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与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2013-08-20 08:59闫素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15期
关键词:瑞克达拉脑梗死

闫素霞 陈 朝

河南宝丰县人民医院 宝丰 467400

我院神经内科2009-06—2012-12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科2009-06—2012-12收治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1966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及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53岁;发病到入院时间6~46h,平均31h。对照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41~78岁,平均5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6~46h,平均32h。2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梗死部位、既往史、伴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本组96例患者除符合1966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还包括:(1)年龄<80岁;(2)急性脑梗死发生到入院时间<48h;(3)Barthel指数(BI)评分<45分;(4)完全性动脉血栓性脑梗死;(5)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用药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脑梗死发病到入院诊治时间>48h;(2)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或>21分;(3)其他原因,如凝血障碍、动脉炎、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等导致的脑梗死;(4)伴发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5)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等;(6)坚持服用ACEI类降压药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调整血脂,同时给予控制血压、血糖,甘露醇、呋塞米降低脑水肿,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以及神经康复手段等综合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当天即给予尤瑞克林0.15PNAU加入0.9%NaCl 100mL中静滴,30min内滴完,1次/d;依达拉奉30mg加入100mL 0.9%NaCl中静滴,不超过30min,2次/d;均以14d为1个疗程。

1.5 疗效判定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4d进行NIHSS评分和ADL评分。疗效评定标准:(1)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5)恶化:NIHSS评分增加在18%以上;(6)死亡。有效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之和,无变化、恶化、死亡为治疗无效。神经功能评分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共10项,满分100分,其中移动动作、步行15分,修饰、洗澡5分,其他6项各为10分,包括进食、如厕、大便的控制、小便的控制、穿衣、上下楼梯等。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监测2组患者的血常规、血脂、血糖、血压水平,及血凝指标和心肝肾功能,记录2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

注:2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NIH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14d后对照组48 15.6±3.2 10.5±2.8观察组 48 14.9±3.0* 8.6±2.2△

2.2 2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79.2%,观察组为8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n(%)]

2.3 2组BI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BI指数评分比较 (±s)

表3 2组BI指数评分比较 (±s)

注:2组BI评分治疗比较,*P>0.05;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14天后△对照组48 23.2±6.2 51.5±12.8观察组 48 21.9±6.0* 60.6±11.2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头晕、轻微发热2例,稍后自行缓解;低血压现象1例,经减慢滴速后恢复正常。2组患者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50%~70%存活者会遗留严重残疾,而70%左右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脑梗死。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病人大多年老体弱,易伴发其他多种疾病,所以出现很多用药禁忌的问题。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但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

急性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液黏稠增加,血栓进一步扩大而造成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不可逆损伤及神经元细胞坏死[2]。故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是静脉溶栓,挽救缺血半暗带受损的神经细胞功能,尽快建立起侧支循环,改善缺血区血液循环,避免再灌注损伤出现。静脉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即一般要求发病后6h内,但对大多数脑梗死患者来说,就诊时已错过最佳的溶栓治疗时间窗,治疗效果欠佳。由于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改变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针对任何单一环节的治疗都难以完全有效地抑制神经元的损伤,而联合应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有可能达到协同治疗的作用[3]。

尤瑞克林即人尿激肽原酶,是从健康人尿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糖蛋白,进入人体后可催化激肽原转变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肽,可靶向性作用于颅内缺血区域的微动脉,使其扩张来改善缺血半暗带的供血,从而挽救缺血损伤的神经组织[4]。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其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 基-2-吡 唑 啉-5 酮 (3-Methy-1-Pheny-l 2-pyrazolin-5-one)。依达拉奉分子量小,分子结构上具有亲脂基团,血脑屏障通透率约60%,可在脑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性介质白三烯的产生,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从而起到延缓缺血半暗带发展成脑梗死,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作用[5]。

本文采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ADL量表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8.

[2]王安海,王玉洁,郝国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38-39.

[3]钟华玉,梁健,范元 .尤瑞克林、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6-7.

[4]张燕柳,范波胜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39-40.

[5]孙成铭,韩文玲,李国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34-36.

猜你喜欢
瑞克达拉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敌人派(上)
敌人派(下)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
瑞克林有了一个家
沉潜迷醉达拉湾