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

2013-08-26 15:19:28王文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区域经济

陈 跃 王文涛 范 英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2.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100038;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近年来,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各类极端气候事件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是低碳经济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其现实意义在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各地区低碳发展状况与潜力,找到尚存不足或薄弱环节,以便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最终助推地区绿色发展实践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而评价的基点应是对低碳经济内涵的准确把握。我们认为,尽管低碳经济是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提出的,但其本质是人类对于自身发展与资源、环境间关系问题不断反思的结果,强调经济发展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统一,最终促成碳基能源经济向低碳无碳能源经济转型。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目前围绕低碳经济及其区域评价的研究很多,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明确低碳发展的内涵、目标和路径,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清晰的思路。

1 评价的基点与依据: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论研究

1.1 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

低碳经济的正式提法最早见于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随后,Johnston等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CO2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凭借现有技术到21世纪中期实现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据此给出了《能源白皮书》所设目标实现可能性的合理解释[1]。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Nicolars从经济学角度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呼吁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2]。此后,德、日、英等国学者分别研究、提出了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与政策[3-6]。

1.2 广义与狭义视角下的两类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理念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围绕它的研究层出不穷,且不断丰富与发展,“低碳经济”一词也被频繁使用于各种场合。然而,对其确切概念与涵义,学术界尚未取得广泛的共识。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大体上将现有研究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广义上的“目标性定义”和狭义上的“手段性定义”。

从广义视角来看,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高度生态可持续性的新的经济形态,其目标是使人类社会由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我们将这类理解称之为广义上的“目标性定义”,代表性观点有:Dagoumas和Barker认为低碳经济是适应全球变暖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追求碳的最低排放,强调减排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柱[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7];方时娇则将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与外延表述为低碳经济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形态,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8]。

还有很多学者认为较之于实现人类文明生态转型的目标,低碳经济理念更倾向于是一种在保持甚至提高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的同时,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手段。我们将这类观点称之为狭义上的“手段性定义”,代表性研究有:庄贵阳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CO2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9];付允等定义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以低碳发展为方向,以节能减排为方式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0];在此基础上,潘家华等[11]、付加锋等[12]认为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和发展手段,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一方面它对人文发展施加了碳排放的约束,另一方面强调这种约束又不能损害人文发展目标。

1.3 对两类概念的辨析与思考

以上两类低碳经济概念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考察侧重:

(1)广义目标性定义着眼于从绿色低碳的角度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整体趋势和方向进行研判,强调对人类现有的、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经济形态进行彻底的变革、突破和扬弃,最终实现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绝对下降,并促使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因此,广义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可以看作为生态文明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下专注于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的一种经济形态;从当前来看,它是一种“未来”的经济形态。

(2)狭义手段性定义则着眼于当前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方法和人类现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向,特别强调人文发展水平与碳减排、节能、环保状况的协同进步、共同提高,体现对“当下”发展的具体要求。而只有在当下大力推进区域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最大程度减轻经济活动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因此,狭义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可以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和内在要求。

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类概念,根本原因在于各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人文发展,应当也必须在保持发展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的绝对降低;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其合理的人文发展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目前及在将来一定时期内不可能摆脱现有的经济形态,只能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碳排放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相对改善。刘燕华和冯之浚在研究提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时,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不同国家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实现形式因国情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13]。

1.4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义小结

综合以上对国内外低碳经济概念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特别是对两类低碳经济概念的辨析,我们认为,较之于广义目标性定义,狭义视角下的低碳经济概念更强调低碳经济的“阶段性”和要素间“协调性”的特征,并且给出了“当下”低碳发展的手段和要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推进区域低碳转型意义更大、指导作用更强。

狭义视角下,学者们对低碳经济核心要义的理解是明确和一致的:低碳经济是兼顾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强调能源-环境-经济系统中诸要素应协调发展,做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相统一、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相并重、区域发展政策与其资源禀赋相适应。

2 评价的方式与方法:区域低碳经济评价研究

目前,有关区域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对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的评估和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两类。前者旨在定量化地考察区域“低碳”的状态和能力以及导致该状态的深层次因素;后者旨在全面评估包括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碳排放与环境保护等因素在内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综合状况,并试图给出一揽子解决方案。

2.1 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研究

围绕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照研究视角可分为单要素框架和全要素框架两类。早期的研究主要在单要素框架下进行,即用总量或强度指标来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的能源利用水平与主要污染物或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Fisher等分析了1997-1999年中国工业企业的有关数据,得出中国能源绝对使用量及能源强度自1996年以来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能源价格上调、研发力度加大和企业所有制改革的结论[14];Fan等分析了1980-2003年期间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CO2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的原因,认为主要归功于能源强度的下降[15];而Zhang等分析认为导致中国近年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16]。

目前,在全要素框架下开展研究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主流,其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能全面、有效地考察能源使用及其导致的污染物排放过程中诸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或者不同能源要素间的相互替代作用,较之于单要素框架下的研究,得到的能源利用效率或污染物减排绩效更为准确、可靠。根据估计前沿面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参数法与非参数法两种;其中,以DEA为代表的非参数法因不需要事先设定函数形式而得到广泛应用。Hu和Wang以劳动力、资本、能源消费量和农作物种植面积为投入指标,以区域GDP为产出指标,构建了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方法,并测算了1995-2002年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17];Zhou等采用基于环境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得到了世界上前18位排放大国的全要素CO2减排绩效及其动态影响因素[18];吴琦和武春友[24]将环境影响纳入能源效率研究框架中,构建了包含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模型[19];魏楚等[20]、于永泽[21]将 SO2、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纳入进来,对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潜力及完成约束性目标的可能性与潜在损失等问题进行了测算;类似全要素框架下的研究还有[22-23]。

2.2 区域低碳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服务于有关省市的低碳试点建设实践。这类研究的总体思想是,从能源-环境-经济系统(3E)的高度全面考察区域低碳发展的综合状况与制约因素。其一般过程是:以低碳经济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区域低碳发展目标为导向,以3E系统理论为基础,建立起能够涵盖能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多种统计分析与决策建模技术,完成对不同层次指标的定量评估与综合集成,最终实现对被评地区低碳发展状况的系统考察。这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模型的构建是研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分别介绍其研究现状。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目前的研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学者们依据各自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一系列区域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冯碧梅将区域低碳状态解析为三个子系统即自然生态低碳、产业生态低碳和人文生态低碳,在每一子系统(一级指标)中又以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等为核心指标继续分解,构建了包含三个层次的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24];而在唐笑飞设计的中国省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经济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低碳产业被作为一级指标[25];屈小娥和曹珂则首次将民生指标纳入进来,用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来表征,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人民生活水平为一级指标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应用于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26];刘蓓琳在参考、借鉴了目前各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五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27]。

对于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思路相对统一,就是将管理决策学科中有关多元统计和多属性决策的理论方法应用于设计好的指标体系上,用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指标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与集成,最终完成对一个或多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估、排序或分类。我们从建模方法上将这类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层次分析法和简单线性加权为建模基础的评价,另一类则将统计决策学科中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较好的理论方法引入进来,试图建立起更为可靠的评价模型。其中,第一类方法是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传统做法,通过层次分析技术(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将其与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加权合成,即可得到被评对象在不同层次上的低碳经济状态数值,具有操作简单、应用性较强的优点,其缺点是未考虑评价中的主观性与模糊性问题,模型可靠性有待提高,相关研究有[12,25-26,28]。第二类方法是对传统方法的改进,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思想,也代表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相关研究有:冯碧梅在进行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建模时,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思想,将评价过程中专家的主观性因素考虑进来[24];Jia等则将TOPSIS方法引入低碳经济评价,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技术(FAHP)确定指标权重,充分考虑了评价中的模糊性和非线性问题[29];陈静等引入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灰色关联分析与TOPSIS方法相集成的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模型[30];而李磊和韩雪莹则首先利用聚类分析将具有相似低碳发展状况的地区进行归类,再通过TOPSIS方法对每一类型区域的低碳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序[31]。

最后,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付加锋[32]在系统介绍目前几种典型评价方法之后指出低碳经济评价还需要强化对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间、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间协调性的考察,进而在同类研究中首次引入散点图分析法,全面比较了我国各省低碳经济发展要素间的协调性,作为综合评价结果的补充,为区域低碳发展评价与决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3 研究述评:现有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图1系统总结了现有低碳经济概念与区域低碳发展评价研究的体系与架构。

3.1 现有研究的局限分析

通过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特别是区域低碳发展综合评价研究现状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现有研究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局限。

(1)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考察视角有限,不足以覆盖低碳经济的全部内容,所给出的结果对于支撑区域低碳发展的意义有限。尽管节能减排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式,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区域低碳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节能减排,还包括增加碳汇、倡导低碳消费、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内容。因而,单纯进行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只能部分地给出地区“低碳”的状态、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不能得到区域低碳发展的综合状况及其完整解决方案。

(2)现有区域低碳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中,指标体系的设计存在一定片面性与主观性。现有体系往往更关注经济活动的低碳性,而弱化对区域发展能力的考察;对资源、环境这些“硬”指标的研究较多,而对区域低碳管理、低碳产业布局、社会低碳意识这些“软”实力的考察较少;还有一些研究只关注碳排放本身而未将其他环境影响与资源约束考虑进来。

(3)现有区域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均以常权模式构建,不能将低碳经济理念所要求的能源-环境-经济系统中诸要素的均衡协调性纳入到综合评价模型中予以考察,无法保证区域低碳发展水平得到客观反映。现有研究不管是以简单线性加权建模还是借助其他统计决策工具,指标权重均被设计为“常权”即权重不随指标值的变化而变化,导致由各指标加权得到综合评价值的过程中,一些“短板”指标的消极影响很有可能被其他指标所中和或掩盖而不能在综合评价结果中得到客观反映,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评价结果的失真。这种赋权模式应用于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中的弊端在于:低碳经济系统中有关要素失衡的地区(如单纯重视发展经济而置能源过度使用与排放不顾的省份)非但不会受到较重“惩罚”,还可能会得到较高的综合评价值。而这也便偏离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义与发展初衷,甚至会使“GDP锦标赛式”的发展模式愈演愈烈。

3.2 未来研究展望

图1 现有低碳经济概念与区域低碳发展评价研究的体系与架构Fig.1 The system and frame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low-carbon development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与内涵,丰富并深化区域低碳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充分吸收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将系统工程与复杂性科学的思想方法引入进来,尽早提出规范化的低碳经济评价方法论,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决策支持功能;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同时探索把在处理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上具有较好性能的其他评价或决策方法引入低碳发展综合评价建模中,以提高评价的可靠性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三个总体方向。下面针对前述现有研究的局限,给出三点具体建议。

(1)将现有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纳入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研究框架内。一方面,前者将定量化地考察影响区域节能减排绩效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素,这就为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两种研究手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将使评价结果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地区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2)对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可进一步借鉴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最大程度集成与优化主、客观两方面信息,同时将区域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的定量评估结果纳入进来,构建一套能同时涵盖经济发展、能源利用、CO2及污染物排放、低碳资源、低碳科技与低碳产业、低碳政策措施等多个方面、层次清晰的指标体系。

(3)针对现有综合评价建模的有关缺陷特别是指标的常权赋权模式带来的不可靠性,可探索将决策科学中的变权理论与方法引入,与现有低碳经济评价方法进行集成创新。变权理论旨在强化综合评价中对指标间均衡性的考察,用以弥补常权决策可能造成的评价失真或决策失误缺陷,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系统诸多问题的评价与决策中[33-34]。将变权与现有评价模型相融合,可以将被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要素间的均衡性直接体现在综合评价结果中,有助于提升现有研究的评价可靠性。

4 结论

本文全面总结了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论研究成果,将目前学者们提出的多个低碳经济概念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广义上的“目标性定义”和狭义上的“手段性定义”,并对这两类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指出狭义视角下的低碳经济概念更强调低碳经济的“阶段性”和要素间“协调性”的特征,对于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区域低碳发展实践具有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进行区域低碳发展评价应更加注重对狭义视角下低碳经济概念核心要义的研究。

目前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大体分为对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的评估和对区域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两类。对这两类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全面分析,认为现有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考察视角有限,不足以覆盖低碳经济的全部内容;区域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存在一定片面性与随意性;现行常权模式下的综合评价模型不能有效考察低碳经济发展要素间的均衡协调性,导致评价存在不可靠之处。进而,提出将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潜力评估与低碳发展综合评价两方面研究相融合,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同时探索将变权理论与方法以及其他统计决策方法引入低碳发展综合评价建模中,以最大程度地提升评价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编辑:刘照胜)

References)

[1]Johnsto D,Lowe R,Bell M.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Energy Policy,2005,33(13):1643-1659.

[2]Nicolars S.Stem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Treffers T,Faaij A P C,Sparkman J,et al.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Energy Policy,2005,33(13):1723 -1743.

[4]Shimada K,Tanaka Y,Gomi K,et al.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 [J].Energy Policy,2007,35(9):4688-4703.

[5]Dagoumas A S,Barker T S.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Energy Policy,2010,38(6):3067-3077.

[6]Hughes N, Strachan N. MethodologicalReview ofUK and International Low Carbon Scenarios[J].Energy Policy,2010,38(10):6056-6065.

[7]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北京:2008.[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Practiceand Implications of Low Carbon Economy for China[R].Beijing:2008.]

[8]方时娇.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8-11.[Fang Shijiao.Taking A New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Green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4):8 -11.]

[9]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Zhuang Guiyang.Low Carbon Economy:Development Road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7.]

[10]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Fu Yun,Ma Yonghuan,Liu Yijun,et al.Development Patterns of Low Carbon Economy[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3):14 -19.]

[11]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8 -101.[Pan Jiahua,Zhuang Guiyang,Zheng Yan,et al.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Analysis of Its Core Element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10,(4):88 -101.]

[12]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38 -43.[Fu Jiafeng,Zhuang Guiyang,Gao Qingxian.Conceptual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ow Carbon Economy[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8):38 -43.]

[13]刘燕华,冯之浚.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6):5-6.[Liu Yanhua,Feng Zhijun.The Road to Development of Chinese-style Low Carbon Economy[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2010,(6):5 -6.]

[14]Fisher V K,Jefferson G H,Liu H M.What is Driving China’s Energy Intensity?[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4,26(1):77-97.

[15]Fan Y,Liu L C,Wu G,et al.Changes i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 - 2003[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3):683 -691.

[16]Zhang M,Mu H L,Ning Y D.Accounting for Energy-related CO2Emission in China:1991 - 2006[J].Energy Policy,2009,37(3):767-773.

[17]Hu J L,Wang S C.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06,34(17):3206 -3217.

[18]Zhou P,Ang B W,Han J Y.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2010,32(1):194-201.

[19]吴琦,武春友.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09,22(1):103 - 112.[Wu Qi,Wu Chunyou.Research on Evaluation Model of Energy Efficiency Based on DE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9,22(1):103 -112.]

[20]魏楚,杜立民,沈满洪.中国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基于DEA方法的评价与模拟[J].世界经济,2010,(3):141 -160.[Wei Chu,Du Limin,Shen Manhong.Is China Abl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the Evaluation and Simulation Based on DEA[J].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2010,(3):141 -160.]

[21]余泳泽.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治理效率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5):58 -68.[Yu Yongze.The Potential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ing,the Efficienc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Implementation Path[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1,(5):58 -68.]

[22]Mukherjee K.Measur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Context of An Emerging Economy:the CaseofIndianManufacturing[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1(3):933-941.

[23]杨颖.四川省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6):52 -56.[Yang Ying.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Sichuan Low-carbon Economy Efficiency[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6):52 -56.]

[24]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54 -58.[Feng Bimei.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 Hubei Province[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1(3):54 -58.]

[25]唐笑飞,鲁春霞,安凯.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612 - 619.[Tang Xiaofei,Lu Chunxia,An Kai.Development Levels of Low-Carbon Economy at Provincial Scales in China[J].Resources Science,2011,33(4):612 -619.]

[26]屈小娥,曹珂.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 环 境,2013,27(2):30 - 35.[Qu Xiaoe,Cao Ke.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Shanxi Province[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7(2):30 -35.]

[27]刘蓓琳.基于主客观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Liu Beilin.Study on Evaluation of Urban Lowcarbon Economy Based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ing[M].Beijing: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12.]

[28]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80-85.[Zheng Linchang,Fu Jiafeng,Li Jiangsu.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Spatial Progress of Low-carbon Economy at Provincial Scale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1(7):80 -85.]

[29]Jia J S,Fan Y,Guo X D.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LCD)Levels’Evaluation of the World’s 47 Countries(areas)by Combining the FAHP with the TOPSIS Method[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7):6628 -6640.

[30]陈静,程东祥,诸大建.基于灰理想关联分析的中国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资源科学,2012,34(9):1726-1733.[Chen Jing,Cheng Dongxiang,Zhu Dajian.Evaluation of Urban Low-carbon Competitivenessin China Using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J].Resources Science,2012,34(9):1726 - 1733.]

[31]李磊,韩雪莹.省域低碳经济发展分类及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18):34 - 42.[Li Lei,Han Xueying.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of Provinces[J].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2012,42(18):34 - 42.]

[32]付加锋.低碳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145-148.[Fu Jiafeng.Low-carbon Economy 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or China[M].Beijing: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12:145 -148.]

[33]聂茂林.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层次变权多因素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25 -32.[Nie Maolin.Hierarchy Variable Weight Decision-making in the Selection of Supply Chains Cooperators[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6,26(3):25 -32.]

[34]舒帮荣,黄琪,刘友兆,等.基于变权的城镇用地扩展生态适宜性空间模糊评价: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3):402 -412.[Shu Bangrong,Huang Qi,Liu Youzhao,et al.Spatial Fuzzy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Suitability for Urban Land Expansion Based on Variable Weights:A Case Study of Taicang[J].Journal of National Resources,2012,27(3):402 -412.]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区域
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09:06:46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