用畜舍与人方综合灭蚊措施后,疟疾的发病率、各项指标值均有明显下降。这说明,实施畜舍与人房综合灭蚊,可有效控制疟疾疫情。
[1]丁帅.我国间日疟原虫乙胺嘧啶抗性基因dhfr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
[2]盛慧锋.安徽省疟疾局限性暴发流行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
[3]薛新.济宁市 40 年疟疾防治对策与效果[J].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375-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