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景公派大臣晏子去治理东阿。三年后,有人向齐景公告状说,晏子没有治理好东阿,那里的百姓都不喜欢他。齐景公听后招晏子觐见,想要罢免他的官职。晏子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恳切地说:“大王,请您允许我再治理东阿三年,到那时如果还有人说我治理得不好,您再罢免我也不迟。”齐景公答应了。
又三年过去了,齐景公果然听到不少人开始说晏子的好话了,他打算重重赏赐晏子。谁知,晏子说:“前三年我提出修筑道路,为此出钱出力的人责怪我;我倡导勤劳节俭,惩治为非作歹,触犯法令的人,懒汉和刁民怨恨我;我痛斥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他们埋怨我;我没有假公济私,为亲朋好友办事,他们就疏远我。于是您就听到了别人说我的坏话。后三年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我停止修筑道路,有钱人开心了;我不提倡勤劳节俭,姑息犯罪的人,懒汉和刁民高兴了;我厚待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他们感激我;亲朋好友求我办事,我有求必应,他们对我赞不绝口。于是,关于我的好话就传到了您的耳朵里。现在您要封赏我,我却认为您应该惩罚我。”
齐景公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知道晏子是一位贤臣,就把治理国家的重任交给他,再也不枉信谗言了。
小阅告诉你
晏子用截然相反的两种做法来向齐景公证明自己,让齐景公认识到他曾经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評价。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充分了解事实,才能正确判断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