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威
(苏州市中医医院·215009)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因各种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急性期病死率大幅下降,而致残率却明显增加,约为86.5%[1]。为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我们采用针刺结合中药外洗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60例患者均系2010年12月—012年12月苏州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的脑卒中病人。按就诊先后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行针刺结合中药外洗治疗,对照组30例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1)针刺选穴:百会、对侧顶颞前斜线、患侧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
(2)中药外洗
川芎、地龙、冰片、归尾、牛膝、白芍、艾叶、桃仁、秦艽、桂枝、制草乌、透骨草各10g。用文水煎30分钟,取汁1500~2000ml,再加水兑至3000ml左右,盛入桶中,待水温适合后外洗。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
(3)常规康复训练∶10次为一个疗程,每日1次,治疗5天后休息1日。
常规康复训练同治疗组。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标准4(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半年后进行评分。
采用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基本痊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0%或以上;
显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79%;
有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1%~45%;
无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以下。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半年后)
脑卒中偏瘫属祖国医学“中风”之范畴,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复杂。可因情志所伤或衰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或因暴怒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煽,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或脉络空虚,风邪内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闭阻经络而致喎噼不遂。治疗主要采用补益气血、祛风通络的原则。
针刺取百会、对侧顶颞前斜线诸穴醒脑开窍,取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诸穴,能祛风通络,通利关节。其中阳明经多气多血,“主血所生病者”,诸穴配伍能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促进患肢功能的改善。
秦艽、地龙舒筋通络,川芎、归尾、桃仁、透骨草活血祛瘀,艾叶散寒止痛,桂枝、制草乌温经通脉,冰片通窍散郁,白芍养血柔肝,从而达到活血祛瘀、舒筋通络、调补气血等功效。而现代医学也认为,中药熏蒸通过药液的温度,可扩张毛细血管,改善上肢静脉回流,促进药物吸收,促进肢体的功能恢复。
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外洗可以加强补益气血、祛风通络的作用,能提高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1] 王喜金.急性脑血管偏瘫的早期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2002,13(2):127-12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写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1996,19(1):55.
[3] 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J].1996,2(6):380.
[4] 王喜金.急性脑血管偏瘫的早期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2002,13(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