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乐生
岁月不居,光阴飞逝,转瞬之间,辰龙辞岁,巳蛇即位,新春又至。
盘点龙年,龙骧虎步,复兴召唤,兆民奋发,国运昌隆,伟绩丰功。
当然,“神九”飞天,“蛟龙”下海,大国崛起,可圈可点之处多多;但也有憾事,龙蛇混杂,难尽人意。其实,不能对“辰龙”企望过头,不能期盼它包打天下,更不能“褒龙贬蛇”,妄加指责。必须肯定,龙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华夏文化的融合,厥功甚伟。时序交替,龙飞蛇腾,守望相助,循规蹈矩,气势大度如此,可谓大家风范。
龙蛇互换,蛇在其后,称为小龙,蛇体实乃龙之躯干,两者难解难分。考之典籍,蛇飞黄腾达在先,龙后来而居上,但蛇并没有因此而失去灵光。事实是腾蛇飞龙,各显神通,他们双双登上生肖文化的宝座,共同演绎“龙年大吉”“蛇年如意”的愿景。
溯源太古,蛇早于龙升上神坛,早在史前就成了原始部落的图腾。史载,开天辟地的盘古,画八卦的伏羲,补天的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一部华夏文化史,居然是以蛇开篇,就连黄帝、炎帝、共工、祝融等诸多神灵也与蛇有“扯不断,理还乱”的牵连。
所以,说蛇道蛇,国人对蛇情结复杂。人们既崇蛇敬蛇,又畏蛇厌蛇。敬者赞曰:“灵蛇知恩图报”;崇者颂曰:“蛇女美丽多情”;畏者咒蛇狠毒可憎,厌者骂蛇阴险狡猾。又骂又赞,又咒又崇,褒贬不一,亘古如斯。凭心论,不管是大蛇小蛇,还是青蛇白蛇,抑是花蛇灰蛇,不管冠以任何定语,蛇之为蛇,始终不变,所变者是人们对蛇摇摆不定的心态。
还是西汉的东方朔讲得有理,他说:“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圣人之道,乃天地之大道;所谓随时之宜,就是循天地大道。所以,不管是把蛇奉为神灵,或是把蛇打入地狱,说来说去,上天下地,都是愚人自言自语,自命不凡,自欺欺人。所谓“大龙”与“小龙”之说,说的都是人类族群。蛇若有知,会觉得很好笑,何以同一张嘴,竟然信口雌黄,既情有独钟,又深恶痛绝,真是何苦而来也!
国人为蛇画皮,让它带上政治色彩。春秋时期已传唱的《龙蛇之歌》在司马迁《史记·晋世家》与蔡邕《琴操》中均有记载,其间的龙是指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五蛇是追随身后的五位侍臣。从那之后,君为龙,穿龙袍;臣为蛇,服蟒袍,遂成定格。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传说有老妇人在斩蛇的地方痛哭,说她儿白帝子化为蛇,被赤帝子所斩。后人指出,那是刘邦欺神瞒鬼,借斩蛇来神化自己。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认为不祥,问于晏子。晏子回答说,虎居山林,蛇伏草泽,是得其所,何为不祥?若说不祥,是国有贤人而君王不知,是知有贤人而不用,是用贤而不任贤。晏子为蛇正名,借蛇来说国家大事。
名家以蛇说理,富有哲学思辨。《老子》大智若愚,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螯……”说的是道德胜于邪恶。《庄子》中,蜘蛛问蛇:“我有好多条腿,为什么你没腿却走得比我快?”蛇答:“这是天赋,我不需要腿。”《荀子》借“腾蛇梧鼠”喻专一,说“腾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先哲前贤借蛇抒怀,说到底是说道德智慧。
兵家以蛇论战,“三十六计”之一是“打草惊蛇”。古人摆“一字长蛇阵”,那是借蛇来论行军布阵。“所谓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头尾俱应”,是从《孙子兵法》中“三军如率然”引申而来。《三国志》中诸葛亮“作八阵图”,其中就有“蛇阵”。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设计的六丁六甲战旗中,“丁巳神将”是执狼牙棒的蛇神。
说蛇道蛇,千言万语,无法尽述。总的来说,人类与蛇长期相处,情感极复杂。自古以来,人们畏蛇,咒蛇,忌蛇,打蛇,斩蛇,防蛇,避蛇;同时又敬蛇,崇蛇,奉蛇,祭蛇,拜蛇,弄蛇,养蛇……其实,蛇之为蛇,朝代更迭,千古不易,慨然如是。
从生物之蛇,到人文之蛇,尽管国民有“蛇蝎心肠”“见蛇三分灾”等成语俗语,但比起西方文化《农夫与冻僵的蛇》和《旧约全书》中诱惑亚当与夏娃吃智慧树上果子被罚“用肚子走路,终生吃土”的蛇而言,可以看到华夏民族对蛇极其包容,极为大度。
虽然国民对蛇很客观很平和,但毋庸置疑,毒蛇足以致人于死命,所以古人有“毒蛇啮腕,壮士断臂”的悲壮。蛇年说蛇,明智选择是避祸趋福,是避免与生物蛇冲突,是从不同文化侧面欣赏生肖蛇之美,是改打蛇、杀蛇为防蛇、用蛇,是赏识“蛇宝”。
作为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蛇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古人“巳月不杀蛇,昔贤有遗告”。对蛇的肆意捕杀,必然导致生态失衡,造成环境破坏。所以,对蛇的保护就是对环境的保护,而爱蛇护蛇,就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明之处是以哲学思辨审视蛇,保护蛇。其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蛇衍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癸巳说蛇的目的。
古有“灵蛇衔珠以酬德”。灵蛇酬德,癸巳吉祥,蛇年如意,如此足以!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