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2013-08-22 08:12孔建芳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归纳法气球创设

孔建芳

摘要: “有效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调动学生兴趣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效教学情境应遵循目的性、思维性、信息连贯性、时代性适应性等原则.教学情境要有生活性、真实性;注意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可借助典型,问题情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贯穿于整堂课,也可以设在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有效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调动学生兴趣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简单地说,有效教学情境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 “创设教学情境”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用策略,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所希望了解的、生动的知识,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有效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而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情境的创设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并且针对其中的某个方面来设置.

2.思维性,课堂教学中所设置的教学情境要有数学思维含量,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3.信息连贯性,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往往给出大量的文字、情境图等,太多的知识及零乱的信息容易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设置情境时要注意所给信息应是连贯的.

4.时代性,在情境的设置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或者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开阔他们的视野,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关心国家的发展等.

5.适应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必须要遵循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设计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1.教学情境要有生活性、真实性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数学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设置的情境要有生活性、真实性.

例如,在选修1-1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中进行变化率与导数中的变化率问题教学,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我在进行问题1气球膨胀率的教学时,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气球,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吹气球,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气球的变化情况及在吹的过程中的感受.学生吹完气球后,个个精力充沛,这时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谈谈观察的结果及感受,学生都能说到气球刚开始膨胀得快,到后来膨胀得慢,也都感受到越到后面吹得越费力.此时,我再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描述刚才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求知欲强,教学效果较好.

2.注意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中进行有关概念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的定义的教学时,我都能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椭圆定义时,根据课本提供的探究情境: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根据细绳两端点的位置,分三组由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的轨迹有圆、椭圆、线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象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又可以满足学生的直观感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有关定义的理解,克服了学生学习数学畏难情绪,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学生乐学.

3.借助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的反思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从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增强运算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案例:在“数学归纳法的运用举例”的教学中,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

判断下列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2n-1=2n-1证明:

(1)当n=1时,因为左边=1,右边=21-1=1所以等式成立.

(2)假设n=k时等式成立,即1+2+22+…+2k-1=2k-1则当n=k+1时,1+2+22+…+2k-1+2k=2k+1-1.所以n=k+1时等式成立.

由(1)(2)可知对任何自然数n等式都成立.

解:不正确,因为在第二步从n=k成立推导n=k+1成立过程中,没有用归纳假设,不符合归纳法的原理.

说明:数学归纳证题的这两个步骤第一步骤是命题递推的基础,第二个步骤是命题递推的根据,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第二步是数学归纳法的核心,在从n=k至n=k+1的递推过程中,必定要运用归纳假设,这是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本质特征.如若在此过程中,没有运用归纳假设,不论形式上多么相似,也不能称此证明方法为数学归纳法,由于数学归纳法包含两个步骤和一个结论,故最后应完整地写出结论.

总之,情境的获取和设置要求教师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多观察、多总结,并适时的穿插到我们的教学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能,真正做到“情”“境”交融,为教育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
归纳法气球创设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找气球
高观点下的数学归纳法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用“不完全归纳法”解两道物理高考题
用“不完全归纳法”解两道物理高考题
数学归纳法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气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