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压力源实证调查

2013-08-20 09:11刘润刚徐兴强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层面毕业生个体

刘润刚,徐兴强

(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16)

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就业之后,又面临着来自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固然,适当的压力能够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然而,如果压力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则可能导致其产生各种身心疾病,降低工作期望,对自身价值观与前途产生怀疑,最终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并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等社会适应不良,引致更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一、概念界定

(一)压力与压力源

压力 (Stress)一词最早出现于物理学领域,1925年,Cannon将“压力”一词引入社会研究领域。1936年,Hans Selye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形成的。[1]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 S.Lazarus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压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认知评价理论模型。他认为压力反应是个体对压力情境或压力事件认知评价的结果,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压力反应中的作用,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压力过程的影响。[2,3]

在心理学视角上,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与侧重点的不同,对压力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故而对压力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目前,对压力的解释主要有3种观点: (1)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某种具有威胁性刺激; (2)认为压力是一种主观反应,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3)指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认知其性质后所表现的反应。通常认为,压力是指人在某方面负荷过度的一种情况。[4]

压力源是指导致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情境、刺激、活动、事件等。[5]一种压力源是有机体对某种需求产生适应性反应的刺激性事件。

(二)就职初期

毕业生或者就职者在最初进入职场的3年内的时间属于职业探索期,本研究的就职初指高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场所的最初3年时间。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方法选择40名参加工作3年内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访谈,请访谈对象回忆其在就职初期所遇到的包括工作、生活等方面对其产生影响的压力事件,共获取74种压力源。

(二)问卷调查法

针对通过访谈获得的74种压力源,本研究请6名相关专家就此展开讨论,经过删减合并,最终确定4类共53种压力源,形成《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压力源问卷》。这4类压力源是:(1)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家人期望、婚恋等方面;(2)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期望、个人能力等方面; (3)工作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条件、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负荷等方面;(4)组织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制度、激励措施,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为防止趋中效应,本研究采用4级计分法,1代表“没有影响”,2代表“影响较小”,3代表“影响较大”,4代表“影响很大”。请被试根据各压力源对自己的影响进行选择。

采用随机方法对240名就职初期的高校毕业生进行施测,共回收有效问卷199份,有效回收率为82.92%。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经检验,本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3,表示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三、研究结果

(一)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压力源整体现状

对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的压力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的总体压力源影响的平均数为2.73,表明在就职初期的高校毕业生中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具体而言,对高校毕业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来源于个体因素,而工作本身的压力对其影响最小,但仍高于压力影响评价标度的中间值2.5。结果详见表1。

表1 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压力源现状

(二)不同人口变量的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的压力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针对不同性别、户籍来源、专业、工作年限等变量的高校毕业生在就职初期的压力源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上学期间是否有兼职经历等方面,不同人口变量的毕业生在各压力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科方面,工科毕业生在家庭因素层面的压力高于文科生,但其它并无显著差异。

1.不同性别的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压力源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的高校毕业生在就职初期面临的压力源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在家庭因素层面,男性毕业生受此压力源的影响显著高于女生 (t=5.63,P<0.00);而在组织因素层面,男性毕业生受此压力源的影响显著低于女生 (t=-2.16,P<0.05)。在个体因素 (t=-1.35)、工作因素 (t=0.06,P>0.05)及总体压力源 (t=0.46,P>0.05)上,不同性别的高校毕业生差异不显著。

2.不同户籍来源的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压力源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户籍来源的高校毕业生在就职初期面临的压力源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在个体因素层面,来自城镇的毕业生受此压力源的影响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毕业生 (t=-5.33,P<0.00);在工作因素 (t=3.58,P<0.00)和组织因素 (t=5.20,P<0.00)层面,农村毕业生受此压力源的影响显著高于城镇毕业生;在总体压力源层面,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受压力源的影响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毕业生 (t=2.02,P<0.05)。而在家庭因素层面,不同户籍来源的毕业生差异不显著 (t=1.39,P>0.05)。

3.不同工作年限的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压力源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工作年限的高校毕业生在就职初期面临的压力源进行F检验,结果发现,在个体因素层面,不同工作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的压力源的F值为3.60,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工作1年的毕业生在个体因素层面高于工作2年和工作3年的毕业生;在工作因素 (F=6.67,P<0.01)和组织因素 (F=5.89,P<0.01)层面,不同工作年限的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受压力源的影响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工作2年的毕业生均高于工作1年和工作3年的毕业生;在总体压力源层面,F值为 2.73,p值为0.68,差异不显著,但发现工作2年的毕业生高于工作3年的毕业生。而在家庭因素层面,不同工作年限的毕业生差异不显著 (F=0.06,P>0.05)。

四、结果讨论

(一)高校毕业生在就职初期面临诸多压力源

本研究通过访谈收集到高校毕业生在就职初期的53种压力源,并归纳为家庭、个体、工作、组织等4类因素。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在就职初期压力源对自身的影响评价值为2.73,高于压力影响评价的中间值,表明这些压力源产生的压力对高校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各压力源对高校毕业生影响不同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就职初期高校毕业生的压力源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个体因素对就职初期的高校毕业生影响最大,此类因素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期望等。在组织因素层面,部分用人单位存在管理不科学、制度不合理、人际关系复杂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心理落差与不适应。家庭因素中,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压力。此外,高校毕业生正处于适婚年龄段,婚恋及婚恋成本等问题也成为其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工作因素层面,工作负荷过重、工作时间过长等也确实高校毕业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三)各压力源对不同变量高校毕业生影响各异

1.男毕业生受家庭因素影响大,女毕业生受组织因素影响大

男女高校毕业生受总体压力源影响无显著差异,而在个体与工作因素层面,二者也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男女毕业生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工作负荷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压力。在家庭因素层面,男毕业生面临的压力显著高于女毕业生,这主要来自于家庭对男性的期望要高于女性,而男性所要承担的家庭负担也要高于女性,这与传统的社会性别评价是相一致的。在组织因素层面,女毕业生面临的压力高于男毕业生,主要原因在于女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在访谈中更多女毕业生谈到了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的复杂;此外,女毕业生更多地受到异性上司、同事的骚扰(t=2.62,p<0.01)。

2.农村毕业生压力高于城镇毕业生

来自农村和城镇的高校毕业生在家庭因素层面差异不显著,说明二者都受到来自家庭期望、婚恋等方面压力源的影响。在个体因素层面,来自城镇的毕业生受此的影响高于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主要表现在前者对自身的高评价与工作回报、发展前景等之间的落差方面,此外,前者更多的认为自己的外表 (t=6.65,p<0.001)和身体健康 (t=2.53,p<0.05)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在工作与组织层面,来自农村毕业生自评受此压力的影响高于来自城镇的毕业生,前者在对组织制度和晋升机制不满、人际关系压力、工作负荷重、危机意识等方面均高于后者[6]。

3.工作第二年压力高于第一、第三年

如前文所述,工作第二年的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压力高于工作第一年的毕业生,但差异不显著 (p=0.10),显著高于工作第三年的毕业生。具体而言,在家庭因素层面,不同工作年限的毕业生差异不显著;在个体因素层面,工作第一年的毕业生比工作第二、第三年的毕业生压力更大,通过访谈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工作第一年的毕业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困难、自身能力欠缺等方面更为敏感,自评压力更大。在工作与组织层面,工作第二年的毕业生比工作第一年的毕业生压力更大。工作第二年的毕业生,在经历了自我评价、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之后,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更为务实,但随着参加工作的新鲜感下降以及对用人单位认识的加深、工作任务的加重、晋升的困难等,职业倦怠现象开始出现,对组织管理制度、工作负荷、人际关系等更为不满。这一现象在工作第三年得以好转,而其原因之一在于对现实的妥协,如访谈中一名毕业生表示,同一单位中某名校毕业生工作年限更长但职位、薪酬与自己相似,因此“也就不再抱怨了”,这是一种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虽然能够降低压力源的消极影响,但可能导致其进取心的下降,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

五、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自身应构建积极认知与压力应对方式

压力源是导致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情境、刺激、活动、事件等,属于客观存在,而压力感则要受到个体认知的影响。同一客观事件,有的个体将其认知为压力源,而其他个体则未必,其差别源于二者对于客观事件的价值评判。通过对客观事件进行积极的价值评判,高校毕业生不仅能够避免消极认知导致压力源产生并受其不利影响,还能够从客观事件中发现个人发展机遇与成长经验,使得压力源转变为发展契机。

应对是指当外部或内在的要求超出了个体所具备的资源时,个体试图控制这种不平衡所付出的认识和行为的努力。[7]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缓解并调节压力事件对其产生的压力感。在应对压力时,高校毕业生应学会自我激励、持续努力、解决问题、寻求社会支持、认知重构及憧憬等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这有利于缓解并调节其压力,维持自身心理健康。

(二)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压力应对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调节技巧,使大学生学会心理压力的自我干预,而自我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选择。[8]同时,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面向社会的积极思想,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也是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变化的根本。[9]此外,高校还可以借助大学生心理协会等社团组织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压力应对训练。

(三)用人单位应为员工提供和谐的工作条件

和谐的工作条件不仅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用人单位应为员工提供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公平的晋升机制,帮助员工设计其职业生涯规划,缓解其个人、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应注重工作环境建设,尤其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和谐,形成个人、单位和社会多赢局面。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就职初期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诸多压力源,这些压力源对高校毕业生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各压力源对不同人群影响也不同。这些压力源在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导致用人单位产生人力资本的使用率下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压力应对能力,需要高校毕业生自身、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与共同努力。

[1]Selye H.The stress concept[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1,1976(8):718.

[2]Lazarus R S,Folkman S.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1984:22—54.

[3]Lazarus R S.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 [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3(44):1—21.

[4]Gmelch W H.Coping with Faculty Stress[M].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1993: — .

[5]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6]王婷婷.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02—104.

[7]Folkman S,Lazarus R S.Appraisal,coping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1986,50:571—579.

[8]徐斌,王永利.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0—103.

[9]邵辉,史国栋,葛秀坤.积极思想是人才成长的必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2—95.

猜你喜欢
层面毕业生个体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