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吨铜荷叶金秋落户北京鸟巢——著名铜雕艺术大师朱炳仁《乡语》对话城市建筑艺术

2013-08-25 06:55
资源再生 2013年10期
关键词:双年展建筑艺术

5000年前,发端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开始冶炼铜,制造精美的工具和礼器,一个光辉灿烂的青铜时代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第一道曙光。今天,面对那些瑰丽浑朴、典雅庄重的青铜器时,那种强烈的震撼依然在人们的心中久久回荡。

中国古代铜冶金的成就辉煌而宏大,不仅青铜器的壮美细腻摄人心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那些冶金铸造的遗址上探寻当初的盛大规模与巧夺天工的工艺演进脉络。千百年来,熊熊的炉火,与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交相辉映。

今天,铜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各种铜材是支撑现代文明的重要依托。在国民经济124个行业中,91%的行业与铜有关。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中国铜消费量以年均11.6%的速度递增,中国的铜消费已占全球的4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因素对全球铜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举足轻重。”这是《资源再生》杂志的记者给一家企业制作的电视专题片中对铜在古代文明的演进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在今天的工业文明中担当的重要职责的深情描述。而今,在陕西省宝鸡市的青铜器博物馆里,人们依然可以从那些美轮美奂的青铜器上感受到博大精深的艺术负载在铜金属上产生的巨大能量。也许有人会说,在遥远的古

俱乐部

Club代,没有任何工业文明的依托,铜,也只能用在礼器和兵戈上;但是,到了今天,铜,作为最常用的有色金属和虚拟经济中的金融衍生品,它,还能在艺术上发挥它在几千年以前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吗?回答是肯定的。

《资源再生》杂志在2013年第5期上曾报道了著名铜雕大师朱炳仁的铜艺术作品,以及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在铜艺术创作和铜建筑上的成就,报道了其铜雕作品的艺术精髓,在资源再生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许多从事再生铜生产和加工的企业负责人表达了对铜——这种循环利用性能绝佳的金属今后应用前景的强烈关注与浓厚的兴趣。我们把目光转移到这位大师在开拓铜雕艺术路上的创意征程——这不,在国庆前夕揭幕的大型铜雕建筑艺术——《乡语》将长久地伫立在首都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请看本刊记者的报道。

9月27日,来自中国杭州的一座巨型铜建筑艺术品出现在北京鸟巢的南广场。这座由中国著名铜建筑艺术家朱炳仁创意和制作的建筑艺术作品《乡语》,带着西湖荷叶的芬芳与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开放元素,与英国的建筑大师扎哈、鸟巢的著名设计大师赫尔佐格等国际建筑界泰斗们的新作齐聚北京,共同迎接建国64周年的到来。据举办这次世界建筑艺术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介绍,《乡语》的出现,突破了前一时期在业界固有的中国城市建筑“千城一面”的瓶颈,而崇尚“乡建筑艺术”的朱炳仁则认为: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当代建筑不仅会对我国的中小城镇建设发展引领新路,而且将更好地融入世界的城市建筑。

“《乡语》对话城市建筑艺术”活动由2013年第五届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主办。参加揭幕活动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等专家学者,以及《资源再生》杂志社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裁姜松和五矿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铜事业部总经理顾良民等企业名流,论坛由思班机构总裁著名建筑师陈展辉主持。嘉宾们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乡语》的出现对中国当代城镇建设发展的创新作用,以及中国建筑艺术走向世界的前景。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代表和热爱艺术的首都市民,以及两岸四地的建筑师、艺术家也参加了这一盛会。

朱炳仁在回顾《乡语》创作的过程时说,在“现代”与“后现代”各种先锋思潮袭来之际,在怪异的、扭曲的、不可理喻的神经性建筑充斥着各城市中心的形势下,迫使他停下自己的脚步,在向左右和前后的观察和思考中,忆起了“婆留乡语听来熟,恍在春风衣锦城”的意境,迸发出要用这种概念的建筑空间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并道出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

《乡语》仿佛中国百姓家乡起伏永恒的山丘;又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璞玉;又宛若一叶飘落在乡间河流与湖畔的荷花,其作品的褶皱仿佛正在叙说着中国人文的历史沧桑。朱炳仁不无动情地说,这件作品本身如他父辈伏地的手掌,鼓着的青筋是力量的乐奏,仿佛在抓取大地的一包乡土,带着沁人心脾的泥土芳香,从乡间走来,向城市走去;从中国走来,向世界走去。《乡语》不仅能让中国的建筑艺术为人民所喜爱,而且也能在与世界的对话中落下美妙的音符。

2004年9月,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拉开序幕。它是中国建筑领域国际学术探索上的一个重大展事,在国内外业界,堪称是见证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碑,集中展示了国际建筑业的高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状况。这次第五届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除了一叶16吨的荷叶铜建筑《乡语》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外,获得国际普利策奖的国际建筑艺术大师扎哈、赫尔佐格、哈佛大学设计院莫森院长以及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等人的作品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他们的作品为建国64周年的首都增添了新的色彩;为首都人民带来了新的视野;为世界瞩目的鸟巢带来新的景点和新的意蕴。

“炳仁先生的玩铜玩得令人惊诧。”著名作家、中国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黄亚洲如是说。一种冷冰冰的金属,因了一个偶然的机遇,突地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发出艺术的光彩,这真算得上是一种“有缘千里来相会”的奇遇,全球概率是五十亿分之一。炳仁先生扭住这块金属不放,与铜共舞,舞得天摇地动、流光溢彩;看得海内与海外目瞪口呆,不想这种擅长于构建枪炮子弹之类的东西,居然可以艺术得如此炫目;可以任意摆放在广场上、卧室里、书柜间;可以不散发“铜臭”而专功人类精神世界的陶冶。

上面的这段话,是一位作家在为铜雕作者的诗集所做的跋中说的。记者把它引证过来,无非是为了说明艺术家修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于每一位观众来说也如是。正像人们常常说的: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莱特。不就是因为生活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多元,人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才值得活一活吗?

猜你喜欢
双年展建筑艺术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2020亚洲物流双年展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